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儿童自杀不再成为群体性亮相的社会学思考

让儿童自杀不再成为群体性亮相的社会学思考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减轻儿童心理压力综合性的措施。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传授知识,感化心灵的工作,是培育花朵的“园丁”。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儿童自杀方面的独特作用,开展对儿童的心理救助。
让儿童自杀不再成为群体性亮相的社会学思考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二、让儿童自杀不再成为群体性亮相的社会学思考

避免儿童自杀和拯救儿童生命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关爱儿童的环境。因此,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优化家庭环境、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

英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成长过程中承受的压力过大,越来越多的儿童正在承受着心理问题的困扰。现代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排遣,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一是来自学校的压力。由于学习竞争的不断加剧,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环境的学校成了他们感到压力最大的外界环境。美国布洛姆(D.T.Brown)认为:来自学校的压力主要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成绩与考试、学校的批评与惩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1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地有时甚至是很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人标准差;[17]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三是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家庭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有的儿童家庭环境较复杂,或某些家庭事件使得亲子关系不良,或亲人的突然死亡带来强烈刺激。由于其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因此,必须采取减轻儿童心理压力综合性的措施。从社会来说,应当不断构建起引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从学校来说,应当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些负担;从家庭来说,应当不断弱化家庭对儿童的功利性预期,父母对儿童应当形成合理的期望,为儿童提供一个从容成长的家庭环境。

●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基于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的制约,当儿童面临学习的压力和成长的诸多烦恼时,他们往往缺乏自我调适的知识与能力,因而也就难免产生心理的剧烈冲突,进而发生各类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包括一些老师,并不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没有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一些儿童的父母根本不愿意承认孩子会有心理问题,长期忽视对儿童的心理关爱。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强,但由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援助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应当重点加强对儿童进行生命的意义的教育,提高儿童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教育儿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敬重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涉及儿童成长的整个历程,应当包括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两性问题,尊重、爱护其他生命,对生与死亡意义的探讨等等。生命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对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认识,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构建人性化的教师工作制度

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既是社会心态的构成要素,又是影响社会心态的情感和认知元素。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化的工作制度是形成心理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的重要条件。教师心理问题的形成,在一定程度是由于缺乏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劳动关系和用工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鼓励竞争、调动积极性,合同制、聘用制等劳动用工方式在学校普遍实施。应当说,劳动关系和用工方式的变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存在着短期行为,动辄下岗、频繁变换工作岗位,甚至存在着不履行劳动合同的现象。劳动用工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容易教师产生朝不保夕的感觉,心理的稳定感、未来感缺失,最终造成教育行为的短期化。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传授知识,感化心灵的工作,是培育花朵的“园丁”。从事这种“太阳底下最崇高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工作行为不同于工厂的工作行为,也不是市场上各种交换性工作的行为,保障教师工作行为科学化的前提是,让教师具有一个平实、舒缓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能用简单的数量去衡量“园丁们”的工作业绩。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即使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情感不断感化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过程。如果说教师本身都存在心理问题,何以能够教化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过度的压力都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在教师工作过程中的任何功利性的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培养出大量的存在缺陷的一代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师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是其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心理资源,从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爱岗精神的形成来看,只有人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产生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也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起人性化的教师工作制度,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减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儿童自杀方面的独特作用,开展对儿童的心理救助。一般而言,儿童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希望得到救助,自杀者在付出自杀行动之前一般都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倾诉,暗示自己对生的渴望与留恋。他们有的选择一个可以依赖的知心朋友倾诉,有的给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留恋的人打电话,有的选择留遗书。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进行紧急干预,是可以挽救儿童自杀者的生命的。

【注释】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仇逸:调查发现:上海超过24%的孩子曾经有过轻生想法〔EB∕OL〕新华网,2004年10月10日。

[3]罗硕军:儿童精神病自杀行为61例〔D〕全国首届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会议论文1992年。

[4]转引自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邓兴军、阎建立:青少年问题专家教你预防与矫正〔N〕北京青年报,2001年11月23日。

[6]依然: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生活时报,2000年9月11日。

[7]李黑妮:暴力访问——校园心理伤害记录与对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8]陈启兴: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EB∕OL〕中国体育教师网,2005年9月6日。

[9]刘微: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N]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30日。

[10][日]干石保:何培忠译: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李黑妮:暴力访问——校园心理伤害记录与对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1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钱兰英:教育改革不容忽视心理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3日。

[14]转引自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5]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6]匡培根: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社会心理干预〔EB/OL〕中国心理咨询网,2008年11月7日。

[17]陈启兴: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EB/OL〕中国体育教师网,2005年9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