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出土的彩陶和釉陶

固原出土的彩陶和釉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原境内出土的彩陶,即以新石器时代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土的釉陶,以两汉时期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迄今为止,在固原境内各县及海原县调查、发掘、清理的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和墓葬350处左右,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器,典型代表便是日用生活器皿。此杯造型奇特,在固原市内首次发现。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占主要地位。

固原出土的彩陶和釉陶

马 莉

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智慧的创新,是人类的第一次科技发明,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也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晾干后,在800℃~1000℃高温火中焙烧而成,是泥与火的结晶。自从它产生后,就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被称为“永远的陶”。从考古材料所知,我国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距今约有12000年的历史。固原境内出土的彩陶,即以新石器时代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土的釉陶,以两汉时期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img369

图1 双连杯

固原地处黄河中上游,这里浑厚深沉的黄土地,孕育了人类早期的文明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菜园、齐家等文化类型。灰陶、红陶、灰褐陶、彩陶等类别的人类历史里程碑式的创新器物,在起伏的梁、峁、丘、塬、壑中遍布,蕴含见证远古人类发展的典型信息。迄今为止,在固原境内各县及海原县调查、发掘、清理的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和墓葬350处左右,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器,典型代表便是日用生活器皿。流行的种类有双耳罐、单耳罐、尖底瓶、平底瓶、双耳壶、单耳壶、瓮、碗、豆、盆、盘、钵、杯等常见器物。颇具地方特色的器物有双连杯、鸡首壶、子母口甑、盆形匜、舟形匜、陶鬲等。其中双连杯(图1),原州区彭堡乡出土,高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4.5厘米,腹径6.8厘米;泥质红陶,一环形耳将形制、大小相同的两杯相连;素面,耳部中间施附加堆纹;敞口、深腹、平底。此杯造型奇特,在固原市内首次发现。鸡首壶(图2),原州区程儿山出土,口径7.5厘米,底径8厘米,高21厘米,泥质灰陶,整体似球形。上部一侧捏塑一鸡头,张嘴,凹眼,半月形耳。头顶隆起似冠,短颈。另一侧设壶口,微敞。口外附一扁条形耳。这些器物的质地以泥质和夹砂陶为主,陶色比较单一,以红、灰、红褐、灰褐、橙黄为主。纹饰较单纯,以篮纹为主,另有绳纹、席纹、线纹、刻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但是,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不断进步发展,陶器的造型和表面装饰艺术有了较大的变化,造型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器多式,生活器皿日益齐备,如罐类器物就形成了诸多式样,有大口罐、小口罐、高领罐、深腹罐、单耳罐、双耳罐、扳耳罐、双连罐等,壶类器物同样形成了多种式样。器物器型的变化,成为鉴别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反映了固原境内早期人类智慧实践的创新。其表面施加纹饰的方法,主要有拍印、滚压、附加、刻划四种,此外,还有捏塑、戳印、彩绘三种,篮纹、席纹、方格纹、绳纹和线纹是修坯过程中拍印而成的,拍印纹饰具有加固器壁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并非有意装饰,部分绳纹和线纹是滚压而成的。附加堆纹常用一段段泥条接续成带状或用手指压成波浪状。一般适用于体积较大的罐上,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对大体积的容器起加固器壁的作用。划纹有竖直、三角、网状等,纯属装饰性质。

img370

图2 鸡首壶

固原境内陶器的制作方法分为手捏和泥条盘筑法两种,未见较为先进的慢轮修制法。手捏仅限于个别体小且造型简单的器物,如陶杯等。泥条盘筑法普遍使用。该方法首先对泥土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红土、沉积土等可塑性较强的泥土。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因高温而出现的开裂或变形等现象,往往在黏土中加入由砂粒、石灰粒、草灰等组成的羼和料,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增强器物的急变性和耐热性。羼和料以砂粒为主,陶土中加入大量砂粒制成的陶器称为夹砂陶,未加入的称为泥质陶。泥土备好后,先拍打出器物的底部,器底成型后,紧接着盘筑器壁,一边用左手转动器底,一边用右手盘筑泥条,并将第一根泥条与器底边缘捏合在一起,然后一圈一圈向上盘绕。菜园遗址中出土的陶罐中,有一件内底留有一周排列规整的指甲印痕,就是先做成器底后盘筑器壁的有力证据。经过这两道程序成型的毛坯要经过拍打、刮削、抹平等方法修整后才能成为坯胎,泥质陶和彩陶表面还要磨光。较大型的器物整体一次成型较为困难,采用分段制作,一般分为肩部以上,腹部以下两部分,相接处肩部的直径略大于腹上部直径,上下扣合在一起,接缝多用湿手抹平,有的不抹,接茬显而易见。坯胎成型后,在其上施加纹饰,进行烧制,不同的烧制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陶在氧化条件下烧成,灰陶在弱还原条件下烧成。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占主要地位。菜园遗址出土的陶器,一般采用氧化条件下烧成,由于烧成温度普遍偏低,氧化不充分,多数陶器的颜色斑驳不匀,夹砂红陶多呈红褐色,而且硬度不大,只有少量颜色纯正的灰陶是用还原条件下烧成的。可见,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尚处于比较原始的手制阶段,且贯穿于成型、修坯、装饰的全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与发展,陶器表面的装饰纹样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起初的制陶过程中由于工具因素而遗留下的篮纹、席纹、绳纹等天然痕迹变为主观审美追求的自然装饰,出现了刻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方格纹、线纹等具有装饰性质的纹样,产生了人类早期追求美的意识,具有了原始审美观,并发扬光大,把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形象艺术地表现在器物上,彩陶就是这种装饰艺术创新的顶峰。

固原彩陶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固原陶器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它是原始陶器中璨烂的瑰宝,蕴含着人类文明初期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是人类创造智慧和审美意识结合的产物。早期人类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采用天然矿物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彩绘出各种图案,入窑经过焙烧成型后,呈现出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图案,这种表面装饰有彩色图案的陶器,被称为彩陶。我国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之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前到3000年前左右,持续了5000多年。贯穿于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类型中,尤以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彩陶在仰韶文化中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器物制作精美,数量众多,因而仰韶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而马家窑文化则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

固原境内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以来,在清水河、祖厉河、葫芦河和泾河流域以“菜园遗存”为代表的诸多文化遗址中都伴有彩陶出土。西吉县兴隆,彭阳县打石沟,隆德县风岭、页河子,海原县龚湾、菜园、马缨子梁、曹洼,固原县店河、柴梁等遗址均有彩陶发现。其质地以泥质和夹砂陶为主,制作方法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型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有单耳罐、双耳罐、单耳盆、双耳盆、壶、瓶、钵等。器物纹饰以红彩、黑彩为主,个别为紫彩,白彩极少,较普遍的纹样有饰朱红或黑红相间的宽带纹、平行条纹、网格纹、垂鳞纹、圆圈纹、锯齿纹、条带纹、弧线纹、弦纹、竖条纹、斜条纹、折线纹、圆点纹、柳叶纹等,以网格纹居多,还有少量黑彩绘几何形纹样。马缨子梁墓地中出土的彩陶,纹饰风格独特,往往以条带纹为边框,内填“Z”字纹、“工”字纹、双棱纹、方块纹、雁阵纹等。曹洼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橘黄色底,黑彩为主,纹饰有红彩、黑彩相间宽带纹、城垛状纹、柳叶纹、锯齿纹、波浪纹、网格纹、弧边三角圆点纹、树枝状纹及其他纹饰,花纹母题中以柳叶纹为主,整体图案绘制粗糙,线条杂乱而滞涩,显得极其潦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典型器物有:双耳彩陶罐(图3),固原店河遗址出土,口沿已残,宽圆肩,肩腹之间有双小耳,腹内收,小凹底,肩部彩绘,均匀绘出6个圆圈,内填方格纹,下部为一圈带纹和波浪纹。偏口龟形彩陶壶(图4),1980年固原县高坡遗址中出土,高2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0厘米,泥质红陶,胎质薄而细,整体造型似龟。口偏在一旁,卷沿,圆唇,与口相对的一侧有一把手,扁鼓腹,腹下部两侧布有对称的桥形耳。口沿至腹部施黑彩,颈部施两周锯齿纹,正面肩腹施两个三角形网纹,左右两侧饰近似圆形的树叶图案,内饰柳叶纹,树叶图案两边有豆荚纹,后肩、腹部饰一大葫芦网纹。该器物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实物。红条纹彩陶罐(图5),泥质红陶,高16.5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6.8厘米,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及肩接有一耳。口沿、颈下部及腹部饰彩绘。口沿内壁饰三道一组等距的竖向红彩。颈下部饰一周三角纹与两周戳点纹,腹部布满相同均等的竖条纹。单耳彩陶罐(图6),1989年固原县柴梁遗址出土,泥质红陶,高21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7厘米,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内壁饰等距的双锯齿纹红彩,颈下部饰一周戳点纹。这种纹饰和器形的彩陶罐是宁夏境内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新类型,极具研究价值。

图3 双耳彩陶罐

img371

图4 偏口龟形彩陶壶

img372

图5 红条纹彩陶罐

img373

图6 单耳彩陶罐

固原境内的彩陶艺术,属齐家文化类型,纹饰中有习见于马家窑文化的网格纹、柳叶纹、勾连纹等,受马家窑文化影响,二者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早期以红底黑彩为多,中后期盛行红衣为底,再绘黑色、紫色或红色彩纹,图案主要有花卉纹、几何纹及植物纹样,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用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用简略而明确的艺术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联系,模拟自然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意写形,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呈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表明人类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器型基本上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具,从表面残留的烟炱和内壁的水垢说明随葬陶器品多为实用器皿。这些彩陶或以造型优美见长,或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

尽管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在人类文化与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着易碎、不易搬运等诸多弱点,注定了被历史淹没更新的命运,延续的是艺术水平更高的釉陶、陶塑俑群、三彩等瑰丽的器物。两汉时期,固原釉陶的出土,形成了固原陶器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釉陶是两汉时期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据考古资料所知,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最早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墓中,东汉时盛行,流行范围西起甘肃,东至山东,北到长城地区,南达湖南、江西、四川等地,以黄河流域为主,故称“北方釉陶”,仅作为随葬冥器见于墓葬中。其工艺主要是釉药的配制,以黏土作胎,在釉料中加入基本助熔剂铅,故又称“铅釉陶”,以铁、铜、钴等元素为着色剂,在700℃~900℃的火候中烧成。铅的化合物在氧化条件下,不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而且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并使着色剂呈现出美丽的色彩,铜呈现出翠绿色,铁呈现出黄褐色和棕红色。起初以单色釉为主,其中绿釉最多,色泽碧绿、光亮鲜艳、平滑莹润。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出现了黄、绿、红、黑、褐色的复色釉。据化验,东汉绿釉陶器中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铝占65.45%,氧化亚铁占0.80%,氧化铜占2.60%,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0.94%。

img374

图7 黄釉陶壶

固原釉陶主要出土在固原城的北塬、南塬墓葬群中,彭阳古城汉墓、固原头营陈家洼、上饮河汉墓中也有出土,主要器物有模仿青铜器的釉陶钟、盆、壶等,有灶、仓、井、罐、井、奁盒、牛、猴顶灯、博山炉、房屋模型等。制作方法有轮制、范制、手捏等,壶、钟等规整器形采用轮制成型;井、房屋模型等结构复杂的器物多用范制,然后通过粘接成型;类似鸡、狗等小型泥塑均用手捏成型。因其作为冥器随葬,所以制作工艺较粗糙,不注重细部刻画。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动物纹等。颜色多作绿色、黄色或棕黄色,一般讲,黄褐色时代较早,绿色较晚,大多数施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典型器物有黄釉陶壶(图7),高29.4厘米,口径13.8厘米,腹径24厘米,底经12厘米,盘口,细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其内外施黄釉,表面光滑,肩部浮雕一周动物纹饰带,铺首一对,铺首将浮雕动物纹分为两组,内容为猛兽捕食,一组为猛兽追逐鹿、羊,另一组为猛兽围攻并捕捉奔鹿,猛虎的造型十分凶猛,鹿四肢腾空飞奔,形象生动逼真。井(图8),高35厘米,口宽21.5,底宽15.5厘米,泥质红陶,施绿釉,呈方形,有井沿,井檐置放一水桶,梯形井架,井架横梁两端饰龙首,井架上方为庑殿顶亭盖,瓦垄清晰。奁(图9),高14.9厘米,口径20厘米,足高2.5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无盖,直口,平唇,筒形腹,平底,下有三兽形足。腹部饰有凸弦纹两周,间饰6厘米宽的动物纹带。双凤图案最为引人注目,两凤头部相对,身体交错,分别向相反方向与下组凤鸟连为一体,等距分布,间饰各种动物纹饰。有一件陶灶:长21.5厘米,宽18.5厘米,高11.6厘米,泥质灰陶,平面呈半椭圆状,无底,由灶身、灶面、灶门、火眼、烟囱组成。灶面一周饰菱形花纹,灶面正中模制一方形烟囱。灶面中间凸起3个圆形火眼,其间模印出鱼、龟、瓢、铲、刀、叉、勾、案、盘等食品和灶具图案。前壁中间开长方形灶门,灶门左侧模印出一手拿铁铲,作烧火状的人物,右侧模印出一喇叭口形瓶,人物外模印两道长方形边框,中间模印人字形图案,边框两侧印菱形花纹。还有绿釉陶壶(图10),陶塑制品牛、鸡等。这些釉陶由于低温烧成,有些器物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潮湿使釉易受溶蚀,被溶蚀的物质及水中的可溶性盐类析出釉面并形成一层薄膜,在光照下反射出银色光斑,所以有“银釉”之称,实际上这是“返铅”现象,铅釉中并没有银元素。固原城内小南寺巷粮食局工地出土的北魏绿釉乐舞扁壶(图11),是北朝时期釉陶器的典型代表,高11厘米,宽9.3厘米,通体施绿釉。扁腹,腹边缘饰一圈连珠纹,腹面中间为一组7人乐舞的图案。图案正中1人,头微仰,右臂弯曲舞过头顶,左臂向后甩动,右脚后勾,左腿微曲跃起,身躯扭动,在圆形台座上翩翩起舞。两边舞伎双腿曲蹲,击掌按拍。左右共有4个乐伎,皆双腿跪踞在圆形台座上,分别弹琵琶、吹笛、击钹、弹箜篌。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头戴蕃帽、身着窄袖翻领胡服,足登靴,为胡人形象,乐舞为胡腾舞。其造型工艺精湛,图案表现的是来自西域的胡腾舞或胡旋舞,因为西域舞在北朝至隋唐之际风靡一时,皇室贵族与上层人士特别推崇与欣赏,也说明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img375

图8 井

img376

图9 奁

img377

图10 绿釉陶壶

img378

图11 绿釉乐舞扁壶

固原出土的汉代釉陶显示出了较高的烧制工艺,尤其是棕黄色釉,是釉药中含的三氧化二铁经过氧化焰烧炼而成,不仅釉药要求十分准确,含铁的成分适度,且对烧窑的温度和通风进行控制,没有长期的实践和熟练的技巧是很难成功的。黄釉陶壶就是同类器物的精品。另外,绿色釉陶,色泽亮艳,碧绿莹润,细腻光滑,表现出了较高的烧制技术,说明汉代高平制作釉陶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平。这种低温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唐代继承并发展其工艺,创造出了著名的三彩釉。北朝、隋唐时期,固原境内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塑俑群,替代釉陶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