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相互作用

社会相互作用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与个人的交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人际交往,在医学心理学范畴中大量存在。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相互认同、默契、归属,以致同化和内化,其结果是达到缩小或扩大人际间的心理距离。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如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诊断、治疗、咨询等,都是通过语词性交往与非语词性交往来完成。学会处理好一对一的交往应列为医务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一、与他人的关系:一对一的相互作用

个人与个人的交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人际交往,在医学心理学范畴中大量存在。测量、咨询、诊断、治疗等多数是这种一对一的相互作用。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建立、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基本手段。双方互为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图13-6)。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相互认同、默契、归属,以致同化和内化,其结果是达到缩小或扩大人际间的心理距离。

图13-6 交往模式

人际交往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②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③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④口头交往与书面交往。

人际交往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符号系统—语言来完成的。它的形式可分为语词性与非语词性两种。

1.语词性交往 包括口头及书面两类,都着重于语义。在直接交往中大多采用前者,它可以直接、及时、互动交换信息,收效最快。而在间接交往中,则以后者为主,它不受时、空限制,能更详尽、丰富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且可长期保存和广泛流传。

2.非语词性交往 人类的语言符号是无法精确、完善地表达内心的深刻体验和情感的细微变化的。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难以用言语形容”这句话就是明证。这就要靠非语词性的符号系统来完成,多数是通过肌肉运动表达,故又称“体势语言”。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

(1)动态的非语词性交往:① 视觉-动态系统,有手势、面部表情、体态等的动作强度、频率和方式,其中面部表情最为主要,有人提出,信息总效果=7%的语词+38%的音调+55%面部表情;②超语言提示,又称额外语言,是指说话时的音调、响度、语速、语气的停顿、间歇以及言语的流畅性等,常反映信息发送者的情绪状态;③时空接近,包括准时、迟到、早退等时间方面的因素,以及朝向、距离等空间方面的因素;④目光接触。视线接触作用是巨大而强烈的影响因素。

(2)静态的非语词性交往:包括容貌、体格、声调、衣着、仪表等。

(3)人际交往中的阻碍因素:人际交往中还存在一些阻碍的因素。①客观阻碍因素,指在文化方面的因素有语种(外语、方言)文字、手势等,社会方面有年龄、性别、职业、职务等社会角色的因素,还有符号的错误表达(“词不达意”)与理解(“误解”)或间接沟通(传话)的失误等;②人格阻碍因素,指个体差异会影响交往效果,如自负者听不进话,理解力差者听不懂话。

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如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诊断、治疗、咨询等,都是通过语词性交往与非语词性交往来完成。学会处理好一对一的交往应列为医务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二、社会影响:多对一的相互作用

社会与集体对个人的作用是多对一的影响,是群体心理的问题。

(一)个体与集体

1.个体(individual) 是单个的人,是有个性的实体,但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一般都是以群体的成员而存在的,即使是“单身汉”“单干户”也都是某一群体的成员。

2.集体(collective) 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一般具有下列社会心理特征:①有社会意义的目标指向性;②与目标指向性一致的团结性;③在社会交往中的集体性;④维护集体利益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3.群体(group) 又称团体,是相对松散的人群。它的概念性定义是多元的,有人说可多达数十,甚至上百个。一种是统计学归类时用的假设性群体,是根据统计需要而设置的,如按年龄、病种等归类。在社会科学中,群体是指真实存在的,由人们根据共同特征(如兴趣、爱好)聚集、联合而组成的,一般无成文的纪律约束,进出自由。

(二)群体的心理效果—对个体的影响

个人在群体中接受集体的影响产生3个方面的心理效果。

1.情感方面的群体归属感 个体成员在集体中使自身的行为与群体协调一致,逐步积累作为团体成员的体验,增强归属感。例如,团体取得荣誉时产生的自豪感、团体受到外界压力时的责任感都使归属感增强。

2.认知方面的认同感 是指集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认识与评价。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特别是在信息需求的焦虑情境下易受影响。

3.对个体的意志,团体是一种支持力量 团体的信任、鼓励、赞许都是支持。

(三)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表现好于单独一人时。Triplett(1898)的发现和百余年来的实验(包括蚂蚁),有证实的,也有相反,呈现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的,解释都是从激励或干扰等外因来考虑的。其实,还应考虑一下受试个体的内因(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

(四)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发生在不按个人计量的集体劳动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低于单干时,也就是民谚中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近年来的跨文化研究提示,社会懈怠存在文化差异。因此,社会学研究中还应关注个体的人格特质

(五)从众

从众(conformity)是在社会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大多数人意见的行为。影响从众的原因有:①群体的条件与特点,即人数(七、八个人为宜),群体吸引力;②有人反从众,会削弱从众行为;③个人的心理特点,如自信性,对社会舆论的评价的重视程度;④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地位低,从众行为强。

三、领导关系:一对多的相互关系

群体结构最重要的特征是存在领导者和追随者。这在人类及非人类的群体都不例外。没有领导者的人只能被称为“乌合之众”。

(一)领导与领导者

对领导(leading)的概念存在多元的解释,如“程序”(Haiman)、“活动过程”(Stogdill)、“为达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行为”(Terre)、“为达到某种目标的影响力”(Robert)……其共同点是都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指引并带领群体成员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由此将领导定义为“领导者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leader)是居于领导地位,实施领导行为的个人(或集体)。

在集体领导制度中的领导集体实际上是一个实施领导任务的群体。主要领导人要提高领导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发挥集体的心理效能(集思广益,合理分工,求同存异,果断决策)。

(二)领导的功能

领导者在群体组织中发挥的功能可概括为两类。

1.组织功能 确定目标、作出决策;为实现目标调动人力、财力、物力;建立科学管理系统(既稳定又灵活),使群体成为团结、高效的队伍。

2.激励功能 能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关心被领导者,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培训被领导者,提高其理论和技术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气氛。

四、群体行为:多对多的相互关系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群体的成员,尤其是群体的代表人物会利用各种手段,宣传本群体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以取得其他群体的支持。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相比,群体之间的互动具有以下特点:比较多地利用诸如书信、函电等传播媒介;由于群体目标的多样性,互动的对象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的互动有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

(一)竞争与合作

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市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人将竞争视为比赛,必须决出胜、负。我们认为竞争是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过程。这种竞争是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但其结果不一定如有些作者所说竞争一定要有成功与失败。它的结果可以有成败,也可以是双赢的。

合作其实也是进化的规律,先民们如果不通过合作围猎,就不可能产生语言和社会分工。在有社会性的动物种群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分工合作的现象。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竞争的形式有消极的“你死我活”型和积极的“互利共赢”型。前者见于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和现代垄断资本的竞争手段;后者见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当今世界上地区性、国际性的和平竞赛。当然,在复杂的社会中,积极与消极的手段共存,因此,社会应激源就成为心理生理障碍的源头。

(二)冲突与调适

群体间的消极竞争会导致不择手段,由此而引起冲突,如充满人类的历史的阶级、民族、国际,甚至世界性的冲突引发的战争。在社会各界的行业中也存在冲突。如果说竞争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那么冲突更多的是为了群体自身的利益。冲突的方式可以从动嘴、动笔、动手到动武。也有社会心理学家对冲突一分为二,认为冲突也有积极的一面。

调适是缓和冲突的互动形式,包括通过调解、仲裁等形式劝说双方和解、妥协、容忍等。

(阙墨春 徐 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