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爱思考”成为习惯

让“爱思考”成为习惯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书店看到《低智商社会》一书,我就买下来了。我想看看作者眼中的《低智商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不是也会沦为低智商社会的一员呢。但是,现在的“素质教育”,造成了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这样,在日本,偏差值高于50的,被称为较聪明,有望考上大学。对于教师而言,让自己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并努力培养学生的爱思考的习惯,那么我们就是为整个社会避免走向“低智商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让“爱思考”成为习惯——读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有感

在书店看到《低智商社会》一书,我就买下来了。我想看看作者眼中的《低智商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不是也会沦为低智商社会的一员呢。

这本书的作者大前研一是日本管理学界的知名人士,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有“日本战略之父”的美誉,著有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

大前研一历径数十年,对日本人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和理论分析,才有了“日本人的集体智商降低了”的结论。本书从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各个范畴分析,点出了各种现实存在的低智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思路、开阔视野、思考未来,以走出“低智商”的怪圈。本书虽然分析日本的现象,但是作者所提到的现象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因此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者认为,集体智商衰退是由视野狭隘引起的。现在的日本人不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于是就停止了思考。人一旦停止思考,就容易感情用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事。作者还特别指出了新加坡的集体智商高,而新加坡就恰恰是一个打造“爱学习,重思考”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国民的“思考力”就是国力。

在这本书中,“无志向的年轻人和学习能力低下”“提高‘集体智商’的教育改革”这两章直接跟教育相关,也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到,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无欲无求的人,年轻人已经变得没有无欲,也没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年轻人只对自己身边半径3米内的事情感兴趣。日本的孩子现在已经完全不知道梦想和目标为何物,他们既不打算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努力,更不会去想怎样才能变得会学习、爱学习。

相比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欲望减退这个问题的后果将更加严重。作者研究了丹麦、芬兰、瑞典的孩子,发现他们并没有丧失学习的欲望,并通过和这些国家的人对话,发现他们对未来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当下日本的教育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日本也在开展“素质教育”,他们的“素质教育”跟我们的理解不一样。在日本人看来,所谓“素质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不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但是,现在的“素质教育”,造成了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

作者结合近几十年的发展,把日本人分为“偏差值一代”“少年动漫一代”“玩游戏的一代”和“手机一代”。所谓偏差值就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对学生的智能、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类似我们所说的标准分。这样,在日本,偏差值高于50的,被称为较聪明,有望考上大学。这样,那个时代的日本人,被偏差值制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认为经历了偏差值教育的这一代日本人,都陷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偏差值高=智商高”,他们甚至认为,将来不论社会发生什么事,都由那些偏差值高的人去解决,到时候自己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就行了,这样很多人都懒得思考了。

事实上,日本人所追求的偏差值,跟中国人追求的分数,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以训练为目的的教育中,一切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答案。因此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至于思考能力是次要的。可是这种精英在面临新问题和未知世界时就没有什么能力了,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些在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的问题。

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冒险的勇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坚持到底的信念”。现在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诸如“我这一生应该做什么”“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认为,现在中国和韩国的孩子就像多年前处于“应试教育”时代的日本孩子一样,为了将来在拼命地努力。他们为了上更好的学校,为了找到好工作,或者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能去取得成功而在不断地努力着。在中国,家长和学校从初等教育开始就给孩子灌输强烈的竞争意识,从前日本“考试战争”“考试地狱”的景象在中国重演,或者说比日本当时的情况还要严重。

在作者眼中,日本的“手机一代”,他们能够空想出我们不曾看见或者无法想象的事物,同时也是没有斗志、没有志向的一代。这一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缺乏志向和斗志。他们对汽车和最新技术的电子产品没有丝毫的兴趣,手机所能提供的内容就是他们的全部兴趣所在。现在,中国的孩子也正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前不久,网上流传的“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堪比以前的鸦片”的图文,虽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对我们也是有警醒意义的。

中国教育走过的路,日本也曾走过。作者在反思的日本教育的不足,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作者认为,适应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具有思考能力、努力探寻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人。孩子们一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没有什么专业知识,也能在社会上立足。他特别强调了赢得未来所需的“三大神器”,即英语、金融和IT三种能力,此外最好还要有领导力。

作者提到的“地头力”,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所谓“地头力”,就是操控思考程序的能力,指不靠记忆或经验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一种对现地、现场、现物、现时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头力好的人就是指那些即使没有相应的知识,也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向正确答案靠近的人。这样的能力,是一种灵活的应对能力,是一种能够迁移的核心能力,也充分说明了学会思考的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在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上,教师的唯一职责便是协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从侧面给予指导,并且最后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和成就感。这样,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给学生以勇气和鼓舞,让他们在未知、待验证的道路上自己探究。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国家有很多“弱智化”的现象。 《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9月9日以“电视购物:虚假广告满天飞,‘黄金’卖出‘白菜’价”为题,对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当然,国家有关部门的确需要对电视购物加强监管,那么甘心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是否也应有自己的思考呢?

对于教师而言,让自己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并努力培养学生的爱思考的习惯,那么我们就是为整个社会避免走向“低智商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低智商社会》,[日〕大前研一著,千太阳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延伸阅读:

1. 《教育力》,〔日〕斋藤孝著,张雅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6月出版

2.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古典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3. 《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著,李娟、杨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5月出版

4. 《娱乐至死(第二版)》,〔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5. 《童年的消逝(第二版)》,〔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6. 《奔向未来的人》,〔美〕霍华德·加德纳著,胡雍丰、杨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出版

7.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年1月出版

8.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出版

9.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10.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11. 《本领恐慌》,王小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