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为基础的,人类的遗传素质是个体社会化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学视野中,儿童的社会化或者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过程。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学的基本内容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三、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要涉及的领域。儿童社会化之所以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社会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我国,尽管教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许多学科都将儿童的社会化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或者都涉及了儿童社会化的问题,这些学科对于我们掌握儿童教育的一系列知识与技能、掌握儿童心理的基本知识、懂得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面对儿童童年生活的现实境况,面对整体化的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些学科基于自身逻辑体系和理论特性的需要,一般是无法关照到整体化的儿童生活实践的。因而在面对宏观的、整体化的儿童生活实践时,也就缺乏足够的现实解释力。作为研究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童年(儿童)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着重探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童年(儿童)社会学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侧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加强童年(儿童)社会学本身的理论建构和学科体系的完善的同时,审视现代儿童童年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及其与儿童的相互作用,自然就成为现代童年(儿童)社会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童年(儿童)社会学的理论主要有:以S.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本能生物学出发,认为儿童也是按“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理论认为当儿童的社会行为同社会体系联为一体的时候,两者才能协调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他将人的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自主与怀疑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勤奋与自卑感阶段、认同与角色混淆阶段、亲密与孤独感阶段、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阶段、完善与绝望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典型的心理反应。以M.米德、A.卡迪涅尔、C.杜波依斯、J.W.M.怀廷、I.L.蔡尔德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着重研究了文化与个性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社会的结构、活动、观念、教育实践等对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证明这些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影响。以G.C.霍曼斯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社会学,认为在特有的奖励与处罚制度的影响下,在儿童身上会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行为技能,这种行为技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视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着重提出了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为基础的,人类的遗传素质是个体社会化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生物世界里,只有人类的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产生社会属性。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过程就无法进行。特别是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等因素,是人进行社会化的生物前提条件。

儿童特殊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决定着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较长的依赖期,需要成人世界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在社会学视野中,儿童的社会化或者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过程。就其载体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为儿童社会化提供必要支撑的重要载体;就其影响因素而言,思想观念、父母的教育管理方式、家庭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学校教育模式、同龄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等既可能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影响因素,也可能成为消极性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对儿童童年生活的关照、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正视,必须立足于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和社会生活场景,必须揭示儿童生活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考量儿童问题与成人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联系,必须将儿童童年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置于社会生活中进行思索,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揭示儿童童年问题的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