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儿童成为儿童的社会学思索

让儿童成为儿童的社会学思索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避免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出现,除了要优化社会环境以外,还必须不断克服目前学校、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科学把握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特点,不断弱化成人化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
让儿童成为儿童的社会学思索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二、让儿童成为儿童的社会学思索

造成儿童成人化的社会因素很多,是应该追问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因素的时候了。早在18世纪,卢梭就曾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儿童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儿童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他同时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12]在社会学视野中,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不断发展,儿童追求自我独立、摆脱家长呵护和束缚的心理需要也在日益增长。问题的关键是成人世界如何营造一个既能满足儿童不断成熟的心理需要而又不至于催化儿童早熟的社会环境。

●儿童不是缩小的“小大人”

儿童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是我们成人社会的悲剧,是强势的成人社会生活对儿童世界的入侵,是成人社会对儿童生活的强奸。儿童过早地步入成人生活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将来真正融入社会。

为儿童营造一个与他们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认真审视现代社会以媒体为中心的成人生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手机上网的便利,可以说现代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是,在这些以成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传媒内容中,在儿童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内容中,有多少是适合儿童的,有多少是不适合的,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限。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对大众传媒进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区分的情况下,成人社会中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诸多内容,通过现代传媒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儿童童真的身心堤坝。儿童所接触到的成人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实际的心理年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代传媒正在催化着儿童过早地成人化。儿童过早地进入成人生活领域,造成了一些儿童没有经历纯真的童年而“跳空成长”,过早地变成了“小大人”。人生需要一步步地成熟,人生需要享受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在她的小说《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中这样感叹道:“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13]

在现代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成人社会应当为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为儿童提供适应其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生活用品。成年人要尽量避免给儿童灌输成年人的消费观念与思想,电视、网络和各种媒体应当和减少对儿童生活用品进行成人化的广告宣传。其次,学校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儿童营造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的人际关系环境,不应过早地用知识淹没儿童的“童趣”,更不应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儿童的行为表现,抑制儿童的“童心”;最后,家庭更要为儿童创设一个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环境,应当避免用成人化的行为方式要求儿童,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营造一个能够戏耍、顽皮、捣蛋的家庭环境,使儿童的言行举止驻足于“童趣”、“童心”之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减少不良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才能有效防止儿童成为青涩的“小大人”。

●什么样的季节应该开什么样的花

卢梭在其著名《爱弥儿》中写道,“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就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是一个人在什么年龄就过什么年龄的快乐生活”。著名学者卜卫在研究了中国50年来媒介与儿童的关系后提出,在我国,童年还未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社会概念,也正由于童年概念还未成为普遍的社会事实,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是鼓励儿童尽早成为“标准化的成人”。在这个标准化的过程中,儿童生命过程的本身却被忽略了。[14]甘肃省妇联儿童工作部曾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儿童有自己的主见,遇事完全依赖父母的只有6%,7岁以上儿童的职业理想大都比较“远大”,但带有某种盲目性。[15]儿童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才能克服日益明显的儿童“成人化”的现象。避免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出现,除了要优化社会环境以外,还必须不断克服目前学校、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现在不少学校在评优、竞赛中都需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能够取得好名次,一些老师和家长有时候亲自为学生拟稿,对其反复训练。就这样,不少儿童经过这种成人化的语言环境的熏陶,往往过早地掌握了成人化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儿童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而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表现。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科学把握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特点,不断弱化成人化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成人的世界很精彩,成人的世界也无奈。儿童成人化,首先要反省的就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成人世界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漠视,正是成人世界在养育儿童过程中的人为跳跃儿童年龄阶段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导致了一些儿童过早地出现了成人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满足心理需要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只有当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需要得满足时,不同年龄的儿童才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同样的道理,只有当成年人看待儿童、对待儿童的所有行为方式,适应儿童成长的年龄阶段特征时,儿童才能充分地体验到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快乐和幸福。

●培养儿童健康的消费意识和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格局日益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儿童虽然见多识广,他们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比以往早熟。但是,由于年龄阶段特征的制约,儿童在消费过程中判断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模仿是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是一种再现于儿童身上的带有成人色彩外显行为方式。如果缺乏必要的消费引导,在现代言情广告的不断冲击下,儿童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所误导。所以,家长应该在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同时,还应培养儿童的判断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东西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劳动的道理。这是因为,对现在很多儿童而言,他们几乎是在没有做过童年的梦的时候,就知道了本应只有成人才知道的东西,他们在尚未自立时就感受了金钱和权力的分量,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若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可能造成他们精神发展的畸形化,甚至导致犯罪行为。

家长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注重儿童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满足;学校也要加强德育教育,尤其要提倡节俭,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儿童正确的消费行为。整个社会也要有崇尚节俭之风的氛围,才能使儿童具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心理和行为。

●净化儿童的阅读环境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把儿童阅读问题放到关系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问题加以重视。净化儿童的阅读环境,不仅是应对现代网络媒介中各种文化负面影响的需要,也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特征,进一步繁荣儿童影视作品。当务之急是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重点应当加强童话作品的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文学是童年经验的一部分,也是人的童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会因为人的长大和成熟而丧失它的影响。台湾学者黄文博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其实,就算老于世故的成年人,心底仍寄居着童话的影子。虽然表面上不会承认那些幼稚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却可能注定一辈子逃不掉童话的影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儿童文学不是小狗小猫,不是消遣品,笑声过后就结束了。在看似简单的故事的背后,有着思想和理性的支撑,那才是儿童文学的灵魂。儿童文学最高的境界是打动人,它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儿童的内心。目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与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相比较,缺的还是灵魂这样的东西。”[16]

●弱化现代传媒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在城市家庭的日益普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儿童正确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避免现代传媒对儿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摆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面对虚拟网络无处不在的影响,面对城市里遍布的网吧和各种电子游戏厅,不管家庭对儿童的有多么的严格,也无法完全保证儿童不会受到现代传媒的侵袭。除了互联网对儿童世界的冲击和入侵之外,电视中的广告和影视作品也对儿童世界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力。一些属于成人的广告,一些只能属于成人观看的影视作品,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电视广告的清理和严格限制电视剧收看的年龄。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电影观看年龄限制制度,如为了防止儿童肥胖现象蔓延,英国于2004年11月15日发布了《公共卫生白皮书》,规定:禁止电视台在晚上6时到9时黄金时段,播放有关“垃圾食品”的广告。而英国民众认为,除广告外,应对这类食品的标签、包装和零售店都要进行限制。国外的一些有益于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借鉴的重要经验。在实施影视作品观看的年龄限制的同时,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保证落到实处。

【注释】

[1]谭旭东:呵护童心捍卫童年〔N〕人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2]转引自杨宁:幼态持续、发展的原发性和早期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第4期。

[3]成梅:调查显示80.9%的人感觉儿童成人化的倾向明显〔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0日。

[4]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第2期。

[5]赵翠:三大原因加剧儿童“成人化”〔N〕乌鲁木齐晚报,2006年11月20日。

[6]杨文:我们怎样与孩子相处〔N〕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15日。

[7]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儿童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N〕国际商报,2005年6月1日。

[8]转引自胡根林:读图时代:我们教孩子怎么阅读〔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第11期。

[9]林颖:孩子读什么,不是小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4月2日。

[10](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著.郝振益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诺思洛普·弗莱研究丛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沃乐柳:警惕儿童成人疾病〔N〕申江服务导报,2005年11月15日。

[12](法)让·雅克·卢梭.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3](法)让·雅克·卢梭.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4]秦文君:一个女孩的心灵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5]转引自侯莉敏:童年的"消逝"与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1期。

[16]林颖:孩子读什么,不是小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3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