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龙门石窟,千秋佛光同

龙门石窟,千秋佛光同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去洛阳,不去龙门石窟,是绝对的憾事。自此,伊阙改称龙门,沿用至今。在石窟造像上,佛像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的化身。唐王朝在龙门石窟后来者居上,用奉先寺和万佛洞两大精品石窟奠定了地位。有资料统计说,龙门石窟10万尊佛像现在完整的不到十分之一。资料介绍说,龙门石窟遭受的最大劫难是在近代。千秋佛光同,龙门石窟,即便是现在的样子,也同样举世瞩目,辉煌长存,带给世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龙门石窟,千秋佛光同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洛阳有两张名片,一张是牡丹,另一张则是龙门石窟。大唐盛世,留在洛阳的风华,也是龙门石窟。去洛阳,不去龙门石窟,是绝对的憾事。

在洛阳城南面,伊水河从香山和龙门山两山之间抽身而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门”。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人就给了它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这称谓一叫就是千年,直到隋炀帝的到来。当隋炀帝在洛阳建起了东都,皇宫的正大门正好对着伊阙,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他面对的门当然也得叫“龙门”了。 自此,伊阙改称龙门,沿用至今。龙门,龙门山,原来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简单一个地名,一则帝王故事,历久弥新。

龙门石窟就开凿在龙门山和香山的峭壁之上,主要由唐王朝和北魏两大主力大规模开凿,前后历时400余年,造佛近10万尊,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庞大石窟群。

抵达龙门,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穿流而过,确实如一道天然的门阙。而今在伊河之上新建了石孔桥,承接东西,把两山连为一体。如蜂房般密集的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两山之上。

从石孔桥下的景区闸门通过,在一派青山绿水的风光里,我放缓脚步,尽量平复我激动的心情,沿着伊河从摇曳的垂柳丛漫步走过一小段路程,然后上山,从潜溪寺开始,步入龙门石窟的神奇世界。

迎着清晨的阳光,万象生辉,在大大小小的石窟之间穿梭,与大大小小的石佛短暂或者深情凝望,强烈地感觉自己在沐浴佛的洗礼。既然佛可以普度众生,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懂佛又有什么关系呢?用心去感触就好。境由心生,想清楚了这一点,陌生的佛国世界似乎离我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 日晒雨淋,卢舍那佛失去了昔日的色彩,但这掩盖不了她散发的光芒。也曾受到人为的破坏,手臂已脱落,不再那么完美,却丝毫不影响她的美丽。

这让我不得不震撼于唐代艺人巧夺天工的手艺,是要有多好的功夫,才可以做到刻画佛像的栩栩如生?震撼于艺人之心,是要有怎样虔诚的信仰、领悟和努力,才可以留下大佛永恒的微笑……

据佛经说,“卢舍那”的含义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简单来说就是光明遍照,让美好充满人间。的确如此,在她的面前,我完全没有“高山仰止”的心态,不会肃然起敬,也不会感觉自己的渺小,只会感触到众生平等,相信并感受到真、善、美。

卢舍那,光明遍照,这和武则天为自己取的名字——“曌”,日月当空,普照大地有着惊人的暗合。大佛也和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相关史料(《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在唐高宗下令创建奉先寺的时候,作为妻子的武则天捐助了脂粉钱两万贯。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之后有很明显的“入乡随俗”,并且成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民众的工具,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在石窟造像上,佛像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的化身。卢舍那佛宛若充满智慧且雍容华贵的妇女,明显的女性化,可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通过这些原因,不免很多人会认为卢舍那佛是武则天的化身。

史事如烟,卢舍那佛是否就是传奇女皇,今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给出结论。不论如何,与武则天的联系,更赋予了大佛情感丰富的灵魂,卢舍那佛巨大的艺术魅力已经融入了佛教艺术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长河,成为唐王朝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由此可窥一斑,可以欣赏和感触到那个空前绝后的帝国魅力,聒噪就在一瞬间宁静,时间就在一瞬间停滞,生命就在一瞬间升华。

唐王朝在龙门石窟后来者居上,用奉先寺和万佛洞两大精品石窟奠定了地位。北魏作为龙门石窟的开建者,并有建造云冈石窟的丰富经验,它的锋芒丝毫不受唐代石窟的影响。它们形成一朵并蒂莲,各有其妍。

在龙门,北魏统治者似乎并没有把心思花在大的造像上,而是洞窟装饰的精雕细琢。无论是宾阳中洞还是莲花洞,整个洞窟无处不装饰。小佛像、佛教的圣物布满整个窟壁,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作为佛教圣物的莲花,往往生动逼真地盛开在窟顶,并有飞天或者供养天人围绕在莲花周围,体态轻盈,衣带飘扬,让整个窟顶仿佛活络了。

其中的莲花洞就是因为保存了大手笔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花朵直径高达3米之长,层层叠叠的花瓣铺陈绽放,露出中间硕果累累的莲蓬。一笔一画雕刻得入石三分,把石莲花完全刻活了,缓缓盛开,摇曳生姿。

有资料统计说,龙门石窟10万尊佛像现在完整的不到十分之一。的确如此,一路行来,几乎无窟不损,难以见到完整无缺的造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这“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龙门石窟肯定免不了受难。但在那个时代,统治者也会有所顾忌,他们不可能选择彻底的“自断其臂”,民众的毁坏力其实也是有限的,毕竟信仰在那里。资料介绍说,龙门石窟遭受的最大劫难是在近代。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这是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对莫高窟文物流失的心情,这何尝不是大家面对满目疮痍的龙门石窟时的心情。怎一个“恨”字了得?还好,不幸中的万幸,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得以完整保存。千秋佛光同,龙门石窟,即便是现在的样子,也同样举世瞩目,辉煌长存,带给世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我的此行是圆满的,我有听到心底莲花缓缓盛开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