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教学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

传统教学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校外语教材内容选材中外语与母语文化的共生关系。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应与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汉语文化兴趣,也不耽误他们学外语。通过整合传统文化优势,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弘扬这片“与
传统教学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_共生翻译学建构

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外语教材内容选材中外语与母语文化的共生关系。高校外语教材选材中的文化指向性应适当调整。比如,地方高校英语教材中英语文化的单向输入已经形成定势,长期以来,学生被一味灌输地地道道的英语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技巧,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入他们的世界观里。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曾说,我们真正应理解的,不是外来的文化,而是我们自己的。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任何文化都具有“本族自恋”情结,总认为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优于其他民族的,因而才是自然合理的。但从我国当下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大可不必对此忧虑。尽管我们总是可以通过了解异质文化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但这并不等于只要学好外语,自身的母语文化水平就自然会提升。再者,理论上讲,语言教学的意义在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传递,而文化的认知与传递是双向的,文化只有双向互动,即在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互为审视与参照,才能实现两种语言与文化互为沟通、共生繁荣。倘若让我们的下一代总是浸淫于一种“异质文化”的气氛中,既不是一种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也不是一种好的文化比较手段。只有把母语与目标外语置于共生的环境中,母语文化与目标外语文化才能互为促进、不断扩展,最后才能更加广泛、深刻地了解彼此。

第二,地方高校外语教学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互为共生关系。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应与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密切关系。地方高校立足于区域文化,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中介,拉动区域经济贸易的横向跨越,弘扬地方品牌文化,实现地方品牌文化的输出与传播,这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定位与创新的核心思路。因为高等院校承载着博大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观念与文化创新的摇篮。高校的外语教学发展不能自闭于象牙塔内,仅仅无为地迷恋于曲高和寡的语言与思想造作,而应担当起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与腾飞的历史使命。所以,如何突破科研的纯知识与纯理论的瓶颈,使其与现实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迈出创新的步子,才是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第三,高校外语教材内容选材的多学科知识共生关系。应大力扩展高校外语教材内容的学科知识范围,不能只囿于知识性、通识性、语言技能层面的简单而浅显的语料;应大量注入跨学科、跨行业的实用性、职场性、专业性语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又能掌握广泛的自然科技常识,甚至一些应用、计算、机械、发明等实用技能,使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时,既能把握文化上的广泛认知与交流,又能驾驭职场上的动手与操作。其实,一个不错的办法是,除了公选的侧重语言技能培养的外语教材外,各个专业还应及时展开双语教学,针对自身专业的特点,编著自己的外语教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把这方面的外语问题解决掉,而不至于使学到的外语仅限于应付各种外语考试,而在涉及自身的专业时,外语仍是一头雾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切实可行的高校外语教学创新步骤:

第一,实现外语与母语语言文化的双向接受与传播。以英语为例,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学如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兼顾英语与汉语母语语言文化的双向接受?在相关的问卷中,7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提高汉语素质;71.3%的学生认为外语教材中的英语国家文化内容选编过多,几乎没有汉语文化内容介绍,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用外语表达和交流母语文化的愿望。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平衡教材选编内容,兼顾外语与母语文化介绍,使学生在双向的知识信息当中,既能提高外语语言能力,又能拓宽外国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融汇母语文化知识。目前,为弥补这一教学漏洞,长治学院外语系首先在英语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化阅读课程,学生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触摸中华母语文化的脉搏,使中华文化中悦动着的历史美、哲理美、文化美、含蓄美滋养一颗颗年轻而纯美的心灵。当然,由于英语语言能力的限制,对母语文化内容的选材仍偏浅显,有待进一步深化。另外,教材内容选编的形式可以灵活一些。比如,目前的阅读教材多数为每单元两篇或三篇阅读材料,可以双管齐下,把其中的至少一篇选编成汉语文化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提高阅读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会表达中国的东西。或者,把阅读教材编写成两个分册,一册可以统一使用,侧重介绍国外文化知识,另一册可使地方院校自行配备,侧重介绍各地典型的汉语历史文化特色。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汉语文化兴趣,也不耽误他们学外语。

第二,建立地方高校外语教学与地方现实需求的有效链接。地方院校外语教育与教学如何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以长治学院为例,她身为地方性高等学府,地处华夏圣地古城上党,坐落于中华始祖炎帝建都之腹地,与天为党,浩气荡漾。上党老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重镇,其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各种传说、民俗、名胜、戏曲、小吃、特产、旅游等传统文化瑰宝数不胜数。然而,在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中,欧美等强势文化对弱小族群或本土文化的挤对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文化已成为全球文化概念。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文化的概念剧烈膨胀到了如此地步……确实,文化并不是伴随我们生活的东西,但某种意义上说,却是我们为之而生活的东西……这个时代的文化已经变得过于自负和厚颜无耻。我们在承认其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果断地把它送回它该去的地方”[2]。人类的多元文化生态正濒临危机,一些少数族的本土语言、传统民俗,甚至生存空间已渐近消失。而地方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迫切性,正是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承担的历史职责。

上党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上党丰厚的文化并没有像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品牌(如尧都文化、盐池文化、云冈文化、晋商文化、晋祠文化、院落文化等)那样做强做大。太行老区、古城上党急需提高文化的外向度,推动强势文化活动,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山西,行销世界。对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模式及陈旧观念应及时调整,提高现代文化发展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化。通过整合传统文化优势,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弘扬这片“与天为党”的华夏圣地的悠远文化,促进上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传统不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包孕于深厚的上党文化传统中的长治学院,应承载起厚重的上党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科技联袂,使传统的上党文化瑰宝经过现代性转化,走出山西,传扬世界。而跨文化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长治学院的外语教学应走出知识与技能型纯语言教学,加大语言应用与实践教学力度,着眼于上党文化品牌的外译与传播,使学生从应付四/六级等重复、枯燥的语言训练中走出来,探寻对上党文化的翻译实践。比如,长治学院外语系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一本英汉文化词典,着力展示上党文化魅力,对本地的传说、历史、民俗、戏曲、名吃、特产、旅游等相关称谓精心译成英语,推动本地的街牌、路巷、游地、旅店、食谱、市场、游园等相关名称的双语或多语化。还可翻译一些地方史志、古籍,以激活传统文化价值,使其能古为今用。这既能推动上党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利于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地方院校外语教学只有和区域发展与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使命,才能推动地方院校外语教学的现实性创新与发展。地方院校的外语教育与教学不应仅止于教科书中的纸上谈兵,而应切实担负起地方社会变革的重任,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现实性”创新的复合式新路[3],以体现教育的共生本质与意义。

【注释】

[1]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2]特里·伊格尔顿:《文化之战》,见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刘满芸:《地方院校外语教育的“现实性”创新之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