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非营利组织产权的特殊性,很显然这种理论是不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相对于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引入竞争机制的观点对提高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绩效更为有效。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_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

1.超产权理论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

产权是财产所有权实现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企业等营利组织一般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解决组织各产权主体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就营利组织而言,尽管有时所有权和控制权存在分离,但“所有权”与“受益权”是统一的,即营利组织原始“出资人”也就是营利组织的产权拥有者,也必然是“受益人”。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归属对于资源配置具有激励和约束等功能,是企业等营利组织绩效的决定因素。由于非营利组织产权的特殊性,很显然这种理论是不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私人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东,政府组织的所有权属于政府,而非营利组织产权却非常复杂,是有别于私人产权和国家产权的“准共有产权”[1]。非营利组织“出资人”,也就是捐助人,与“受益人”的角色是分离的,且捐助人在捐助后不像企业等营利组织的股东,没有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权,非营利性组织的盈余也不能用于分红,即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拥有合法的索取权。即便是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人,也不能参与非营利性组织的盈余资产的分享权利。因此,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受益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产权结构特征。其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的提高不能通过对产权的重新安排来实现。

基于对产权理论有效性的怀疑,20世纪90年代末一种新的企业理论模式——超产权论——在英国经济学界开始形成。超产权论把竞争性而不是产权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认为竞争性是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具体包括竞争激励论、竞争发展论、竞争激发论及竞争信息完善论等4部分内容[2]。竞争激励论认为,竞争能产生一种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Implicit Incentives)。竞争发展论认为,竞争可以使高效率企业得到不断发展。竞争激发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的基本因素有:企业的目标利益是否具有对抗性,短期违约利益是否大于长期合作利益,以及企业之间非对称性。竞争信息完善论阐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竞争有利于信息完善,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3]。相对于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引入竞争机制的观点对提高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绩效更为有效。

2.容忍区理论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

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时持有理想的服务和适当的服务两种期望。理想服务是服务对象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适当服务是服务对象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在两种期望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容忍区。换言之,容忍区是指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的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服务对象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在容忍区之下的绩效将使服务对象受到挫折,使服务对象对服务感到不满意并降低服务对象的忠诚度;在容忍区之中的绩效将使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在容忍区之上的绩效将令服务对象对服务感到极度满意,并增强其忠诚度。

服务对象对所接受服务的一些细微变化不会在意,而只有达到一定域值,再增加一个变化增量,才会引起服务对象的关注。这个域值就是让服务对象关注的绩效评判的“拐点”,反映了顾客对服务绩效的感知水平。容忍区理论告诉我们“拐点”十分重要。在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过程中,通过对“拐点”的把握可以对顾客的感知加以管理。

3.资源依赖理论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

资源依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关系的研究中,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其提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需要资源才能生存,但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所需的资源可以自给自足,而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他组织;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寻找替代性的依赖资源,试图减轻环境中的因素对本组织的影响,进而减少“唯一性依赖”,更好地应付环境。也就是说,资源依赖理论认为,除了服从环境之外,组织可以通过其他选择,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就目前而言,非营利组织离开政府的无偿拨款等外部资源的支持,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源,如会员费、服务性收费以及商业化运作,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而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很可能会导致外部资源的提供者,如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削弱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影响到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绩效。资源替代理论告诉我们,非营利组织要改变对政府资源高度依赖这一状况,就必须在社区公共品供给过程中提高绩效,提升自身的形象,以获取社会的认同,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如社会捐赠、会员费以及服务性收费。

[1] 杨浩.现代企业理论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53.

[2] 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经济研究,1998(07).

[3] 王锐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