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丝绸之路文化探析

固原丝绸之路文化探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亚岐 杨曙明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考察论证了与固原市相关联的古丝绸之路,即陕西和甘肃交界处最繁忙、最著名的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对固原市境内著名的回中道进行了考察;对固原市如何利用开发古丝绸之路资源,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境内曾有三条古丝绸之路通过。
固原丝绸之路文化探析_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田亚岐   杨曙明

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考察论证了与固原市相关联的古丝绸之路,即陕西和甘肃交界处最繁忙、最著名的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对固原市境内著名的回中道进行了考察;对固原市如何利用开发古丝绸之路资源,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固原 丝绸之路经济带

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间的贸易通道,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贸易关系,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丝绸之路也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在其后漫长的1700多年间,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商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当时唯独中国能够生产而且最为西方人所欣赏的丝绸,所以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最早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是德国历史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他在1877年首先使用了这一地理概念[1],后逐渐演化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从现在所掌握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来看,中原与西域一带的文化交往联系,早在张骞通西域之时就已经产生,当时可能称之为“玉石之路”“皮毛之路”“青铜之路”等。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今俄罗斯乌拉干河畔)古墓群和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印度及中亚等国的古墓中,都曾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刺绣着凤凰图案的中国丝绸。1976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了756件随葬玉器,其玉料大部分是新疆的和田玉。

“丝绸之路”最初是指以两汉时期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随着文献梳理、考辨和考古资料的发掘、解读和研究范式的一些变化,其内涵不断得以扩充,逐步形成了东段、中段、西段三条线路等不同路线的说法。在时代断限上也有了往前的推展和往后的延伸,视角转向历朝历代。

从地域来看,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2008年初以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段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具体负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陇山段的路线考察与研究工作。这段丝绸之路也是陕西和甘肃交界处最繁忙、最著名的一段。通过考察,对此段路线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和清晰的认识。[2]

固原是西北的重镇,处在丝绸之路东段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重要,六盘山南北耸立,成为关中西出的屏障,也使固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诗经·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名句,是固原历史早期的写照。20世纪80年代,孙家庄西周墓和车马坑的发现诠释了《诗经》的内容。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并设置最早的县制乌氏县,战国秦长城绕固原城北而过。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在固原设置安定郡,不但定格了固原郡级政治与军事地位,而且提升和加强了其“北控塞外,南屏关中”的军事地位。自汉唐至明清,军事与政治并举。处在中原与边地的结合与过渡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域中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之地。境内曾有三条古丝绸之路通过。

一、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即长安—固原—凉州道,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条为:由长安沿泾河向西北行,经陕西的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及甘肃的泾川、平凉进入宁夏固原境;过三关口,再由瓦亭折而向北,经青石嘴至开城抵达固原城;沿清水河向北行,再经三营、黑城,沿苋麻河谷至海原的郑旗、贾尚,过海原县城、西安州、干盐池,再次进入甘肃;从甘肃靖远县东北的石门附近渡黄河,经景泰县抵凉州(今甘肃武威)。居延汉简里对这条通道已有记载,认为是最便捷的丝路干道。东汉时刘秀亲征高平(固原),河西太守窦融与五郡太守车驾聚会高平,浩浩荡荡的大军与战车走的就是这条通道。唐中期,由于固原被吐蕃占据,中西交通改用他线。到北宋初年,全线复为通途。从日本栗棘庵所藏的宋代地理图刻石拓本上仍能清晰地分辨出这条大道的走向。

另一条是由咸阳至北地郡治所宁州(今甘肃宁县),再沿战国秦长城内侧进入固原。汉代班彪前往安定(固原),就是走这条道。他著名的《北征赋》,就是这次考察安定郡时所作。

丝绸之路东段北线道路沿途平坦,多数地段沿泾水、清水河而行,而后又有苋麻河谷可循,山不险峻路不陡,大车可通行无阻。这条道路的特点是河流众多,可以沿河而行,从交通角度讲,以河谷作为交通要道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因为沿河要比翻山容易,而且可随时取水捕鱼,补充给养。古代先民们进行交流迁徙,没有水是不行的。逐水而行,择水而栖,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丝绸之路东段中线

泾源附近的鸡头道,可抵陇西郡,是早期的中道。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应西征中亚、西亚的需要,这条线路向北稍移,翻越六盘山西进,大体是今天西(安)兰(州)公路的走向。清代著名文化人祁韵士于嘉庆九年(1804年)被贬谪伊犁,在他的《万里行程记》里,记载了当年途经丝绸之路的走向:平凉府—安国镇—瓦亭驿—六盘山—隆德县—神林铺—静宁州……走的就是这条道。

三、丝绸之路东段南线

即长安—陇州—固原道。即由长安西行陇州后,不再翻越大震关,而是沿陇山东麓过甘肃华亭县,至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穿越秦汉时的鸡头道(六盘山),即可抵达陇西郡。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出巡陇西即走此道。过鸡头道向西北行,也可沿祖厉河而下,在甘肃靖远北石门川黄河东岸或鹯阴口渡河,进入河西走廊武威。或者沿泾河至甘肃平凉,由崆峒山东峡进入宁夏泾原县,走鸡头道。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巡狩西北,“西临祖厉河而还”,即走这条道。

丝绸之路东段数条线路的走向,最后是殊途同归,都要途经武威、张掖,都要穿越河西走廊。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中、北两条线,渡过黄河后,都在河西重镇武威收拢,再沿河西走廊进入敦煌。

四、回中道

回中道为陕甘两省交界处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为秦汉时代帝王郊祀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东段(陇西段)南、中、北三条大道的交叉路线。唐时,它连接了原州诸多关隘抵抗了吐蕃入侵,宋时又依唐关设寨置堡,防御西夏入侵。

关于此段道路最早的记载为先秦典籍《庄子·在宥篇》,书中记述轩辕黄帝问道崆峒,第一次从今山东西部的寿丘出发,跋山涉水,沿泾河至崆峒,广成子不但没有传道,而且还指责他说:“树叶还没有发芽,就想要果子”。过了若干年,黄帝百岁时,第二次又去崆峒,《增修华亭县志》载:历吴岳(今陕西陇县),由陇坻南来,曾驻下关(今华亭神峪乡)西北殿湾,邑人称此为“轩辕寓”。这次广成子给他传了理民要术,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成为华夏始祖之一。黄帝曾涉足的这条道路,经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固定的“关陇北支道”,即从今陕西陇县起,逆河支流进入甘肃境内,经华亭、泾源、平凉、彭阳到固原。这条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的作用不同,故名称各异。《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为“回中道”。

关于回中道的得名,则与秦始皇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四年(前107年)冬十月,行幸雍(今陕西凤翔),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由于秦皇、汉武先后沿“关陇北支道”,经回中出巡,威震匈奴,故名“回中道”,并昌扬于世,流传至今。

唐时,回中道连接了原州诸多关隘抵抗了吐蕃入侵,宋时又依唐关设寨置堡,防御西夏入侵。《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回中道的南段为“仪州黄石河路”;《读史方舆纪要》又称北段(固原市)为蒙古入侵第四险的“火龙沟道”。由此可见,回中道确系我国古今通往西域的要道之一。

关于回中道的具体位置,受史料和考古材料的限制,学术界目前争议较大,大约有以下六种说法:徐广的扶风岍县说、应劭的安定高平说、孟康的北地说、泾源说、泾川说及岐州雍县说等,但比较认同的说法就是,从陇关通向北边的一支通道称为回中道。而固原正好地处陇关以北,也就是说,回中道的走向与固原的关系密切。

秦汉以来,固原地区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时期,随着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大批外国使节、胡客商贩、佛都信徒往来于这条通道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关于固原城市的历史地位或战略地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可以说明:一是古代关中和中原地区巩固边防的军事要塞,境内秦长城、萧关等遗址众多;二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驿站城市,境内有须弥山石窟、开城遗址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三是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流融合之地,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四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调研。

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古丝绸之路至今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固原继西部大开发之后,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与以往机遇不同的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国际性的战略行动,把固原从一个内陆城市、改革开放的末梢,一下子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目前,沿线城市都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做文章,抢抓战略机遇。陕西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宁夏提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甘肃提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资源优势明显,地理位置重要,如何抢抓战略先机,是当前固原市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笔者建议:

其一,筹建固原市丝绸之路研究会。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团结和培养一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推出一批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定期组织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主题征文和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提升固原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以固原丝绸之路研究会为平台,加强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固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合作向广领域、深层次、永续化发展。

其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固原古城、须弥山石窟、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开城遗址,曾进入丝绸之路“申遗”备选名单,是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的有力见证,也是固原发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最佳载体。建议以旅游产业为纽带,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申遗”契机,大力宣传固原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点,精心设计丝路旅游线路,合作共建丝路旅游精品线路。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等为主的“丝路石窟文化游”。

其三,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固原主题宣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前国家层面的实质进展正在陆续推出,各地还都在做概念。以往经验反复证明,谁做的早、谁叫的响,谁就可能先获益、多获益。建议固原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今后搞活动、做策划时,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冠名,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包装项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多体现固原元素,多出现固原声音。

其四,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巡回展览。固原境内古丝绸之路文化遗迹较多,出土丝路文物也较多,建议充分发挥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优势,组织举办固原丝绸之路文物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国家文物局支持,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签订协议,联合举办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物巡展,逐步扩大各城市之间的文化与经贸往来,借此提升固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五,争取与中亚和西亚有关国家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充分发挥固原与阿拉伯语国家文化、宗教联系紧密的优势,以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为基础,鼓励固原专家学者、文艺团体、商户企业走出去,与中亚和西亚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或产学研合作,逐步扩大友好合作基础,争取与有关国家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

其六,积极呼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从学术层面展开战略研究,进行广泛宣传呼吁,倡导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即:以新丝绸之路综合交通通道为纽带,以沿线城市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为动力,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市场的建立,最终实现上合组织和欧亚同盟贸易自由化。这样,固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自贸区,固原的对外开放也将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作者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1]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2]田亚岐、杨曙明、刘阳阳:《秦汉时期长安至陇山段丝绸之路考察研究》,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