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固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亮点和特点

固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亮点和特点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佘贵孝固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亮点,这是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扫平割据、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御驾亲征固原,大会群臣,制定战略计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原已成为西北乃至中亚民族融汇与进入中原的历史舞台。出于军事、政治和加强对当地各族人民的统治,清廷将固原州升为直隶州,并同时设立化平川直隶厅和海城县,构成了固原近现代行政区划的框架。
固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亮点和特点_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佘贵孝

固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亮点,这是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

一、固原的地理风貌

固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之间。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形成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塬、墚、峁、壕交错的地理特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主要山脉六盘山呈南北走向,主峰美高山(米缸山)海拔2942米,为地区最大山脉。主要水系有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祖厉河、红河等,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正因为有这样的地形地貌,在古代就是一个土壤肥厚、水甘草丰、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加之人口稀少,官府军旅一边驻防守边,一边囤田牧畜,粮草自给,减轻了中央政府后勤供给的沉重负担,是朝廷选择驻兵防御的理想地区,也吸引了大漠以北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休养生息,虎视眈眈的窥视中原,一有机会就想越过天然屏障六盘山进取中原。赫连勃勃从固原走向长安,建立了大夏国。蒙元时期的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固原建立大本营,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历史上像这样的事例各朝历代均有发生。

固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决定了自身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华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战期间御守国家安全的第一门户的角色。

二、固原的历代政治环境

旧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的繁衍和生息,到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他们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出了原始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戎人率先从漠北来到六盘山区、清水河畔,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畜牧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对于这块黄土地产生了较为特殊的感情,驻足放牧,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境内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秦惠文王时居住较多的乌氏戎人设置的乌氏县(约在今固原瓦亭一带),成为中原版图的组成部分。秦始皇立国之初,曾专程到六盘山地区巡视边防。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入朝那萧关,驻守在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卬战死,司马迁在《史记》中大书特记这件震撼朝野的大事。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设置安定郡,成为中原在北部边地的重镇,从而奠定了固原的历史地位,始为郡级建置地的发端。安定郡治高平更是西北边镇凭借长城屏障进行防御的中枢所在。汉武帝刘彻曾6次行幸固原,检查边防防务,足以说明固原这座边关重镇在西汉王朝政治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扫平割据、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御驾亲征固原,大会群臣,制定战略计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原已成为西北乃至中亚民族融汇与进入中原的历史舞台。东晋十六国时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互相对峙、相互争夺这座边关重镇,成为多事之秋。前赵还曾一度在此设朔州,置朔州牧。赫连勃勃也在这里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北魏太延三年(437年)改置高平镇,成为西北边防的军镇之一。其间,爆发了“高平起义”,并联合其他起义军荡平关陇,使朝野震惊。北周又置总管府,是原州的地方高级军事机构,统领固原及周边军队抗击外来侵扰者,形成了一道军事防线。隋唐时期,隋文帝在此仍置原州总管府,并设原州羊牧、原州驼牛牧,专管畜牧业的发展。唐代置原州都督府,曾改称原州为平凉郡。原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和西北牧业的管理中心。唐太宗李世民、唐肃宗李亨先后到原州巡查牧马业,李亨还挑选良马数万匹,以壮军威。宋夏金时期,由于固原地处宋夏对峙的接壤地区,宋王朝对固原的经营格外关注,境内先后设有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和西安州,以成掎角之势,并建造堡寨30多座,防范西夏军队的袭击和侵掠。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夏三大战役)古战场均在今固原地区境内。金升军为州,改镇戎军为镇戎州,德顺军为德顺州,废怀德军和西安州。金皇统二年(1142年),金升隆德寨为隆德县(治今西吉县火家集)。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麓的开城避暑,以后又病亡于六盘山区,故而蒙哥汗、忽必烈对开城情有独钟,先后到这里或驻跸,或避暑。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遂设王府于开城,立开城路,“视为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路为开城州。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正式定名“固原”,改称固原州。这时,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族日渐强大,成为明朝北方边境的大患。所以,明廷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立9个军事重镇,固原为其一镇,派重兵驻守,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设三边总制府于固原,为陕西三边重镇的军事总指挥。固原遂成为“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咽喉要冲、雄关重镇。明嘉靖《固原州志》说的更清楚:“固原者,陕西西北大城镇也,后累置文武重臣守备,故又设固原州。而总制大臣居此以镇,凡榆、夏、甘肃诸镇,皆听命焉。”“固原长壕大堑,连山峻极,四塞之接而襟带之固也。固原居中而执其枢,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击长山之蛇,以合左右之节,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势,固原实有焉。”明朝巡抚马文升也说:“平、巩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关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皇明九边考》记载明代论者说:“固原在宁夏之南,实番胡要害之地。”“东向可以顾榆林,西向可以顾甘肃,总督、游击、守备官皆驻扎于此,犹家室之有堂奥也。”这些都说明了固原军事地位的重要。清代,固原虽处西北腹地,但却成为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和宁夏金积堡回民起义军联合的梗阻点。出于军事、政治和加强对当地各族人民的统治,清廷将固原州升为直隶州,并同时设立化平川直隶厅和海城县,构成了固原近现代行政区划的框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先后途经六盘山区,毛泽东写下了光辉词章《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会师将台堡,结束了震惊中外的长征。10月,红军西征部队在固原东部山区(今属彭阳县)组建固北县,设置县委和政府。民国年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加之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激起了海固回民的三次起义。起义失败后,部分人员进入陕甘宁边区,组建了回民抗日骑兵团,转战陇东。为此,国民党政府于1942年10月,由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毗连地区析置西吉县。1949年8月,固原地区各县先后解放,红旗插遍六盘山区。

三、固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亮点

固原地区历史文化耀眼之处,显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固原在我国西北历史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一些皇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曾到固原一带巡视。其中当以古圣黄帝“西至于空同,登鸡头”( 今六盘山脉),向广成子问道为始,下而更有举世公认的历代旷世名君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他们无不在六盘山地区写下一段重要的历史。此外,还有诸如西周穆王姬满,战国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汉光武帝刘秀,汉顺帝刘保,南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周武帝宇文邕,唐肃宗李亨,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和地方割据政权大夏国赫连勃勃,西夏国的李元昊等。

二是固原古代史是一部捍卫华夏中央政权安危的边防军事史。战国秦昭襄王时期,修筑了长城,阻挡匈奴入侵中原。此后又在固原南设萧关,成为关中平原最北端、最重要的关隘,抵御匈奴的防线。秦始皇时开通直道,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立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即今固原市原州区),作为防御外来侵略的永久性工事。从此,固原成为州郡级建制所在地,移民实边,把固原地区推上了卫护华夏朝廷安危的首要战略地位。秦汉、唐宋,直至明代,历朝历代在固原及毗邻地区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寨堡、道路、烽火台等设施,大规模地调集军队驻守。其中北宋为防御西夏,先后改原州为镇戎军(为军政合一的军事行政机构)、笼竿城为德顺军,新筑平夏城为怀德军,新筑西安州,并在宋夏沿边地带修筑堡寨三十余座,驻以重兵,防御西夏。

三是固原的社会经济事业,是一部军事活动的兴衰史。秦汉两代,大规模地从全国迁徙人口至安定、北地等地,垦荒兴农,沉睡的固原大地掀起了发展农牧业的热潮。东汉时安定诸郡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局面。隋唐时期,固原畜牧业发展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蒙元建国期间为了长期供应军粮,支持征战,实行屯田制度。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当即向天下明确宣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并颁发《农桑辑要》之书,警示人们重视农业。并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在六盘山军屯和民屯中便有“随地入社”(50家为一社)的探马赤军。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设开城路屯田总管府,专管屯田事宜,先后有3万多军民被安排在这里发展军屯。当时民屯也有很大发展,至元三十年时,仅安西王就有民屯424户、田467顷。明代军屯再次兴起,“其闲地则为屯田,且耕且守,五年后方令纳粮”。共屯田2134.45顷。至嘉靖年间,耕地面积达3300顷。万历时屯田又增加到4815顷。在大力发展屯田时,水浇地也在发展。正德十年(1515年)时,红河川、茹河川、东西海子、杨郎、关桥等地都有小规模的引水灌溉。由于战争的需要,再次大兴马政,发展牧马业。清初顺治年间,清廷下令各地官员对各地逃亡人民,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将“本地无主荒田,州县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作,永准为业”。这一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康熙亲政后大力推行垦政,对新垦土地实行免征6年钱粮的优待,并将明代各地藩王的封地,正式判归种者为业,使不少失去生计者获得土地,大大调动了百姓开垦土地,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固原古代史,是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杂居,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交融史。历史上固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西北边防重镇著称。它北通瀚海,南连秦川,西接河西、西域,东达泾州、长安,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关中咽喉”之称。加之,古代固原,覆盖深厚的黄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场茂密,宜耕宜牧,这样的自然地理,不但适宜于农耕民族,也适宜于游牧民族,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先后有羌、氐、戎、月氏、匈奴、羯、鲜卑、吐蕃、敕勒、柔然、高车、回鹘、突厥、昭武九姓、党项、蒙古、回等众多民族在固原或驻足,或迁徙,纵横驰骋,迁徙组合,建立和产生了各种政权组织、经济类型、生产方式、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成为活跃地区之一,使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构成多元文化。

四、固原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站在历史长卷的层面上,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中去探究,固原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良好美德,主要表现在纯朴、厚实的品格,努力拼搏、习于勤俭的传统,坚韧不屈、奋发图强的气节,尊老敬贤、重视礼仪的品德,民性刚烈、勇于抗争的精神,等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民风剽悍,魄力强劲。史志记述为“俗尚强悍,英才简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人性躁动,风气果决”。固原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所以先祖多出自军门,再加上长期军事文化的熏陶,平民百姓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剽悍风俗。故在先秦时就“强梗尚气”“性勇,锐于战斗”, 又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代以来,安定、北地缘边诸郡,“名将数出”, 故素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

二是吃大苦、耐大劳,善于忍耐极端贫困。祖祖辈辈“率以苦力度日,稍行惰慢,即衣食不给”。男女老幼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永无休止,面朝黄土背朝天,练就一副铁骨,饱含一种劳不垮、累不倒的坚韧精神。人们善于应付艰难,善于度过困苦。缺米少面,糠菜度日。身陷贫困,镇定自若。丰年有余,“尚节约,少奢侈”“重修造,善积储”。

三是崇尚坦诚忠义,与人共事,肝胆相照,言行一致,共事共心,蔑视虚情假意、拐弯抹角。乡里邻间勇于奉献,乐于相助;接待客人,热情招呼,盛情款待;朋友弟兄,侠义相处,两肋插刀。

四是追求公平公正,仇视欺压盘剥。遇到难关不愿低头,不愿弯腰,不善讨好,看重自身人格。热衷于“有饭大家吃,有福共同享”。忌讳冷落歧视,仇视以貌取人。与人相处,爱讲公理,与人相争,文争武斗,一旦怨恨积重,屡屡聚众造反。东汉时的羌民起义、北魏时的高平起义、明代的石城土达起义、清代的田五起义及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民国年间的海固回民起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固原历史文化的特征

纵览几千年的史实,固原历史文化主要显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开放兼容,即华夏族和众多游牧民族长期广泛融合而成的文化。经历了“蕃汉杂居”、融合发展的历程。

二是开拓进取型,即顺应奔腾向前的历史洪流,站在发展浪潮的前沿,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文化。固原古代历史,就是一部竭尽全力维护华夏大地统一、安定、祥和的史实。世世代代,固原人民流血流汗,为国家的安定统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以自己贫瘠的土地、破败的家园、贫穷的生活,迎接着中华大地的发展繁荣。

(作者系宁夏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