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真实的世界还给儿童的社会学思考

把真实的世界还给儿童的社会学思考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游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一些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儿童,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
把真实的世界还给儿童的社会学思考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三、把真实的世界还给儿童的社会学思考

把真实的世界会还给儿童,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一个需要不断消解成人世界里一些不良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现实社会生活中儿童生活元素的过程。最为关键的是,要让现实社会中具有儿童驻足、游戏、放松的生活元素和场所。只有当现实社会生活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只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那些虚拟的网络世界终究会成为儿童偶尔驻足的田间风景,决不会成为儿童逃避现实的心灵休息场所。所以,必须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体会酸甜苦辣,“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面对失败、挫折,体验成功的喜悦,才是弱化虚拟网络诱惑儿童的根本措施。只有当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和各种心理体验,只有当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尊重与成功的体验,童年的生活就有了意义;童年的生活有了值得回味和留恋的元素,儿童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与人格。自信而后自尊,自尊而后自强。儿童就不会逃避现实,就不会迷失自我,也就更不需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实现了。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脆弱性,决定着儿童不可以与成年人共享所有的网络世界

现代社会,互联网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着广泛的影响。网络对于儿童的负面影响不是来自网络媒介本身,而是来自于网络传播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说:“儿童在使用媒介时可能受到多种危害,包括淫秽、暴力、赌博等媒介内容,部分不适合儿童的成人媒介内容,如性爱、战争、暴力,或者和本土文化有冲突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指互联网,由于青少年对成人社会信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接受起来可能就有困难,这样就增加了儿童受到不良影响的危险性,还有像电子游戏厅、网吧,这是典型的成人场所,这种场所对儿童没有特殊保护,所以在这样的场所儿童也易于受到影响,其中有被成人扭曲利用儿童的形象,这样有损于儿童的自尊。”[6]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网络传播基本还是一个成人与儿童之间没有严格界限的使用环境,一些只适宜成年人的网络内容基本都没有经过网络过滤系统的严格过滤,网络经营者自身的管理意识还不够强,儿童与成人共享网络内容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着成人世界对儿童的全面曝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的对策措施,加强网络监管。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必须给儿童提供更多的健康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增强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吸引力。要不断净化网络使用环境,从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和检查,实行网络分级管理。

●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

虚拟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对儿童身心发展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虽然我国法律严禁儿童接触暴力文化,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与法规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超过3成的进行网络游戏的儿童在学校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指导。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儿童上网,也不能对网络对于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提高儿童对网络的反省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学校和家庭既要善于发现儿童在生活中、学习中、交往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又要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心理感受,才能弱化虚拟网络对儿童的吸引力。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要不断净化网络信息,坚决防止有害信息对儿童的侵害,要教育儿童不在网上使用污秽语言等等,帮助儿童提高自制能力,限制或者杜绝儿童接触含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把网络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父母可以多抽时间与儿童一起进行一些网络游戏活动,父母在与儿童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与儿童一起观看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游戏对儿童的不利影响。父母还要善于和儿童进行沟通,尽量拉开儿童“想”与“做”的距离。父母应该经常利用网络节目与儿童进行讨论,鼓励儿童就节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培养儿童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流,缩短父母和儿童之间的距离。帮助儿童学会分析,不迷信网络,更不盲目模仿,从而增强儿童的行为免疫力,对儿童上网问题上,实现从“被动看管型”向“主动自理型”转变。

优化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今,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些儿童用网络“网络语言”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感受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现实的社会是否留给儿童真实的生活土壤太少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儿童人格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据广州市12355预防网络成瘾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师郁辉辉介绍,从咨询的情况看,“网瘾少年”的普遍现象是,他们的生活几乎完全封闭,不接触社会,没有任何社会活动和朋友。很多有网瘾的孩子长时间不出门,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7]由此可见,儿童缺乏驻足的真实的生活环境,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是导致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为儿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环境。要让儿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的乐趣,当前,随着网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网络的过度亲密接触,已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心理隔膜现象的产生。在网络日益普及化的现代社会,只有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只有不断增强现实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吸引力,让儿童在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体验到心理的快乐和成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虚拟网络对儿童的引力,才不至于使一些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情绪起伏波动的儿童在虚拟网络中寻找发泄的场所。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游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一些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儿童,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因此,儿童家庭应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鼓励让儿童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自然和社会,让儿童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助人为乐的品质,养成互相协作,彼此谦让的良好行为规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舆论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督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电子媒介发达的国家早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严禁黄色淫秽电子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尽管我国电子信息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我国现有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黄色短信等不良电子信息危害青少年的行为,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因此。首先应尽快完善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其次,应加大推进网络经营者的自律、加强监管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范,使网络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次,必须建立起社会的共同行动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网络信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工商、文化等市场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网吧的“制度关”和“检查关”;最后,网吧的直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有关管理法规和政策,对经营性网吧的管理要制度化、经常化,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性网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起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机制、网络经营者自律机制以及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大力发展适合儿童特点的影视作品

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和年龄阶段特征的影视作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由于儿童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年龄阶段,儿童影视作品在满足儿童直观的认识和情感需求方面具有显著的独特优势。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喜欢看儿童影视作品,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对儿童有用。”儿童的影视作品应当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的世界。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少的儿童影视作品,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的生活世界的,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成人化的倾向,而且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表现不够。例如,某省一档儿童电视节目,邀请了很多幼儿园小朋友参加。节目虽然注意到了儿童好动的天性,任随他们在地上走动、玩耍。但许多儿童的穿着却令人感到不伦不类,有很多女童不是穿着修长牛仔裤就是穿着超短裙,还有的穿着一双尖尖的皮鞋。显然,这样的穿着打扮根本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管,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并不像是我们成人想象的那么幼稚和简单,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并能对某些事情和问题作出较合理的判断与选择。但是,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毕竟与成年人不同,其思想、言语和举止不可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因此,只有从儿童本身出发,以各种形式表现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能制作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特征的影视作品。

【注释】

[1]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EB/OL〕人民网,2005年11月23日。

[2]蔺玉红、刘冰岚:多管齐下净化网络游戏〔N〕光明日报,2005年6月3日。

[3]莫盛航:没见面就“结婚”网上婚姻吓坏父母〔EB/OL〕搜狐网.校园频道2004年9月15日。

[4]郭丽君:儿童上网增速惊人如何让网络别“刺伤”他们〔N〕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

[5]郭丽君:儿童上网增速惊人——如何让网络别“刺伤”他们〔N〕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

[6]媒介影响:媒介对青少年是一把双刃剑〔EB/OL〕南方网。2001年11月23日。

[7]中国互联网走向低龄化网络分级管理势在必行〔J〕半月谈,2009年12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