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类短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总称。对认知取向咨询技术的产生影响较大的临近学科主要是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

第八章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

“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真正伤害人们的,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因此,要想解除心理伤害,最主要的并不是改变事情本身,而是要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这正是认知取向的心理咨询方法的基本主张。那怎样才能改变人们的认知,或者说对事情的看法呢?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疗法,即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一节 概 述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类短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行为适应不良和情感问题与不合理认知有关。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与来访者共同找出这些不良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来矫正这些认知,使来访者的认知更加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亦会逐步好转。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的合理情绪疗法、阿伦·特姆金·贝克(A.T.Beck 1921-)的认知疗法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1940-)的认知行为矫正。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同时混合了认知疗法与行为主义疗法的原理和方法,它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技术相比,实证研究的成分更多,治疗周期更短。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处在战争的复苏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等,尤其是一些退伍老兵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原有的一些治疗技术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产生了。

(二)科学背景

对认知取向咨询技术的产生影响较大的临近学科主要是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其中,信息论与控制论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信息论是一种给信息的不确定性定量的方法,并且能够说明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可以用来确定一定情境下的信息量。心理学家们看到,信息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概念和方法,即可以把人看作一个信息通道,从而研究其传递函数。

控制论与信息论关系密切。它主要研究系统控制过程,提出控制是通过心理反馈而实现的。维纳(Norbert Wiener,1894- 1964)曾谈到人类神经系统与计算机的类比,也提及生理学对控制论思想形成的影响。控制论模型对生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中传统的反射弧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反射环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说明了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三)心理学背景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而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把关注的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认知心理学,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发了当时的治疗家们如卡迪拉、戈德弗里德与默鲍姆(M. R. Goldrfied& M.Merbaum)、拉施林(H.Rachlin)、斯图尔特(R.B.Stuart)等试图把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机制纳入到行为主义的治疗模式中,把人视为具有一定能力支配自己的行为、设定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把自我与环境协调起来的个体。其二是一些治疗家如汉密尔顿(V.Hamilton)、内菲尔德和莫德斯尔(R.E.Neufeld& K.J.Mothersill)等直接接受了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的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心理障碍的临床分析和治疗。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是行为疗法获得长足进展的时期,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行为疗法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治疗家们似难再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特别是长时间以来,许多人力图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所作为,但均告失败。治疗家贝克从个体的认知入手来探讨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采用调整和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对抑郁症进行治疗(1963,1967),并获得成功。这一事实在心理治疗圈内引起很大震动。贝克的研究成果给行为治疗家们所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应当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特点,尝试通过调节认知过程来达到改变个体行为的方法。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认知-行为疗法应运而生。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阿伦·特姆金·贝克

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贝克是位多产的作家、严谨的研究员及认知疗法的倡导者。他出生于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是最小的孩子。贝克一家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很活跃。

贝克于1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1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并担任《认知治疗与研究》的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贝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在对抑郁症的治疗与相关著作的创作中取得辉煌成绩。

(二)阿尔伯特·艾利斯

阿尔伯特·艾利斯,美国心理学家。1939年年仅25岁的艾利斯·阿尔伯特开始研究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等问题,而他在当时并未受过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在涉足这些领域后,他曾花了两年时间阅读约1万篇有关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和著作。此后艾利斯发现,自己能够对那些有着性或爱的心理障碍者提供咨询。为了获得咨询资格,他发奋学习,终于在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艾利斯受聘于卡伦·霍妮学院,与赫尔伯格(C. R. Herberger)合作。在1949~ 1953年间,通过实施精神分析,他对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开始产生怀疑,并由此成为反对精神分析的主要人物之一。在1953~ 1955年间,他曾尝试过各种其他方法,用以取代精神分析,终于在1955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就是在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极大的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有人称艾利斯是自弗洛伊德以来唯一创建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心理治疗学派的心理学家;还有人称艾利斯为“认知-行为治疗之父”。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艾利斯无非是取人之长、略加综合而已。尽管褒贬不一,但他所倡导的合理情绪疗法却是得到一致推崇的。

(三)唐纳德·梅肯鲍姆

唐纳德·梅肯鲍姆是临床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在伊利诺大学研究所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训练方案,目前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并担任《认知治疗与研究学报》(Cognitive Therapy& Research)的副编辑。他的著作及论文繁多,代表作是《认知行为改变术》(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1977)。唐纳德·梅肯鲍姆致力于整合凯利(G. Kelly)、艾利斯、贝克以及辛格(J.Singer)等人的认知—语义治疗理论的临床技术与现行行为治疗技术之间的横沟,提出了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三、特点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对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重视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和获得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当前来访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当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种类繁多,不过它们都拥有以下特点:第一,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是协作的关系;第二,治疗的前提是心理上的痛苦基本上是由认知过程紊乱造成的;第三,治疗都旨在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第四,治疗基本上针对的都是明确的、结构化的目标问题,并且是一种有时限的、以教育为导向的治疗过程(Weishaar,1993)。所有的认知行为疗法都基于心理学的教育模型,强调布置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强调来访者在治疗内外的积极主动性,并会为促发改变而采取一系列的认知及行为策略。

复习巩固

1.简述认知取向咨询技术的基本观点。

2.认知取向治疗技术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概念

本节将通过阐述认知取向的咨询技术的人性观及心理病理观,并分别介绍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及贝克的认知疗法通过其主要理论来说明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念。

一、人性观

认知取向的咨询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第二,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第三,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即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第四,人是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若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第五,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病理观

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疗法的各个观点中,对心理疾病的病理心理学观点及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虽然稍有不同,但在理论上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疗法一致认为,错误的观念、不合理的信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可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和思维活动影响的。

三、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是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的。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1.自动化思维

贝克认为人类的情绪反应来自于对外在刺激所形成的意义(meaning)中。个体所经历的不同情绪经验分别具有特定的认知意义。例如,悲伤是对某些事件感到价值丧失的失落感,陶醉或兴奋则是从外在事件产生中获得的知觉或希望,焦虑是认为自己正处于紧急危机之中或有此顾虑,而生气则为觉知到自己受到恶意攻击或愿望及需求受到挫折(廖凤池,1985)。

但是,人们在日常的思维和觉知过程中,常常不加注意地忽略了这些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便是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这种思维以一种像电报语言般简练的内在讯号的形式出现,它可能是文字的,也可能是影像的,通常是精致而且具体的。个体对于这些内在讯号通常会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不幸的是这类思考通常比其他形式的思考具有更多的对现实的扭曲,个体的情绪反应通常就是这种思考所诱发的。

2.自我监控、自我教导与规则

个体平常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内在沟通,并对自己的想法、意图、感觉及行动进行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个体适量的自我监控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良好的掌握之中,发挥应有的效率,但过度的自我监控将形成过高的自我意识(什么事都想到自己)或过度自律(严格的自我要求),因而形成强迫性神经症的行为模式。反之,如果个体缺乏自我监控的能力或习惯,则往往会产生行为过量(如酗酒、过度吸烟或饮食过量等)的困扰。

此外,个体也会在内心进行争斗,并透过言语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称之为自我教导(sel-instructions)。个体如果常常进行强制性的自我教导(例如我应该如何,别人一定要怎样等),将会因外在环境或自己的实际行为经常难以符合此时内心的要求或命令,而感到挫折痛苦,因而陷入忧愁的状态中。

经过对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内在认知内容的分析,贝克发现个体内在思考历程具备某种类似逻辑推理的特质,用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以及提供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判的标准,贝克将此称为规则(rules)。个体内心规则的运作通常具有合乎某种逻辑的特性,而且会引发个体去寻求支持性的证据加以证实,然后形成个体牢不可破的信念。

3.认知歪曲

贝克认为有情绪困扰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常见的认知歪曲有:

(1)任意的推论——在缺乏充分的证据或是证据不够客观和现实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便做出草率的结论。

(2)过分概括化——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价值等整体自我品质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具体事件出发做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3)选择性概括——只依据个别、片面的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彩。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做出歪曲的评价,要么过分夸大,要么过分缩小客观事件的实际结果。

(二)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旨在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便帮助他们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就不应着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艾利斯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求助者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心理咨询师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使其能够客观、合理地思考,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信念。在这里,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也是权威信息提供者以及与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对抗的辩论者。他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

1.ABC理论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2.不合理信念及特征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信念。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不合理信念如下:

(1)绝对需要获得周围环境中的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会千辛万苦、委曲求全来取悦别人,但结果往往是失望、沮丧和受挫的。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方面都能有所成就。而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会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独自悲伤。

(3)世界上有些人很坏、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谴责和惩罚。然而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因此,不该因他人一时的错误就将其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发展非其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一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那便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自己不能控制和支配的外界环境因素所致。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认为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的责任是很困难的,办法只有逃避。逃避虽可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是始终存在而不得其解,且时间一长,问题便会恶化或连锁性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随时随地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它会使人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8)人必须依赖他人,特别是依赖某些比自己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可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导致更大的依赖,产生不安全感。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过去的经历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无法改变,但不能说这些事就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会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以至于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并使自己更糟。

(11)对一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持有此不合理信念的人坚持要寻找某种完美的答案,会使自己失望和沮丧。

(三)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矫正(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语言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如何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1.内在对话

梅肯鲍姆的自我教导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内在的认知事件如何影响其行为的改变。他所谓的内在认知事件,泛指个体对外在所产生的归因、衡量、解释、自我增强、信念、防御机制及其他许多相关的概念,他将这一类个人有意识的内在事件,称之为内在对话(internal dialogue)。事实上,成人的行为也受到内在语言的引导,尤其在从事一项陌生或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时,语言常常必须扮演一种支持性或引导性的功能(例如学车时,学习者通常要背诵教练所指导的要诀,一边默背,一边练习),一旦这些语言及动作逐渐熟练之后,个体这种外显的自我教导语言随即转化成更高级形式的内在语言,在无形中自动协助个体掌握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反应。已经内化的语言,则变成个体隐含或自动化的思考历程(廖凤池,1985)。

2.自我教导

个体透过内在语言的自我教导,可以增加个体对刺激的区别能力,指导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并协助个体形成系列假设以及将认知信息存留在短时记忆中,以增进个体正确应变的能力。此外,个体自我教导的内容,也会决定其对自己生理唤起状态(physiological arousal)的知觉及反应。事实上,梅肯鲍姆认为个体的行为反应并非完全受制于其生理唤起的作用,而是个体处于生理唤起状态时对自己所说的话(即内在语言)决定了他的情绪感受及行为反应。因此,我们要了解或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必须考虑他在行动前、行动时及行动后对自己所说的那些内在语言。

3.内在对话分类

梅肯鲍姆依据内在语言对个体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功能,将个体的内在语言分为正向内言(positive self-statements)及负向内言(negative self-statements)。正向内言是在面对压力情景时教导个体采取积极面对的态度,如“事情来了,好好应对吧”;对自己应付能力较有信心,如“只要专心一致,我相信我自己一定能应付过来”;教导个体开始计划及采取行动,如“不要和他正面冲突,先缓和他的情绪,听听他怎么解释”;对可预见的负向结果采取接纳的态度,如“真是没办法,至少我已经尽力了”或“错不在我,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正向内言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做好心理准备,因此能以平稳的情绪状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行动。负向内言则相反,它会让个体对情境的严重性采取夸大的观点,如“这下子完了”;对自己的挫折忍受力采取过低的评价,如“我没办法,我一定不行”或“我受不了了”;产生自我反对或自我扰乱的想法,如“我怎么可以这样,真是笨死了”或“算了,放弃吧,我就知道我不行”。由此可见,负向内言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焦虑,使个体分心到与工作无关(task-irrelevant)的事情上,以及产生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的想法,甚而造成情绪的困扰及行为的不适应(廖凤池,1985)。

复习巩固

1.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什么?

2.贝克认知歪曲形式是什么?

第三节 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治疗技术

贝克认知疗法的治疗技术中主要包括找出来访者认知歪曲的方法、改变认知歪曲的方法等。

(一)找出来访者认知歪曲的方法

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都认为不良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困扰的症结所在,然而要想对特定的个体进行实际的认知行为改变,必须找出特定个体不良认知的具体内容。寻找来访者认知歪曲的方法常常有:

1.回忆最近的一个具体事例

来访者对事件有清楚的记忆,心理咨询师应请他详细说明当时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可问“当时你想过什么”“那时你脑内有过什么想象吗”“在你最焦虑时你想过可能会发生什么样最坏的事情”。要注意的是,来访者有时知道自己想法不合理,因而试图掩饰,如一位认为自己心脏出毛病的惊恐发作的来访者,问他“惊恐时你害怕什么事”时,他说:“我以前以为自己有心脏病,不过医生保证我的心脏正常,我现在就是担心、焦虑。”但是,如果问:“在惊恐发作的时候,你想可能会发生什么样最坏的事情?”他却回答说:“虽然医生那样说了,在发作时我确实相信我要心脏病发作了。”

2.心理想象或角色扮演

当直接询问不能引出自动想法时可用想象法,指导语为“看起来你好像不能准确记住那时发生了什么情况。你当时想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试对那个情境进行详细的想象,然后让想象移动,好像你在看电影。现在你具体地想象那个情境,一旦你有了清楚的想象之后,请你简单地向我描绘一下你见到了什么,好吗”。

当来访者描绘情境时,心理咨询师引导他,“现在缓慢地使想象向前移动,注意你的感觉怎样?你的头脑里闪过什么想法?现在你见到些什么?在你的焦虑加重时你的头脑里想过什么?”如果事件涉及人际相互作用,可以用角色扮演再现情绪体验。这种技术可以相当简单地引入会谈,如“假设我就是你的同事(或上级),你向我提出使用电脑的请求,遭到拒绝,此时你的感觉怎样?当时脑子里想过什么”,然后变换角色,再现当时情境和情绪体验,负性自动想法就容易显露出来了。

3.在来访者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询问

比如一个焦虑来访者害怕自己会得脑血管病,心理咨询师画了一个脑血管草图,来访者看图后很紧张。

心理咨询师:我画这个图时你在想什么?

来访者:我想的就是这个。

心理咨询师:你想什么呢?

来访者:我想血出来了。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清楚的图像吗?

来访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有这个图像时感觉如何?

来访者:可怕极了。

心理咨询师:你在这个想象之前感到紧张吗?

来访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那么,你有了这个想象后怎么会这样?

来访者:我一想到它,头痛就来了。

这种方法对引出焦虑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十分有用,焦虑来访者的想法均与危险有关,人为的改变其情绪,其想法则能很快引出。

4.了解对某些事件的看法

比如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来访者每次会谈时都声称找不到任何自动想法,当心理咨询师问及心理治疗对她的意义时,她说:“这说明我在走下坡路,我不应当要这类帮助,我应该能独自处理。”她的回答恰恰显示了负性想法。

5.情绪事件自助表

在咨询开始时,来访者通常先描述自己的情绪,然后花很长一段时间来说明缘由,他们通常把事情发生的情境,以及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觉混在一起来谈,而无法澄清情绪困扰的真正原因。此时,心理咨询师可利用情绪事件自助表来协助来访者整理他的思绪。例如,廖凤池根据Kabfer& Phillip(1970)所提出的SORKC(S是指造成困扰的情境,O是指来访者的生理状况,R是指来访者的反应,K是指影响来访者往后再出现同一行为频率的时制效应,C是指后果)行为分析模式,配合艾利斯所提出的ABC理论,加以综合而绘制了情绪事件自我观察记录表。

情绪事件自我观察记录表可由心理咨询师以来访者所陈述的情绪事件为例,示范填写方法及各栏目的记录要点,并让来访者尝试以一个情绪事件来填写,以此确定来访者可以正确填写。随后可以给来访者几张空白表格当做家庭作业,让来访者记录下次来咨询前所发生的情绪事件,使咨询更直接具体。

(二)改变认知歪曲的技术

1.提问技术

提问技术有两种,分别是质疑式和夸张式。

质疑式。治疗师直截了当地向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比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来访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治疗师的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因此,治疗师借助这种不断重复和辩论的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东西;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最终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夸张式。治疗师针对求助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把对方信念的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自己看。

2.真实性验证

通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协作的方式设计一种行为作业,以检验来访者负性想法(预测)的真实性。采用行动来检验负性自动想法的真实性,是促进来访者改变信念的最有效方法。做法是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需要检验的想法,并回顾反对与支持的证据,然后共同设计一种行为作业,鼓励来访者实施。

3.去中心化

大多数抑郁和焦虑的求助者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治疗计划要求来访者不以从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围人们的注意,结果可以发现很少有人会注意他的言行。

4.监控忧郁或焦虑水平

多数抑郁和焦虑求助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事实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鼓励来访者对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来访者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

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中,主要运用的治疗技术包括苏格拉底式对话、理性情绪自我分析法以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等。

(一)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ic dialogue)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的观念和思想。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苏格拉底式对话是用来改变来访者认知歪曲的特殊方法之一。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检验人们的一个想法是否正确,最基本的三个步骤是:定义用语,确定规则,找到证据。详述如下:

1.确定来访者所运用的语词的意义(defining your terms),即要求来访者将他所使用的语词,尤其是关键词语定义清楚,以澄清概念。比如来访者说:“如果我在大学里表现不理想,就该感到惭愧。”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就其中的“表现不理想”“应该”及“羞愧”作定义,以澄清其信念。

2.找出来访者所使用的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即探讨来访者推理所运用的前提,以分析前提的正确性,进而了解某些观念是否有所偏差。例如一个正在跟男朋友闹别扭的女孩说:“如果今天他再不打电话给我,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心理咨询师可以问:“你怎么会认为如果他不打电话,你们的关系就完蛋了呢?”

3.要求来访者提出证据来(finding your evidence),以便检验其所运用的规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需要修正。例如,针对刚才提到那位闹别扭的女孩,心理咨询师可以说:“如果他不打电话来,你就认定他不包容你的过失,不顾及你的感受。在你和他交往的过程中,每次吵架之后都是如何重归于好的呢?”

(二)理性情绪自我分析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理念可归结为ABCDEF六个步骤。分别是:A: activating events,指发生的事件; B: 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 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指劝导干预; 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F: 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们常常认为罪魁祸首是外界的负性事件A。但是艾利斯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行为,就要D劝导干预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并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或行为,心里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

理性情绪自我分析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运用系列的问题,在纸上自问自答,以检验及驳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另一种方式是用艾利斯发展出来的理性情绪自我分析表来进行自我分析,即先让填表者找出A和C,然后再找B。表中列有十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填表者可从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若是还有其他的不在此列中的不合理信念也可单独列出。接下来是请填表者自己做D,对自己所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式的辩论。最后是填写E,即通过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而达到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女大学生的合理情绪自我分析表。

问题:每次看见母亲严肃的样子,就非常的恐慌,担心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只要母亲没有笑容,就感到焦虑,有压力,非常不舒服,一旦母亲笑了才感到好些,但笑容一消失,一切的焦虑和烦恼又回来了,每天这样,非常苦恼。

诱因A:母亲常有不笑的时候,这样每天都不时地看到母亲严肃的面孔。

信念B:1.母亲只要没有不顺心的事就必然满面笑容,母亲只要不笑,就必然是在生气。2.我绝不能做错事,只要做一点错事,就会惹母亲生气,就不是好女儿。如果经常使母亲生气,我就不是个孝顺女,就是罪大恶极。3.母亲对我的要求必定非常严格,只要我出一点毛病,母亲就一定会板起面孔生我的气。而母亲一旦不高兴,也必定是我惹的。

结果C:每日紧张焦虑,唯恐做错什么事,很难受。

辩论D:在信念B所列的1,2,3条中的观念符合逻辑吗?请自己回答。

1.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这对吗?

答:好像不对,人在心情平静甚至有高兴的事时,也有可能不笑。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烦恼,而只要不烦恼就笑,笑肌就会累僵了。所以人们是经常不笑的。母亲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所以也会经常不笑。这样,不笑并不意味着生气。

2.即使母亲不笑,就一定是针对我吗?

答:不一定。母亲的生活中除了女儿,还有很多其他事情,比如工作、社会活动、家事等等。她即使不高兴,也不一定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事,有可能是工作不顺心,家务繁重或在外受了售货员的气。

3.即使母亲不笑是因为在生我的气,就一定糟糕透了吗?

答:也不一定。应当想到人不可能不出错,如果做错了事,母亲不高兴,也是人之常情,这并不表明母亲就认为我是坏女儿。生气只不过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情绪宣泄了,心情可能就慢慢变好。

效果E:通过自己与自己辩论,可以消除一些紧张情绪,但心里仍隐隐有些不畅。

(三)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来访者的情绪困扰,有时是他自己向自己传播的烦恼,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帮助来访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具体步骤可用一个例子来阐述。例如,当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的来访者时,首先让他想象自己正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情景,并报告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他可能报告说感到非常恐惧和窘迫。然后保持这一想象情景,但要求他想办法把刚才这种情绪改变为一种适度的反应,如适度的紧张。一旦学生在想象中做到了这一点,就要求他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才使情绪发生了变化。比如学生可能会说:“我既然已经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就不能讲一半就走,那样更丢人,我也不能傻站在前面一句话说不出来,那会更难受,所以不管怎样,我必须坚持讲完,这样一想反而不像刚才那样恐惧了。”最后,停止想象。让来访者讲述他是怎么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

三、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的治疗技术

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中所运用的治疗技术主要包含压力接种训练、自我教导训练等。

(一)压力接种训练

压力接种训练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首先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然后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在这之后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然后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压力接种训练的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educational phase),用来提供给来访者一个了解其感受压力反应性质的概念架构;第二阶段为练习阶段(rehearsal phase),由前一节架构中导出克服压力所需的认知及行为的应用技术,并加以预演或练习;最后一个阶段为应用阶段(application phase),让来访者在真实的压力情境中应用所学到的技术,并评估其使用效果(廖凤池,1985)。

1.学习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在这一早期阶段,心理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一开始,心理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做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到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和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观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地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求助者通常要写一种开放性的日记。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对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保持敏感。

2.练习阶段

本阶段的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这一阶段包括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境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的方法。通过练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同时提供了一些应对陈述的例子,它们都可在本阶段复述:“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我怎样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可自己)。”

3.应用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要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心理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将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心理咨询师将和他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后续和加强治疗通常安排在治疗之后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时候,目的是激励求助者继续练习和提高他的应对技能。

(二)自我教导训练

自我教导训练(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简称SIT)是梅肯鲍姆所创立的一种认知行为改变技术。这种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地被行为及认知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所采纳。

要进行自我教导训练,首先要设计正向的内言,以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正向内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对付无法专心致志的自我控制的内言,倾向于行动式的自我教导;另一种则是用来对抗造成困扰的负向内言。梅肯鲍姆将自我教导训练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认知示范(cognitive modeling):成人示范以大声自我教导的方式引导儿童表现出所欲训练的行为;第二,外显的引导(overt, external guidance):儿童在成人口语的示范引导下,表现出同一行为;第三,外显的自我引导(overt self-guidance):儿童大声地以自我教导的外显语言指导自己表现出该行为;第四,熟练外显的自我引导(faded overt self-guidance):儿童轻声地反复练习以外显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五,内隐的自我教导(covert self-instruction):儿童以内隐的内在语言或内隐的心象,引导自己表现出该行为(廖凤池,1985)。

复习巩固

1.简述贝克认知疗法中改变认知歪曲的技术有哪些?

2.简述压力接种训练(SIT)三阶段。

第四节 咨询与治疗过程

一、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一)心理诊断阶段

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的ABC的过程。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心理咨询师应注意求助者次级症状的存在,即求助者的问题可能不是简单地表现为一个ABC。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可能很多,一个问题套着其他几个问题。

例如,有一位大学生,在一次考试不及格(A1)后变得很沮丧(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应该是个出色的好学生,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绪(C1)很可能会成为新的诱发事件(A2),引起他另一种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是个永远快乐的人,而绝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忧心忡忡”(B2),从而导致他更为不良的情绪反应(C2)。

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这种目标一般包括了情绪和行为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是要通过治疗使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得以减轻或消除。最后,心理咨询师还应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的问题的解释。心理咨询师要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使他能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二)领悟阶段

主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者说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症状及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并通过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根源,进而找出它们的非理性观念。

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要按顺序进行:第一,要了解有关激发事件A的客观证据;第二,来访者对事件A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要求来访者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性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来访者对事件A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者区别开来;最后,将来访者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性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

(三)修通阶段

心理咨询师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1)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求来访者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事件A持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2)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使来访者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3)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4)治疗时还可采用其他认知和行为疗法,如给来访者布置认知性的家庭作业(阅读有关认知疗法的文章,或写一篇与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报告等)或进行放松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

(四)再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可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仍可包括上一阶段的内容,如继续使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合理情绪想象的方法以及完成各种认知性、情绪性和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

二、贝克的认知疗法

(一)建立治疗关系

关系要和谐,尽量采取商讨式的态度。治疗者要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来访者也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对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要加以内省,还要发挥自己主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个主动再学习的过程。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可以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商讨咨询方法、咨询的时间间隔等具体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在这种关系中,心理咨询师扮演着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二)确定治疗目标

目标即为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治疗者与来访者要目标一致。贝克的理论侧重求助者整个认知过程的恢复。

(三)确定问题

接触到来访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后,为了找到不正确的认知观念,首要的任务是把来访者引到特定的问题上来,方法为提问和自我审察。提问是要把来访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对于重要的问题可以反复提问。自我审察是鼓励来访者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内省。

(四)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表层错误观念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一个有强迫洗手行为的求助者可能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对细菌或其他脏东西的恐惧,认为自己是怕这些东西伤害其健康而不断洗手。而一个抑郁症求助者则可能把自己的退缩行为解释为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总之,求助者很容易用具体事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这种解释所包含的就是表层错误观念。

可以使用几种有关技术:

1.建议

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的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强迫洗手的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可以建议他去有意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检验这样做是否真的会给他的健康造成危害。

2.演示

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进程进行观察。例如,以心理剧的方式出现,由心理咨询师设定某种剧情,并且和求助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

3.模仿

让求助者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统一的活动。例如,对于一个社交恐怖求助者,可让他先观察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的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模仿或在想象中也来完成这一活动。在此过程中,他可以对自己恐怖情绪的产生过程进行直接体验。

(五)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核心错误观念往往是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必须通过逻辑水平更高、更抽象的技术进行纠正。其中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都离不开语义分析技术。

“灾变祛除”法是指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使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性后果,从而祛除这种夸张性的认知。通过“重新归因”对求助者非现实的假设做严格的逻辑批评,使他看到自己思维的不现实性,从而做出对挫折和失败更为客观现实的归因。通过“认知重建”则可以使求助者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思维工具来代替非逻辑的认知。语义分析技术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这些自我观念常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一个“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例如,“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无价值的。

(六)认知的进一步改变

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只是这种技术不是针对行为本身,而是将其与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设计某种情境或模式,使来访者产生通常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一出现就给予强化,这对来访者十分重要。其次,来访者也学会了如何获得这种体验的方法。

(七)新观念的巩固

通过留作业的方式给来访者提出相应的任务,它是前几步治疗的延伸,使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巩固那些新建立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这一工作不一定只在咨询后期才开始进行。在每一次咨询之后,心理咨询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例如可以让求助者在实际情境中继续应用演示或模仿的方法来建议并纠正错误观念或教给求助者语义分析技术,让他在咨询后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句子分析。这就使求助者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机会来巩固那些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进一步学习使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正常的情绪行为反应方式。

生活中的心理学

案例

背景:丽丽,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因持续性忧伤、焦虑和孤独就医。入学后一个月,她的评估师认为她患有中等程度的中性抑郁症,直到治疗前症状已经持续了4个月。家中有一个很优秀的哥哥,他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相对于哥哥仍有差距。

心理咨询师:“哦,丽丽,你说过你想谈谈找个零工做的问题,是吗?”

来访者:“是的,我需要钱……但,我不知道。”

心理咨询师:(注意到来访者看起来很焦虑)“你现在脑子里正在想着什么?”

来访者:“我不能够应付一份工作。”

心理咨询师:“这时你感觉如何?”

来访者:“可悲,真正的失落。”

心理咨询师:“所以你才有‘我不能应付一份工作’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让你感到悲哀,你不能够工作,有什么证据呢?”

来访者:“我遇到一些麻烦,考试刚及格。”

心理咨询师:“哦,还有吗?”

来访者:“我不知道……我还很累,疲劳使我甚至很难出去找一份工作,更不用说每天去上班。”

心理咨询师:“我们马上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在这一点上,对你来说出去并且调查几份工作的情况,实际上比你去工作更困难,正如你已经遇到的一样。总之,假设任何一条你不能应付工作的证据,你能想出来吗?”

来访者:“……不,我想不出来。”

心理咨询师:“相反的证据呢?你也许能够应付一份工作的证据呢?”

来访者:“去年我打了一份工,而且那时我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可是今年却……我真的不知道。”

心理咨询师:“还有什么你能应付一份工作的证据呢?”

来访者:“我不知道……有可能我能做一些无须花太多时间的事,而且不能太难。”

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什么工作呢?”

来访者:“也许是销售工作吧,去年我曾做过。”

心理咨询师:“对在哪儿工作有什么想法呢?”

来访者:“实际上,可能是大学书店,我曾经注意到他们正要招几个新员工。”

心理咨询师:“是嘛,那么,如果你在书店真得到一份工作,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你经历过那种情况吗?”

来访者:“是的,我肯定,我想我该马上停止工作。”

心理咨询师:“那么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呢?”

来访者:“啊……我可能做得很容易。”

心理咨询师:“那么,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呢?”

来访者:“可能不太容易,特别是开始的时候,但我也许能够应付它。”

心理咨询师:“‘我不能应付一份工作’,相信这种最初想法,有什么影响呢?”

来访者:“这让我感到悲伤……甚至使我不去尝试。”

心理咨询师:“改变你的想法,让你认识到你也许能够在书店工作,这会有什么影响呢?”

来访者:“我感觉好多了,我大概会申请这份工作。”

心理咨询师:“所以,你就这一点想做些什么?”

来访者:“去书店,我尽可能今天下午就去。”

心理咨询师:“你有多少可能去那儿?”

来访者:“哦,我猜我会去的,我要去。”

心理咨询师:“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来访者:“好一些,也许有些紧张,但我猜会多一些希望。”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语言、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早期的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就必须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害怕不能成功。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结果。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四、评价

(一)贡献

1.关注人的理性和能动性

认知疗法重视人,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这在心理治疗史上是重大的改变。认知疗法把人看成是有理性和能动性的个体,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把认知看作是调整和改变人们行为的关键,这种看法不同于精神分析和行为心理咨询师的观点。

2.重视积极互动的咨询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咨访双方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认知疗法把来访者看作是有理性的,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来访者积极参与、合作。治疗过程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针对问题进行平等的协商、讨论和研究的过程。这种咨访互动的关系截然不同于以前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学习,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3.短期内疗效显著

认知疗法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其他疗法。认知疗法不仅探究人的内在的认知过程,而且重视行为疗法的合理技术,重视来访者外在行为的矫正和训练,将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给这种疗法注入了活力和效力,使得认知疗法不但优于行为疗法,而且也优于除行为疗法以外的其他各种疗法。

(二)局限

1.认知疗法的运用存在效用范围

认知疗法对于神经官能症及其他的情绪困扰问题,其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癔症之类的问题,催眠疗法往往比较奏效,而使用认知疗法却时常使治疗陷入来访者的情绪抵制中,很难达到改变对方错误观念的目的,自然也就难有什么效果了。

2.认知疗法受制于来访者的领悟力

来访者本人的领悟力是决定认知疗法在心理辅导中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当来访者本人的领悟力比较高时,辅导过程往往更加顺利,效果更好,反之,效果则不理想。所以使用认知疗法时来访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领悟力方可实施。

3.认知疗法受制于心理辅导者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

认知疗法的核心就在于改变来访者遭遇问题时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错误信念,因此,对于经验相对丰富的心理辅导者来说,更容易发现问题背后核心的错误观念是什么,而经验欠缺的人不太容易找到其错误的核心理念,必然使其应用的效果受限。

4.认知疗法受制于心理辅导者辅导策略和手段的使用情况

认知疗法运用的一个可能的误区是过分侧重理性的重要性,忽视来访者的感受,更有甚者脱离来访者本人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急于求成。认知疗法其实非常需要顾及来访者本人的状态,如果来访者的情绪问题没处理好,任何想要改变来访者认知的做法恐怕都不会奏效,只有当来访者本人处于可能的理性之中时,遵循其对问题可能的理解进程,方能实现根本上改变其认知、解决其问题的目标。而在辅导过程中,来访者本人的情绪状态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反复性,那可能也就意味着,在认知疗法的运用过程中,始终要结合同理感等其他辅导手段和策略,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来访者理性之时,导之以相适宜的认知改变策略(吴爱兵,阳虹,2011)。

复习巩固

1.简述合理情绪疗法过程。

2.简述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的治疗过程。

扩展阅读

认知疗法治疗除抑郁症外的其他适应症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来访者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来访者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来访者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来访者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来访者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来访者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来访者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并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来访者“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来访者。因此,在对这些来访者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来访者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来访者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来访者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来访者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来访者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得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的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来访者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来访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来访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来访者,尤其是性欲减退来访者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来访者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来访者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来访者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来访者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来访者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来访者,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来访者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来访者。对于海洛因成瘾来访者,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来访者的妄想。

小结

1.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信念系统。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类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与来访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来访者的认知更加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亦会逐步好转。

2.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重视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和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来访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

3.认知疗法强调:(1)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是协作的关系;(2)治疗的前提:心理上的苦痛基本上是由认知过程紊乱造成的;(3)治疗旨在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感和行为;(4)治疗基本上针对的都是明确的、结构化的目标问题,并且是一种有时限的、以教育为导向的治疗过程。

4.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中ABC指: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5.贝克认知歪曲形式:(1)任意的推论;(2)过分概括化;(3)选择性概括;(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5)夸大或缩小。

6.梅肯鲍姆提出的认知改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7.合理情绪想象技术:(1)先让他自己想象自己正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情景,并报告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他可能报告说感到非常恐惧和窘迫;(2)此时要求他保持这一想象情景,但要求他想办法把刚才这种情绪改变为一种适度的反应,如适度的紧张;(3)心理咨询师此时应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完全是自己的想法造成的,想法改变了,情绪也就改变了。

8.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实施过程:(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9.合理情绪疗法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

10.贝克认知疗法过程:(1)建立治疗关系;(2)确定治疗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察技术;(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暗示、模仿;(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6)认知的进一步改变:行为矫正技术;(7)新观念的巩固:认知复习。

关键术语表

认知疗法 自动化思维 自我教导 规则 合理情绪疗法 内在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

本章复习题

1.下列关于认知的概念正确的是(  )

A.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和对事件的看法及行为

B.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信念系统

C.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行为

D.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看法及行为

2.认知疗法强调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系是(  )

A.竞争关系

B.合作关系

C.消费关系 

D.无所谓

3.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  )

A.行为矫正疗法 

B.认知行为矫正

C.认知行为疗法 

D.认知疗法

4.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这是指(  )

A.图式 

B.图形

C.完型 

D.行为

5.在缺乏充分的证据或是证据不够客观和现实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便做出草率的结论的思维方式称为(  )

A.任意的推论 

B.过分概括化

C.选择性概括 

D.夸大或缩小

6.通常人们会认为,直接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是(  )

A.行为 

B.思维

C.导火线 

D.诱发性事件

7.REBT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  )

A.亲和力 

B.不可抵抗性

C.对抗性 

D.指导性

8.梅肯鲍姆压力接种训练(SIT)三阶段是(  )

A.学习阶段 

B.练习阶段

C.应用阶段 

D.接待阶段

E.辩驳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