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教学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操作与实践,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此外,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汉语母语文化基本隔离,他们学习英语的渠道、方法和手段已经明显别于传统,但在学习内容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单一输入。但同时,相关数据也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高校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依然很浓,但感觉却越来越淡了:一是因为不用考试汉语;二是因为学习汉语的机会太少了。
教学与教育的共生关系_共生翻译学建构

教材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操作与实践,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从高校外语教材内容的筛选和外语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手段层面考察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

我们针对地方高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做了广泛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地方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非专业类中有工商类、理工类、医科类、农学类和法学类等选用教材)只是通识性英语教材,专业联系性较弱。外语专业类教材基本是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核心,内容选材上除通识性、知识性外,增加了文学、文史等知识,但理工、应用性科技内容少之又少。这种通识性、知识性强,实用性、专业性弱的选材局面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被打破。

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中指出,“假定一个元素Ps系数在所有方程中都较大,而其他元素的系数较小或甚至为零,则可以把元素Ps看作主导部分,或者说系统以Ps为中心”[1]。系统的过度集中化、单一化会导致机械与僵硬,最终导致变质。教材也是一个系列的由多个不同选项构成的系统,各个选项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相互关联的特定共生关系。在这个共生关系中,每个选项(组分)又都有自己的特征,在高校外语教育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满足不同的学生群体,行使不同的教育功能。倘若这个系统过分集中化,即某个选项(组分)的主体地位过于膨胀,超越了这个共生关系变化的规范与度,这个共生关系就会僵化、变质。我们知道,政治经济领域有垄断寡头现象,国家有独裁者,甚至机构、家庭也有“一言堂”现象,这些都使本系统内共生关系的平衡性与稳定性遭到破坏,最后只能导致分崩离析。

由于教材选材的局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了限制。比如,教材中理工科内容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表达科技类、实用性的东西时无从开口,对自然学科中的术语,数学学科中的根号、分式、证题列式等基础性表达欠缺;而理工科学生的文史哲知识的断层使得他们对一些文学流派、哲学思潮、文艺理论的规范表达不知所措。尽管眼下网络的强大功能会使学生觉得,只要在键盘上轻轻一击,所需要的答案便可轻易得到,但他们对不在电脑前学习的预期并没有太多忧虑。而窄面的教材内容选材所造成的知识与见解上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给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并没有引起学校、教师、主管部门甚至学生本身的重视;而教材选材的单一性引发的高校外语教育中各种潜在的不稳定性,人们至今仍然疏于思考。

从外语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手段上看,高校恢复招生30多年以来,英语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教学网络,这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显性变化。高校的师生从视、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被迅速更新的设备武装起来,从传统的无线电广播、磁带、录像机、复读机、MP3、MP4、语音室,提升到现在的电子词典、点读机、网络教室、网络下载、教学软件、教材光盘、视频教学、慕课、微课、手机翻译、机辅翻译等,甚至连学生的书面作业也告别了传统的纸本形式,而以电子文本所取代。学英语变得越来越容易起来,而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似乎围绕在五花八门的学习工具与不得不应付的各级考试中。对多数学生来说,学英语的意义仅在于拿毕业证、找工作、通过四/六级或研究生考试,而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书面及专业应用能力却相当有限。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学习外语是被迫但又很功利的事情。

多年来,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已深深迷陷于纯语言知识与技巧层面的重复性“技能性劳作”当中。看看我们的教育书店和外文书店,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是各级各类的考试用书,像外语考试类的宝典、指南、速成、秘籍等,不一而足。高校校园的各大墙报上,最惹人耳目的是各种外语考试辅导班、辅导书,甚至有考试作弊需要的电子辅助设备。高校外语教育的技术性与功利性极尽彰显。

此外,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汉语母语文化基本隔离,他们学习英语的渠道、方法和手段已经明显别于传统,但在学习内容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单一输入。毫无疑问,我们这些年的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的选编,拥抱了西方文化,但严重忽略了我们的母语文化。调查数据还显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广泛了解了西方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观念、生活方式很认可,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上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可以说,我们高校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耳濡目染西方文化、人文、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过程;而我们母语文化的精髓与理念却不断式微化,以至于无人问津。但同时,相关数据也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高校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依然很浓,但感觉却越来越淡了:一是因为不用考试汉语;二是因为学习汉语的机会太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在有机会同“老外”交流的时候,总是问:“你们的……怎么样?”“怎样学好英语?”而不是向他们介绍我们母语文化的一些值得自豪的东西。假如让我们的大学生参加央视主办的“汉语桥”大赛,未必能赛得过“老外”们的汉语知识。看来,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的天平已经倾斜。他们在感叹学不好英语就找不到好工作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母语文化在他们的大学成长过程中,已经严重淡忘和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