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创效方济苍生

集创效方济苍生

时间:2022-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坚,男,1948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医临床名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常委。出生于中医世家,1971-1976年跟师湖南著名中医学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伯父彭崇让教授。腹痛偏于右下腹,为肠痈。妊娠腹中 痛,用当归芍药散;腹痛、漏下,用胶艾汤。

第9讲 千家妙方解疼痛——彭坚痛证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彭坚,男,1948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化学者。中医临床名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常委。出生于中医世家,1971-1976年跟师湖南著名中医学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伯父彭崇让教授。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史研究生,师从周一谋教授。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学术研究。几经寒暑,终于在2007年,将其大半生心血熔铸一炉,撰成《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共60万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拜读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撰著的《我是铁杆中医》,受益匪浅,眼界大开。全书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读书之广博,临床体会之深刻,学术见解之独到,治疗技术之全面,理法方药思路之清晰,实属当代所出同类书中所罕见。尤其所举临床常见的七大类三十多种病证,分别系统论述其基本概念、历史沿革、中西医诊疗的比较研究、中医治法的优势所在、作者对所用方药的解析与发挥,给人一种厚重平实、旁征博引、大益临床、毫无空论玄谈之感。兹将其中“慢性疼痛”一章撷要并加评述,供读者赏析。

一、涵茹中西话痛证

痛证立论最早见于《内经》,其中不少篇章分别述及头痛、心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及骨痛等脉证或治法。仲景对痛证的论述已达到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为后世临床治疗痛证奠定了可靠基础。作者遵循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各种痛证的认识路线与理论思考,临证时,首先确定疼痛的部位,其次辨析疼痛的性质,然后紧扣各种痛证固有的特征,能够用经方治疗的,则尽量使用经方(两书载治疗痛证方剂近70首),经方没有涉及到的,则用后世效方。经方、时方的选择与合用,一概以疗效为标准,以各家经验为参照,独具匠心地采取以疼痛部位为纲,包含“六经分证”或“汤方辨证”的方法,将痛证分为10大类型,并做到方随证出,首尾一贯,极具实用价值。

1.头痛 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虚者,必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属于表实者,必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阳明病头痛,大便秘结、脉沉实者,用承气汤;少阴病头痛,恶风寒、脉不浮反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阴病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少阳病头痛,偏于头部两侧,可用小柴胡汤;厥阴病头痛,呈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

2.咽喉疼痛 属于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用甘草汤、桔梗汤;咽中痛、生疮、声音不出者,用苦酒汤;寒客少阴,咽痛、声音不出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属于阴阳毒者,如咽喉痛、唾脓血、面赤斑斑如锦纹,为阳毒,用升麻鳖甲汤;如咽喉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为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3.肩颈疼痛 属于寒证,表虚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者,用葛根汤;属于热证者,可用葛根芩连汤。

4.手臂疼痛 属于血痹虚劳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建中辈;属于寒湿、湿热者,可选用桂枝附子汤、麻杏薏甘汤等方。

5.胸痹心痛 分轻重虚实辨治。属于上焦阳气不通,阴邪阻滞而“胸背痛”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夹有痰饮上逆,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牵引性疼痛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这是胸痹的两首正治方。属于轻证,出现“心悬痛”即心中空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属于急证,出现“胸痹,缓急”即阵发性剧痛者,用附子薏苡散;属于重证,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持续性、牵引性剧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属于中焦虚寒者,用理中汤。

6.胸胁疼痛 属于少阳病者,可用小柴胡汤;兼夹水饮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气滞者,可用四逆散;属于气滞血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为肝着,可用旋覆花汤;属于悬饮者,“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用十枣汤。

7.心下痛 属于热证者,“按之则痛”,用小陷胸汤;若“按之心下满痛者”,用大柴胡汤。属于虚寒证者,可用理中汤。属于上热下寒证者,用黄连汤。属于寒热错杂者,“心中疼热”,用乌梅丸。如果“心下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为结胸证,属于实热证者,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属于寒实证者,用三物白散。

8.腹痛 分寒热虚实辨治。属于虚寒证,出现腹中隐隐而痛者,用理中汤;拘急而痛者,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腹中“雷鸣切痛”者,用附子粳米汤;偏于胁下发热者,用附子大黄汤。属于寒疝,“绕脐痛”者,用大乌头煎;兼身疼痛者,抵当乌头桂枝汤;“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属于大寒痛,“上下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用大建中汤。属于实热证,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者,根据不同情况用三物厚朴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腹痛偏于上腹部,用小柴胡汤;腹痛,“气上冲胸”,“往来寒热”者,为奔豚病,用奔豚汤。腹痛偏于右下腹,为肠痈。属于实证者,“按之即痛如淋”,用大黄牡丹汤;属于虚证者,“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此外,妇人“腹中痛”,用当归芍药散;“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蓝花酒;“少腹满痛”,经水不利,用土瓜根散。妊娠腹中 痛,用当归芍药散;腹痛、漏下,用胶艾汤。产后腹痛,属于虚证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当归内补建中汤;属于气滞者,用枳实芍药散;属于血瘀者,用下瘀血汤。

9.腰腿疼痛 属于寒湿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为“肾着病”,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属于肾阳虚者,用八味肾气丸。“脚肿如脱”,诸关节疼痛,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脚挛急疼痛,不可屈伸者,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附子汤。

10.周身疼痛 属于外感风寒,表虚者用桂枝汤,表虚兼气血不足者,用桂枝新加汤;表实者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表实里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俱虚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里虚者,用附子汤。属于寒湿疼痛者,用麻黄加术汤;虚实夹杂,“诸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用乌头汤。属于风湿疼痛,风重者,用桂枝附子汤;湿重者,用白术附子汤;风湿并重者,用甘草附子汤;阳气为湿邪抑郁,“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薏甘汤;虚实夹杂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彭君所论,特色有四,首先,将话题明确限定为“慢性疼痛”,可谓用心良苦。人所共知,对于诸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危重症,现代医学急救技术已很成熟,往往可以救命于顷刻,如果将这些中医的“弱项”想当然地来一番“辨证论治”,势必造成误导。其次,以人体上下轴为径横向划分确定疼痛部位,易为中西医乃至普通民众所接受与理解,理智地回避本与现代解剖大相径庭的脏腑经络学说,将着眼点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头、手、胸、腹、四肢”之间,恰恰体现了岐黄之学的“大道至简”精神。其三,师心仲景,摒弃杂说。因为仲景创立的证治体系与经方已为无数临床病例所证实,它的疗效与时兴的“杂凑方”不可同日而语。其四,所列八大类痛证皆从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述发病学原理、病理改变特征、辨证分型标准与鉴别诊断要点、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优劣对比、历代医家痛证治验及其立法遣方选药心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夺人之长”“夺”来的“看家本领”和盘托出,非常值得读者参考。

二、集创效方济苍生

(一)头痛

常见的慢性头痛,多数是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血管性疼痛、紧张性疼痛、低颅内压性头痛等。有的头痛,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如颅脑外伤性头痛、血压脑病头痛、癫痫性头痛等。脑部发生器质性改变,如脑瘤之类,则可能产生剧烈的、无法缓解的头痛,古代中医称作“真头痛”。除此之外,妇女月经期、脑震荡后遗症,都可以出现周期性或顽固的头痛症。中医治疗头痛,须分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在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规律。

案1 血管性头痛

周某,男,67岁,退休教师,1997年7月26日初诊。患者身体素好,多年来经常头部冷痛,终年不能脱帽,即使大热天仍然如此,起因于10余年前冬天,外出淋雨所致。经过无数次检查,3年前确诊为血管性头痛。患者自诉头部疼痛剧烈,发冷发紧,得热稍舒,口不渴,大便干结,每头痛时,即头部大量出冷汗,血压升高,眼珠发红,持续半小时左右,头痛消失,眼珠红色消退,血压也恢复正常。察其面容白,舌胖淡,苔白腻,脉浮紧,时值夏天,仍然头戴绒帽,取帽以后,触摸其头部,感到头皮头发冷汗粘手。此为阳虚寒凝,当温阳散寒,处以真武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地龙30克,砂仁20克,吴茱萸、龟甲各15克,附片、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白芥子各10克,麻黄、细辛各5克,红糖30克(同煎)。5剂。

8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疼痛完全缓解,精神好转。仍用原方5剂,吴茱萸改为5克,每剂加雪莲花1朵,制成蜜丸,每服10克,日2次,早晚各1次。服完1料,大约两个半月之后,疼痛不再,至今未发,冬天也无须戴帽。

原按:本案属于寒证头痛,有阳气虚寒、虚阳上浮、寒湿凝聚三种病机,故一诊选用真武汤合吴茱萸汤、潜阳丹三方合方。患者正在发病,疼痛剧烈,因而吴茱萸之用,超过常量,加红糖同煎,是出自蒲辅周先生的经验,可以减缓大量用吴茱萸带来的温燥之弊,再加麻黄、细辛、白芥子,以通阳、温寒、化痰,增强止痛的作用,其中暗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于中。患者又见舌苔白腻、脉浮紧、额上冷汗,这是另外一种病机,为阴邪内盛、逼阳上浮所致,原方不能完全解决,故加砂仁温阳化湿,龟甲、地龙潜阳,这是合用了郑钦安先生的潜阳丹。

张仲景治疗各种阳虚、寒湿的方剂,都以温阳、通阳、渗利为法,几乎没有芳化和潜镇。叶天士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首创芳香化湿之法,连对叶天士十分挑剔的徐灵胎都评价说:“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但叶天士的芳香化湿,是针对湿热交缠而设的,而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则针对寒湿内盛、逼阳上浮的病机,创制了一首“潜阳丹”,药仅4味:附子24克温阳,龟甲6克潜阳,甘草15克和中,砂仁用至30克,其辛温芳香之性,既可入脾,温化寒湿,又可入肾,纳气归原。如此病机阐释,如此组方思维,无疑对仲景学说,是一大贡献,可惜识其人用其方者不多,其代表作《医理真传》流传不广。因为患者脉浮紧、舌苔白腻、额上冷汗,病机与寒湿内盛、逼阳上浮相符,所以合用潜阳丹,并加地龙一味,取其咸寒润下,既可监制全方,不使其过于辛热,又有降压通便的作用,防止变生它证。二诊加雪莲花,是考虑到病根是因感受寒湿而起,长期不愈,又导致阳气受损,而雪莲花能袪寒湿、温阳气,能与全方融为一体。

评述:头痛一证临床极其常见,然证虽略同而成因各殊,作者直接引用西医“血管性头痛”以定名,但辨治时则“以证名病”,做到“不昧于病而又不惑于病”,这是当代中西医临床首先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怎样做到辨(西医)病与辨(中医)证结合,相互参照,合理取舍。该患证系阳虚寒凝、虚阳上浮头痛,以真武合吴茱萸汤、潜阳丹三方合治,5剂大效,再5剂(制丸缓服)诸症若失,体质亦复常。作者依据蒲辅周老先生经验,方中入红糖同煎,以制大量吴茱萸之温燥,看似平淡,实有妙义。又纳名医郑钦安所创之“潜阳丹”于方中,恰合寒盛阳浮之病机,非学养有素,深谙岐黄旨奥者焉能为,学者当识。另因地龙咸寒,且味极腥,当洗尽泥土,酒炒,否则恐致呕。

案2 脑炎后遗症

杨某,女,干部,27岁,未婚,1987年6月8日初诊。5年前在农村实习时,曾患乙型脑炎,治愈后,留下后遗症,经常头痛。去年以来,越来越严重,每个月要痛20余天,开始几天,尚能忍受,服用去痛片或其他中药能缓解一时,到最后几天,头痛如破,诸药罔效,只能靠注射甘露醇,降低颅压,才能缓解。舒服几天之后,病又发作,周而复始。求医无数,服药数百剂,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患者面色灰暗,眼白呈现青蓝色,舌边有一二处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细。月经量多,有血块。就诊时,新的疼痛周期尚未开始。此为瘀血凝聚于脑,当活血化瘀,处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血竭、三七各20克,川芎15克,当归、赤芍、麻黄、白芥子、全蝎各10克,蜈蚣5条,上肉桂、细辛各5克,苏合香、安息香各3克,麝香1克,以上14味研末,装胶囊,日服3次,每次5粒,饭后服。服用1个月。

二诊,疼痛大为好转,月经量仍多,但颜色转红,也无血块。原方加诃子15克,乌梅20克,仍为胶囊,续服1个月,疼痛痊愈。

原按:这个病案确诊为瘀血阻滞脑络并不难,因为证候基本齐备;选择通窍活血汤治疗也不难,因为是对证之方。但医生最终在使用这首方剂时,还是颇费思量。首先,方中的麝香价格昂贵,不易求得,纯度高的更难找到,王清任说:“通窍全凭好麝香”,既然难求,有人提出用白芷、细辛代用,用在别处也许行,但在这个案例中,麝香则无可替代,因为病人患的是脑炎后遗症,只有麝香等少数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发挥药效,而其他替代品难以作到。其次,通窍活血汤是采用汤剂,对这种周期性发作的病不合适。因为在未发作阶段服用,恐药重病轻,药过其所;在发作期服用,又违背了治邪当“避其锋芒”的原则,恐体内产生格拒。因此,我选用了散剂的方式缓图,去掉原方中的黄酒、老葱、大枣、生姜,加上肉桂、细辛温阳温寒;三七、血竭、琥珀活血消瘀,定痛安神;麻黄、白芥子通络化痰;蜈蚣、全蝎搜涤止痛;再加苏合香、安息香,以增强麝香的通窍作用。全方虽药力雄健,但避开了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破血药,以防动血,产生崩漏。二诊加诃子,乌梅二味酸收药物,是遵循古人所谓:发中有收,张中有弛之意,以免辛散太过,便于久服。

评述:该患因脑炎后遗症致顽固性头痛,百药罔效,症情渐加。作者据“面暗、眼白青、舌边瘀络紫,脉沉”,断为瘀血阻滞脑络之头痛,处以通窍活血汤为治,当属方证的对,疗效可期。作者明确指出,此处方中之麝香不可以白芷、细辛代之,因为只有麝香等少数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发挥药效。可谓语贯中西,一笔点睛。但本品辛窜太过,故孕妇慎用之,以防胎坠。同时,散剂缓图以从病性且防药过病所,又遵“避其锋芒”之训,勘称经验之谈。

案3 偏头痛

杨某,女,41岁,已婚,生育两胎,1975年5月15日初诊。产后患偏头痛,长达17年,每月疼痛的时间多至20天以上。每天发作时,左眼先有金光闪动,接着左半边头痛,痛如刀割,如针刺,然后扩散到整个头部,变为胀痛。完全靠服用止痛片缓解痛苦,每天须服10~15片。患者面色 白,眼圈暗黑,舌淡微青,口不 渴,大便秘结,脉象模糊,似有似无。此为痰瘀交阻,当疏肝活血化痰,处以散偏汤加减: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9克,香附子6克,柴胡、甘草、郁李仁各3克、白芷1.5克,5剂。

5月21日第二诊:患者反映:服用头道药时,疼痛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忍痛半小时以后,头脑格外清醒,逐渐将5剂药服完。这5天中,疼痛大为减轻,仅仅服过2次去痛片。察其面色,已比初诊时有所红润,精神也振作了许多,脉缓,舌淡,大便通畅。原方不变,续服15剂。30年后,患者的女儿在“百草堂”见到我,告知其母亲服药30多剂之后,头痛痊愈,至今30年未发作。

原按:这是我初出茅庐时治疗的第一个大病。按照原方剂量开出处方时,因为川芎超出常用量,药店不肯抓药,要患者向医生询问清楚,以免出事故。我请示伯父该如何处理?伯父沉思再三,谈到他的一次教训:他曾经用张仲景的酸枣仁汤治疗一例失眠症,没有效果,后来另一医生仍取原方,只将方中的川芎加到30克,病人安然入睡。“这说明大剂量的川芎确有麻醉镇静的作用,散偏汤中的川芎超乎常量,必有所为,必有所本,不必疑虑。”伯父作如此解释,我仍然心存畏惧,给患者作了详细说明。由于预先有所准备,患者在服药时,才能忍痛坚持服完。使多年沉疴,霍然而愈。

评述:偏头痛缠绕17年之久,依赖大量西药止痛剂只能暂缓,痛苦之甚,可想可知。作者以《辨证录》之散偏汤,5剂知,1月愈,其效不可谓不神。作者指出“大剂量川芎有麻醉镇静作用”,又指出“长期头痛之人,气血奔集于上而不下行,故导致便秘,……郁李仁既可通便,又能止痛,集破血、润燥、利水之功于一身,与白芥子为对,有很好的消痰化瘀止痛作用”,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需要指出,证之为证必有所因,治之为治必准其证,方之为方必寓其药,药之为药必有其效,效之所生必含其理。就本案而言,证治方药几个环节,作者均掌控得恰到好处。

(二)颈肩疼痛

颈肩疼痛,一般表现为颈项、肩部肌肉的酸胀疼痛、拘急不舒。因为情况复杂,可以呈现出各种症状,西医总称为颈椎病综合征,而以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三种为多见,且经常兼见。西医治疗非常棘手,既无有效的药物可服,牵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手术效果也不理想。

案4 颈椎病,多发性脑梗死

李某,男,59岁。2000年7月4日初诊。自诉患颈椎病十多年,3年前拍片,可见第4、5、6颈椎轻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多发性脑梗死,常年颈部发胀,头昏沉,胸懑,咽喉梗塞,时而一侧头痛,记忆力、视力下降。1周前,因吹空调,引起颈肩强直疼痛,右侧头痛头晕,畏寒,不出汗,恶心欲呕,脉浮,舌苔淡白。处方:葛根30克,大枣、威灵仙各15克,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苍术、羌活、香薷、厚朴、半夏、白芷、川芎、茵陈各10克,附片5克,服5剂。

7月10日二诊:药后微汗出,全身松解,要求继续服药,希望能得到根治。处以“颈椎宽松散”加减:炙草乌、葛根、黄芪各30克,白芷、丹参、川芎、白芍、骨碎补、天麻、诃子、僵蚕、山茱萸各15克,羌活、三七、穿山甲、威灵仙、白芥子、牛蒡子、鹿角霜、乌梅、全蝎、蜣螂、九香虫、补骨脂各10克,附片、竹蜂各5克。以上诸药研末,为蜜丸,每丸重10克,日2次。

8月23日三诊:多年以来的头痛、昏胀大为好转,咽喉梗塞基本消失,精神仍较差,视物模糊,睡眠不好,舌胖淡,脉弦滑,再以“颈椎宽松散”加减:附片、葛根、黄芪、水蛭、楮实子、枸杞子、紫河车各30克,白芷、远志、石菖蒲、丹参、川芎、白芍、僵蚕、骨碎补、天麻、山茱萸、羌活、三七、穿山甲、威灵仙、白芥子、鹿角霜、全蝎、蜣螂、九香虫、补骨脂各10克,大海马1对。以上诸药研末,为蜜丸,每丸重10克,日2次。连续服3个月后,感觉一切正常,视力也有好转,颈椎片维持原来的结论,但多发性脑梗死结论已被否决。观察至今,未曾复发。

原按:这是典型的颈椎病先治标、后治本的例子。治标用葛根汤加减,不用黄芪,是因汗不出;不用麻黄改用香薷,是因时处夏月,古人云:“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麻黄也”,香薷除了能温寒解表之外,尚能祛暑利湿;加厚朴,取香薷饮原方之意;再加半夏,复取厚朴半夏汤之意,和胃止呕,消除咽部梗塞;加白芷、川芎,散寒止痛;加茵陈,清利湿热,于夏月颇宜。治本则用颈椎宽松散加减,坚持服药数月,最终取得根治的效果。

评述:颈椎病与多发性脑梗死已成为困扰当代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与疑难病,目前西医只能采取对症处理与康复治疗,尚无特效与根治方法。作者以辛温通络、虫蚁走窜之自拟“颈椎宽松散”,始5剂煎服投石问路,生效后原方出入为丸恒治3月,诸症悉除,更为惊奇的是多发性脑梗死征象亦消失。作者指出,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早期老年性痴呆,可能与颈椎病动脉长期受压迫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有关,这类患者从颈椎病着手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途径。

蜣螂,俗称“推车虫”“铁甲大将军”,性味咸寒,入肝、胃、大肠经。国医大师朱良春指出该药可破癥结,通二便,拔毒去腐,消肿止血,内服外敷,用途甚广。但自宋元以降,医家畏其峻厉,多局限于疡科外治,使良药明珠投暗。朱师临床用治多种内科疾病(参见《虫类药的应用》),尤以治顽固性便秘为佳。马继松对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其配通腑降浊之品,效佳。竹蜂为蜜蜂科昆虫竹蜂的全虫,甘酸寒,可清热化痰定惊。海马甘咸寒,朱师认为此药可温肾壮阳,活血化瘀。芜湖地区群众冬至喜服此药。中年以上男性肾阳虚者,常配本品1对,与熟地黄、红参等同用,效果满意。在《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中,彭坚用虫药之佳案屡屡可见,其紧步朱师后尘,对虫类药应用进行了大胆延伸与开拓,堪称中青年中医的典范。

案5 颈椎综合征

黄某,女,27岁。2004年5月14日初诊。患者头晕,睡眠不佳,颈椎和两肩胀痛,须捶打方舒,每伏案工作时加剧,月经前后加重,右手指尖常发麻,工作紧张时,常出现心悸,心悸的感觉似乎直冲喉咙,几分钟之后才平息,多次做颈椎拍片和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问题。察其面色油红,有数粒痤疮,舌苔黄腻,询其月经每提前四五天,量多,月经来之前白带多,色黄,脉滑,此为湿热为患,处以益气聪明汤加减:葛根50克,白芍、薏苡仁、山茱萸、豨莶草、苍术各30克,黄柏、木瓜、茯神、香附子各15克,炙甘草、升麻、蔓荆子各10克,7剂。

5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颈肩酸胀疼痛、手尖麻木、头晕、心悸、睡眠不佳均有好转,月经将来,白带增多,颜色偏黄,脸上痤疮加重,舌苔黄腻,脉滑,处方:葛根50克,白芍、薏苡仁、苍术、土茯苓各30克,黄柏、木瓜、金银花、蒲公英、地榆、生地黄、地骨皮各15克,炙甘草、升麻、牡丹皮各10克,7剂。

6月1日三诊:服上方白带减少,服至5剂后,月经即来,比原来推后4天,经量有所减少,5天干净,此次月经前后颈肩疼痛程度均较以前大为减轻。处方:葛根、白芍、薏苡仁各30克,黄柏、黄芪、木瓜、生地黄、地骨皮各15克,炙甘草、升麻、当归、山茱萸、苍术、龟甲各10克,7剂。

以上三方,前后服2个月,颈肩疼痛诸症均痊愈,月经提前及白带多亦好转。

原按:本例患者一系列症状,多为颈椎松动、椎体与椎间盘衔接不严所致。这类患者,在青少年中特别多,拍片检查,常看不出骨质增生、心电图ST波改变等器质性变化,需要医生从经验出发,给予准确的判断。本例患者表现为湿热内蕴,故一诊处以益气聪明汤去人参、黄芪,加木瓜、山茱萸、薏苡仁、豨莶草、茯神、苍术、甘松、香附子等清热利湿、柔肝舒络、理气之品,如此加减后,疗效立显。二诊月经将来,白带色黄,与颈椎病的病机基本吻合。故仍用一诊方加生地黄、地骨皮、牡丹皮,即合傅青主清经散清热凉血,加蒲公英、地榆止带,加金银花、土茯苓消痤疮。三诊湿热减退,加黄芪、当归、龟甲以益气养血、滋阴潜阳。调治2个月得愈。

评述:该患证见多端,按西医分型,颈椎病四大类型症状各占其全,然而,中医治病的首要原则是遵循“有是证用是法(方、药)”,主张“随证治之”,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章地堆砌药物。

(三)肩臂手指疼痛

单侧的慢性肩臂疼痛,可因为落枕、负重、强力牵拉、外伤、风湿等未及时治疗而导致,主要表现为肩部或肩臂部的肌肉、关节疼痛酸胀,或单纯的手臂疼痛、麻木、抬举无力。倘若肩臂疼痛,而肩周关节僵硬,抬举困难,不能摸到自己的后头,多为肩凝症,即肩周关节炎,又称“五十肩”,常见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在外既有风寒湿气的入侵,在内又有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本病常虚实夹杂、久治不愈。

案6 手指疼痛,抓捏无力

贾某,女,48岁。2006年3月4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冬天长时间接触冷水,未及时保暖,1个月后,右手中指冷痛,拇指、食指活动欠灵活,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2个月来,拇指、食指握力显著下降,不能拿筷子吃饭,不能拿笔写字,患者担心偏瘫。检查类风湿因子正常,血压、血脂稍高,家族有脑血管病遗传史。察其体态稍丰,面色红润,右手中指稍肿,感觉温度低于其他指头,拇指及食指尚能活动,但掐捏力度不大,肌肉未见萎缩,饮食、大小便均正常,月经也无异常,舌胖淡,脉缓。此为寒湿入于筋骨,阳气受损,不能运动血行,当属痿痹夹杂,处以《金匮》乌头汤加减:黄芪、鸡血藤各30克,白芍15克,炙川乌(蜂蜜30克同煎半小时)、桂枝、苍术、当归、白芥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各10克,麻黄5克,7剂。

3月12日二诊:服上方后,中指疼痛有所减轻,仍然肿胀,拇指、食指依旧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缓,转方宣痹汤加减:桑枝50克,海风藤、天仙藤、青风藤各15克,羌活、秦艽、姜黄、当归、川芎、炙甘草、乳香、木香各10克,肉桂末2克(冲服),7剂。

3月20日三诊:服上方后,中指疼痛肿胀基本消失,但拇指、食指无力未见好转,转方补阳还五汤原方:黄芪120克,地龙30克,当归、赤芍各15克,川芎、炙甘草、桃仁各10克,红花5克,14剂。

4月5日四诊:服上方后,手指欠灵活有好转,握力也增强,但进步不快,其他无不适感,脉舌同前,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20克,地龙、刺五加、鸡血藤各30克,当归、赤芍、木瓜、山茱萸各15克,川芎、炙甘草、桃仁各10克,红花5克,14剂。另外,大活络丸每日2次,每次1粒,用汤药送服。

4月30日五诊:服上方后,病已痊愈,患者请赐以单方,以防止复发,嘱常用豨莶草、桑寄生、黑豆各30克,红枣10枚,每日水煎代茶服,坚持半年。

2007年1月,患者因为其他病来诊治,告知完全治愈,未曾复发。

原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四肢关节疼痛属痹,肌肉无力属痿,本案为痿痹并存,痹易治而痿难疗,故先从痹入手。患者明显起因于冬天感受寒湿,虽已日久,寒湿仍在,并未化热,一诊用乌头汤温寒化湿,活络止痛,待寒湿得散,中指疼痛有所减轻,则转用专治手臂疼痛的蠲痹汤,去独活,加姜黄,使其药力更集中。加天仙藤,因其善于走手臂、消肿胀;加青风藤,则因其善于祛寒湿、治骨节疼痛。痹证已愈,则转而治痿。开始以补阳还五汤原方治之,疗效不显,而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刺五加等补气血、益肝肾之品,再配以大活络丸疏通经络,终于使痿证得起。

评述:本案以症状为切入点,以主证为终极诊断,符合当代临床诊疗思维,值得提倡。作者指出:“临近绝经期的中年妇女,易患手指关节肿痛,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类风湿标志物阴性”,也就是说西医对不能确切定名的病证只能对症处理,而中医辨证论治,则不受西医病名牵制,无论病名是否明确,都可以也必须“随证治之”。“痿痹并存”,予先治痹,后治痿,步步为营,法度森严,如期获痊。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岭南名医何炎燊的经验方(豨莶草、桑寄生、黑豆、红枣)令患者水煎代茶饮,以防复发,说明作者善于“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愧临床高手,同时说明诸多岐黄妙方尚深藏于无数医家的医籍之中,亟待挖掘。

案7 肩周关节炎?三角肌萎缩

王某,男,54岁。2003年8月3日初诊。患者50岁左右患右肩疼痛,不能抬举、反侧,诊断为肩周关节炎。治疗2年多,服过多种中西药,用过针灸、按摩、热敷、蜡疗、蜂疗等,未见明显好转。近1年来,手臂上端的三角肌逐渐萎缩,右臂抬举疼痛无力,夜间经常因为酸胀疼痛而醒。察其面色白,精神欠佳,舌淡苔厚腻,脉沉滑,右肩关节处肌肉凹陷,压之不疼,患处畏冷,关节与肌肉之间有粘连,右手抬举幅度不能超过90度。问其口不渴,长期大便秘结,另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嗽吐痰多年,痰色白而浓。此已成沉寒积痼,当补气活血,化痰散结,处以双臂肩膊痛方加减:当归、白芍各90克,黄芪30克,陈皮、柴胡各15克,羌活、秦艽、半夏、白芥子、桂枝、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白附子5克,7剂。煎药时,先将药用冷水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半小时,兑入黄酒30克,趁热服,以饭后服为 宜。

8月12日二诊:服上方后,疼痛有所减轻,夜间不至于痛醒,但仍然疼痛,不能抬举、反侧,大便稍软,但不泻,续用上方,合指迷茯苓丸,以加强化痰软坚作用:当归、白芍各90克,半夏、茯苓各30克,陈皮、枳壳、生姜各15克,白芥子、鹿角霜、风化硝(兑入)各10克,白附子5克,7剂,煎服法同前。

8月20日三诊:服上方后,连续3天腹泻,每天四五次,后几天每天两三次,为黏液状稀便,泻后感到全身畅快,咳嗽吐痰减少,手臂疼痛显著减轻,抬举、反侧幅度增大,续用上方,再合阳和汤,用丸剂缓图,处方:鹿胶、半夏、紫河车、黄芪各50克,熟地黄、当归、白芍、肉苁蓉、麻黄、白芥子、陈皮、茯苓、穿山甲、牵牛子、炙甘草各30克,木香15克,上肉桂10克,大海马1对,蛤蚧1对,蜜丸,日2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1料药大约可服2个月。服2料药丸后,肩关节疼痛完全消失,抬举自如,萎缩的肌肉已经充盈,病告痊愈。

原按:本例患者最初确定为肩周关节炎,从年龄和症状表现来看,是符合的,但按照肩周关节炎的自然规律,一般半年到一年,可以不药而愈,患者治疗两年未获疗效,并且引起手臂上端的三角肌萎缩,很难用肩周关节炎的诊断予以解释,故直到治愈,这个病例西医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诊断。一诊按照治疗肩周炎的常规方法,用《辨证录》双臂肩膊痛方加减,以作试探,效果不显。二诊考虑到该病从风寒、寒湿、瘀血的角度论治,已经服药不少,疗效不显,恐循常法难以取效。中医有“怪病多生于痰”之说,故去掉原方中的风药,合用指迷茯苓丸,重点从痰论治。指迷茯苓丸出自《百一选方》,以茯苓、半夏、枳壳、风化硝、生姜五味药为丸,治疗“痰浊阻于经络,臂痛不能高举,或转动不利,或筋脉挛急而痛,或背上凛凛恶寒,或痰多气喘,脉沉细”。很明显,这是一首从痰论治手臂疼痛的专方。所述证候,与该患者手臂疼痛不能抬举、咳嗽吐浓痰、舌苔厚腻,脉沉滑基本吻合。一诊方中的风药羌活、秦艽可去,而血药当归、白芍当留,因为病久已入血络,况且化痰之品多燥,易伤阴血,不能顾此失彼。二诊思路正确,故数剂之后,凝聚于中焦的顽痰化作黏液从大便泻出,手臂疼痛立消,抬举自如。三诊以阳和汤为主方加减,用熟地黄、当归、白芍、肉苁蓉补肝肾,养精血,鹿胶、海马、蛤蚧、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益精髓,起痿废,肉桂温阳,黄芪、炙甘草补气,木香理气,仍用麻黄、白芥子、陈皮、茯苓、半夏、牵牛子、穿山甲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使补而不滞,气血流通,痰湿得化,最终痊愈。

评述:本案给我们的启示有三:①对于任何病证的诊断,首先当处理好中西双重诊断的分合关系,西医能明确诊断时,中医辨证理应加以参照,但西医诊断不明时,中医辨证应“我行我素”,不必纠缠它究系何“(西医)病”;②常法治常病,可称“中医”,妙方愈“怪病”方为“上医”;③一方之立“必有所为,必有所本”(彭崇让语),案中所用二方皆出自名家之手,视之为“经方”当之无愧,而时下流行的杂凑方,面对此案,岂能不相形见绌?

蛤蚧微温咸,入肺肾经,可用全身,亦可仅用“蛤蚧尾”(较全身效著)。《本草纲目》言其“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朱良春老师经50余年的应用,总结其有补肺润肾、定喘止嗽、益精助阳、温壮下元四大功用,可主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浮肿、呃逆、闭经不孕、腰痛等虚寒性患者。彭坚教授将蛤蚧用治肩部痹、痿证,显系对该药功用又做了新的研探。其不断求新的精神,令人钦敬。因非如此,中医药的发展则无从谈起矣!

(四)心胸疼痛

见于心胸部的慢性疼痛,多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在《素问·缪刺论》中称作“卒心痛”“厥心痛”,在《金匮要略》中,称之为“胸痹”。《金匮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气病”专篇,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症状特点有“胸背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症,并指出“胸痹缓急”,即胸痛有时缓和,有时剧烈发作的发病特点。《金匮要略》还提出了温寒通痹、化痰去湿、温阳补虚等重要治疗原则和九首有效的治疗方剂,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案8 冠心病,心绞痛

于某,女,69岁。200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10年前确诊为冠心病三期,心电图检查ST波改变,血脂、胆固醇长期偏高,反复发作心绞痛。过去心绞痛时,服丹参滴丸、救心丸很快缓解。近年来,效果越来越差,由于心绞痛频发,最近1年,每个月须进医院抢救一二次。初诊时,刚出院2天。患者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史,胆囊已切除。察其面色潮红,精神疲惫,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询其睡眠不佳,终日心忡,心胸部隐隐闷痛,严重时,剧烈绞痛,汗出,头晕欲倒,口苦,舌红,胖而有黄腻苔,手足冷,脉沉细涩。此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处以双解泻心汤加减:红参须25克,附子、麦冬、茯神、石斛各15克,五味子、远志、郁金、瓜蒌皮、半夏、枳实、甘松、琥珀(布袋包煎)各10克,黄连、合欢花各5克,14剂。

11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感觉精神好转,走路比以前有力,睡眠也有改善,心绞痛似乎要发作,但未发作,隐痛仍有,手足转温,口苦减轻,舌苔薄黄,脉沉细。原方略作调整,续服14剂:红参须25克,附子、麦冬、茯神、石斛、酸枣仁各15克,五味子、远志、郁金、瓜蒌皮、半夏、枳实、甘松、琥珀(布袋包煎)各10克,莲子心6克,14剂。

12月12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已经连续1个月心绞痛未发作,精神状态大为好转,每天散步、做一些日常家务,仍感精力不足,劳累时,胸部偶尔闷痛,舌胖淡,脉沉细。上方加减为丸缓图:紫河车、淫羊藿各30克,红参须25克,三七20克,附子、麦冬、茯神、耳环石斛、酸枣仁各15克,莲子心、五味子、远志、郁金、瓜蒌皮、半夏、枳实、甘松、血竭、琥珀、丹参各10克,蛤蚧1对,蜜丸,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1料药大约可服1个月。患者服上方1年多,病情一直稳定,心绞痛基本未发作,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胜任轻微日常家务。

原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每每以活血化瘀为治,瘀血阻滞,或痰瘀阻滞,这是心绞痛形成的标,其本是心脏之气阳虚、气阴虚、气血虚,元气无力推动,血行不旺不畅,才导致痰瘀停滞,引发心绞痛。该病须标本兼治。本案患者长期服救心丸、丹参滴丸,开始虽然能够缓解一时之痛,但并没有阻止疾病的发展,而且效果越来越差,最终每月须到医院抢救,生存质量下降,这是长期以来只治其标,忽视治本的结果。初诊所见到的状况,已是寒热虚实错杂,幸而心绞痛处于缓解期,标实尚不严重,故急投双解泻心汤,以治本为主。患者虽然有口苦、舌苔黄腻等内热之象,但不可过于看重,以至于不敢用温药,这可能是患者历来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所致,方中的黄连,可清心、胆、胃热,即为此而设,用量宜轻。方中重用附子、人参,合麦冬、五味子、石斛,温阳益气养阴而治本,远志、茯神、郁金、合欢花宁心而调神,瓜蒌皮、半夏、枳实化痰理气,甘松、琥珀活血止痛。二诊守原方不变,但以莲子心代替黄连,酸枣仁代替合欢花,因为莲子心善清心经之虚热,不若黄连之苦燥,酸枣仁同样可安神,兼有补肝养心的作用,使得全方进一步朝治本的方向靠拢。三诊加三七、血竭、蛤蚧、紫河车、淫羊藿,加强活血化瘀、温阳补肾两个环节,为蜜丸缓图,则使频繁发作的心绞痛终于全部缓解,长期稳定。

评述:本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治其标,以“人参汤”治其本,标本相得,疗效颇佳。病史长达10年之久的老年冠心病人,作者以天然价廉的“草根树皮”终起沉疴,说明对某些疑难顽症的治疗,中医疗效较之西医并不逊色,这无疑是本案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案9 风湿疼痛,冠心病,胸闷痛

张某,女,52岁。2005年1月12日初诊。患者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胸闷痛,头痛,头晕,畏冷,检查有冠心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自述从1999年子宫肌瘤手术后即如此,每遇天冷或变天加剧。察之面色白,舌胖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此为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周身,当温阳散寒,拟用改订三痹汤加减:瓜蒌皮25克,黄芪、白术、白芍、丹参、红枣各15克,炙川乌(加蜂蜜30克先煎1小时)、桂枝、红参、茯苓、当归、川芎、防己、薤白、半夏、生姜各10克,7剂。

2月5日二诊:上方服14剂后,感到全身转暖,身痛、头痛均消失,无口干、咽喉疼痛等“上火”之象,效方不改,续服14剂。

9月26日三诊:间断服上方,情况一直平稳,5天前因受寒,又出现怕冷,头痛,头晕,颈胀,恶心,欲呕,胸闷痛,有痉挛感,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仍用上方加减,汤、散并投:葛根、茯苓、泽泻各30克,苍术、黄芪、白芍、红枣各15克,桂枝、附片、当归、炙甘草、川芎、生姜各10克,14剂。

九节菖蒲、香附子各60克,红参50克,三七、琥珀、丹参、血竭、茯神、苍术各30克,鸡血藤、远志各15克,鹿茸10克,研末,每日3次,每次3克,饭后开水送服。

患者按照以上药方,以散剂为常服药,偶尔服几剂汤药,至2007年3月,始终状况良好,身痛、头痛、胸闷痛均未发作。

原按:本案病因起于妇科手术之后,气血大亏,又素体阳气不足,故每遇天冷或天气变化则加剧,从脉舌观察,与上述病机相吻合,故一诊用《张氏医通》改订宣痹汤。此方托名于《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实则张仲景的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防己黄芪汤等方的合方,纯走阳刚的路子,是温阳益气、祛除寒湿、宣痹止痛的效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宣通心胸的阳气。方证相符,故患者服后感觉舒畅,间断服用长达半年。二诊因为颈椎病发作,稍作变通,用桂枝加葛根汤、茯苓泽泻汤加黄芪、苍术、附子之类,仍然以温阳、祛寒、利湿为治,并以蒲辅周先生的双和散加鹿茸以温阳、苍术以燥湿,把重点放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长期服药,得以痊愈。

评述:患者积风湿疼痛、冠心病、颈椎病于一身,西医暂置风湿、颈椎病于不顾,先从冠心病入手治疗,虽符合医学的原则,但诸证依然。作者辨证求因,谨守病机,用《张氏医通》改订宣痹汤,“一石三鸟”,方证相符,守法守方,效果渐显,二诊以变通之法急应颈椎病之作,并加强温通扩冠之品以治心阳痹阻之本,证辨法定,方准药精,喜收全功。笔者曾以大剂参附龙牡汤加味,治愈一六旬男患,心梗史5年,脑梗史3年,阳气脱失、气短汗泄、阴冷如冰之重证,1剂知,5剂大效,月余近痊,后以丸剂缓图,至今已15年,病情稳定。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重病、疑难病,关键在于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提高中医疗效。

(五)腹痛

按照中医对人体部位的分类,腹部可分为胃脘部、胁肋部、脐腹部、少腹部四大区域,本节讨论的腹痛范围,主要是在脐腹部,即胃脘以下,以肚脐为中心三寸左右的范围。少腹疼痛,主要出现于痛经、妇科慢性炎症、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输尿管结石等。中医对腹痛的辨治,大致可分为寒实、虚寒、实热、食积、虫积几大类。

案10 神经性腹痛?十二指肠溃疡,贫血待查

董某,男,11岁。2004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7岁前能吃能睡,发育正常,3年前开始腹痛,经常发作,频繁时,每天发作四五次,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休息半刻,可自动缓解,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肚脐周围,多为痉挛而痛,血红蛋白较低,只有8克左右,做过多次检查,排除地中海贫血、蛔虫症。近来查出有十二指肠溃疡,服用治疗溃疡的西药仍然不见疼痛好转,服用铁制剂也不见血红蛋白上升,特从广州来长沙求治。察之面色白,眼圈发青,形体消瘦,精神尚可,胃口不佳,腹部柔软,压之无痛感,素来大便干结,有时须服泻药才能解出,现已2天未解,腹胀,小便黄,舌胖淡苔黄腻,脉弦缓。此为食积所致,当先用消法,处以保和丸加减:炒麦芽、炒山楂各15克,神曲、莱菔子、茯苓、连翘、炒白术、藿香各10克,陈皮、半夏、胡黄连各5克,5剂。

12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胃口稍好,大便每天1次,气臭,仍然阵发性腹痛,每天二三次,舌苔已净,舌质白而胖淡,脉缓弱。中焦虚证已显,当温补气血,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生白芍、饴糖各30克,大枣15克,炙甘草、生姜、蒲公英各10克,桂枝6克,三七片3克,7剂。

2005年1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胃口转佳,大便通畅,7天中腹痛仅仅出现1次,原方加当归10克,续服30剂。

2005年3月份,患者按上方服药50余剂,腹痛再未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已排除,血红蛋白正常,面色白里透红,体重增加5公斤,食欲、大小便均正常,舌淡红无苔,脉弦缓,病已痊愈,嘱不必再服药。

原按:儿童不明原因的神经性腹痛,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一般皆有效,从本例患儿贫血、面色白、眼圈发黑等全身证候来看,呈现一派虚证,属于《金匮要略》所说的“虚劳”,当用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但初诊时,见患者舌苔黄腻,用建中汤又有所顾忌,仔细询问患者父母,平常不见此种舌苔,意识到应为旅途活动过少,食积于胃肠所致,故暂用保和丸消食,加藿香化湿,胡黄连泻下。二诊时见舌苔退净,舌质白而胖淡,虚证本质已露,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因西医检查有十二指肠溃疡,故加蒲公英清热消痈,三七活血止痛。三诊守方不变,坚持数十剂,终于使得这一复杂的病例治愈。

评述:虽年幼而积三病于一身,迭治三载不效。作者仅仅抓住主证,成竹在胸,然由于患儿旅途静坐致食积苔腻,故先予消导通便,标证去则径取建中法,仅三诊诸证悉除。我们从本案中可领悟到:①病变万端而证治有定,只要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这是中医取效的真谛所在;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作者为我们做出了示范;③案中蒲公英、三七之用,一为效法先贤章次公经验,一为彭君所创而得自老中医周佑仙之言,皆大益于中医临床,不应小觑。

案11 癔病?神经官能症?

杨某,女,62岁。2004年5月3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腹痛30余年,每次发作,均因受寒而起,发作时,脐周绞痛,感觉有股寒气向上攻冲,心慌,头晕欲倒,一天之中,可以出现四五次,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中年时,每年发作二三次,近年来,发作频繁,有时一个月发作三五次,每次发作过后,疲惫不堪,几天才能恢复,做过胃镜、肠镜、B超、心电图、CT等各种检查,除了有窦性心律不齐、早期动脉硬化之外,未见其他器质性病变。察其面色发青,嘴唇发绀,精神疲惫,头晕,身痛畏冷,舌胖淡,苔白厚,口苦,脉弦紧,1小时以前刚发作过1次。此为寒湿积结于内,不能宣泄,发为奔豚气,急用五积散温散之,生姜15克,五积散每次10克(布袋包煎),红枣5枚,煎10分钟,趁热服,日3次,盖被取微汗。

5月4日二诊:昨日服上方后,三度汗出,身痛已除,已不怕冷,腹痛未发,心中感觉舒畅,仍然精神疲惫,偶有心慌,头晕,面色已恢复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当温阳活血,拟用奔豚汤合苓桂甘枣汤加减:苍术、大枣各30克,生姜、合欢皮、茯神各15克,当归、白芍、桂枝、半夏、炙甘草各10克,川芎5克,10剂。

5月15日三诊:服上方后,腹痛未发,其余尚可,惟精神仍感疲惫,脉舌同前,上方加黄芪15克,生姜10克,白芍加至30克,10剂。服10剂后,病情稳定,遂停药,跟踪至今,病未复发。

原按:本病根据其证候表现,当属于“奔豚”病,《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从病因来看,患者的得病与发作,每每同受寒、寒湿内积有关,而并非第一条、第二条所说的“惊发”“惊恐”等情志因素。从证候来看,同第三条所述基本相同,只是本案表现为身痛怕冷,而非往来寒热,本案以腹痛为主,而非一般奔豚病的气冲咽喉为主,这是由不同的病机所导致的差异,不可径用奔豚汤原方。故一诊先用五积散散寒祛湿解表,以治其标,二诊用奔豚汤加减化裁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治其本,防止复发,奔豚汤去柴胡、黄芩,加苍术,即不把重点放在疏肝解郁上,而放在温化寒湿方面,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在《金匮要略》条文中为“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即有预防复发的作用,故两方合一,将治疗与预防结合在一起。三诊加黄芪、生姜,加重白芍,取黄芪建中汤之意,因本案以腹痛为主,毕竟与寻常奔豚病有所不同,故当有所偏重。由于方证相符,数十年顽疾,一诊见效,三诊痊愈。

评述:该患证候与中医“奔豚病”(应该说“病”即“证”)吻合,作者按此证立法处方,一诊效,三诊愈,令人叹服。本案再次告诉我们,中医的病证描述是客观实在的,治疗只要方证相应,效果又是有目共睹的。笔者由此想到,西医诊断的视野往往只落在器质与功能(B)两点上,不免失之局限,而中医本能地注意到器质性病变之前功能(A)的改变,更具科学性。大医家张景岳认为“(百病所生)莫不由气行之失序”,医哲祝世讷先生指出,疾病的发生“首先是功能(A)发生改变,发展下去才出现器质性改变以及由其引发的相应功能(B)的改变”,并主张“医学的视角应向器质性病变之前(功能A,也可说是解剖学之前)开拓,向病理后深入”,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六)痛经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特别是青年未婚妇女,发病率很高,临床以行经前或经期少腹及腰部疼痛为主症,其主要机制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只要月经周期尚准,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每次来月经之时,提前两三天服用佛手蛋(彭崇让经验方:全当归30克,川芎、枸杞子各15克,大枣10枚,黑豆30克,红糖30克,生姜3片,鸡蛋1个),因当归、川芎配成之方,故称佛手散,故此方称佛手蛋。每天1次,共服5天,连续服两三个周期。此方对于未婚妇女原发性痛经效果很好。

如果痛经属于热证,即月经周期正常或前后不准,小腹疼痛较为严重,且有烦躁、乳房胀痛、口苦、舌苔黄、脉弦数等热象,宜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方:酒炒白芍、酒洗当归、牡丹皮各15克,香附子、炒郁金各10克,栀子9克,白芥子6克,柴胡、醋酒炒黄芩、甘草各5克)。缓解后,用生龙活虎丹(长沙九芝堂药铺古方:柴胡1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牡丹皮15克,香附子10克,三七10克,琥珀10克,人参10克,阿胶10克)为丸,连服数月以善后。

如果痛经属于寒证,往往经行错后,经色暗淡或紫暗夹有血块,经将行小腹疼痛剧烈,唇面发青,汗出肢冷,甚至呕吐,舌胖淡,脉弦紧者,当用温经散寒、补血化瘀之法,虚证宜用《金匮要略》温经汤,实证宜用《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如果患者体质肥胖,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以致痰湿郁滞胞宫,经行不畅而小腹胀痛者,常用温肾健脾、养血舒肝之法,以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治之。

如果每次痛经伴随有大量白带,颜色偏于黑褐色,腹中绞痛,多为经期淋雨、受寒、误食生冷所致,属于寒湿凝聚,宜用温脐化湿汤(傅青主方:白术3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扁豆10克,莲肉不去心30克,巴戟天15克,白果捣破10枚)。

如果月经干净后,小腹绵绵而痛,脉虚细者,此属经后血海空虚,筋脉失养之故,宜用调肝汤(彭坚经验方:山药15克,山茱萸、阿胶、当归、白芍、炙甘草、党参、熟地黄各10克,巴戟天3克,川芎、八月札、绿萼梅各5克)。

此外,有一种“脱膜痛经”,疼痛十分剧烈,以未婚青年女性为多,皆起于月经初潮期,腹痛多发于行经的第二三天,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待块物落出后,腹痛渐减,已婚者则多不孕。脱落之膜经病理检查为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遂有“脱膜痛经”或“膜样痛经”之称。当治以活血化膜、理气止痛或祛瘀止血止痛,可用朱南荪化膜汤(生蒲黄10~30克,赤芍15克,三棱、莪术、青皮、乳香、没药各10克,血竭粉5克冲服,生山楂30克)。

案12 原发性痛经

成某,女,17岁,长沙某中学高三学生,2001年4月25日初诊。患者自13岁来月经,每次均在第一天疼痛不已,无法上课,须卧床休息,月经周期尚准,经期5天,有少量血块。西医检查有子宫发育不良,曾经吃过数十剂中药,不见疗效。患者厌倦服药,勉强来就诊。察其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每次月经来时,即便秘严重。处以佛手蛋,嘱其来月经时,提前四五天服,平常不服。当归、黑豆、桑椹子各30克,生姜、川芎、枸杞子各15克,大枣10枚,红糖30克,鸡蛋1个,煎好药后,兑蜂蜜30克,每天1剂,连服5天。另外,乳香、没药、花蕊石、血竭、三七各2克,研匀,装胶囊,分5天以药汁送服,每次5粒。5剂药服完后,疼痛大减,可以去上课,血块极少,大便亦通畅。嘱第二个月经周期仍然照原方服。第三个月经周期即去胶囊,只服佛手蛋。半年后,痛经完全消除,且容光焕发,子宫发育不良已被排除。

评述:作者以佛手蛋(可视为药疗加食疗)、汤剂、胶囊三箭齐发,一诊痛减便畅,照常上课,三诊仅服佛手蛋,半年后症除体丰,诚可令人叹为观止。

案13 痛经,卵巢囊肿

刘某,32岁,湖南郴州人,营业员,已婚,小孩5岁,2001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月经紊乱已经3年,每次月经均错后1周左右,来时小腹胀痛,量少,颜色暗淡,时有血块,手足不温,面色晦暗,头晕,舌淡,脉沉涩。2001年9月,B超检查左侧有卵巢囊肿,约4.2cm×3.0cm×2.8cm。处以温经汤加减:当归15克,白芍、川芎、牡丹皮、阿胶(蒸兑)、麦冬、桂枝、党参、生姜、半夏、炙甘草、三棱、莪术各10克,吴茱萸5克,7剂。

患者因为路途较远,复诊不便,连服本方50余剂,中间2次来月经,均只有轻微疼痛,手足转温,精神较以前好,2次月经中间的间距为31天。2002年3月4日,B超检查已不见卵巢囊肿。

评述:月经紊乱,量少色暗有块,伴少腹胀痛,舌淡脉沉而手足不温,温经汤本为的对之方,守方恒治月余,经期复常,腹痛微,手足温,更可喜的是卵巢囊肿已销声匿迹。本案告诉我们,中医不仅善于治疗功能性疾病,对某些器质性病变也能逆转,其奥秘何在?那就是——“方证相应”。

(七)腰腿疼痛

慢性腰腿疼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和体质较虚弱之人,如果没有伴随腿胫的浮肿,多为中老年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中老年肾气转衰,督脉虚损,耐劳、耐寒、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下降,痰淤阻滞于经络,在治疗方面,必须考虑到扶正祛邪两个方面。

案14 腰椎间盘膨出,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

沈某,女,82岁,辽宁人,某机关离休干部,2003年11月9日初诊。患者8年前诊断为骨质增生、腰椎间盘膨出。近年来,又发现有骨质疏松症,腰腿痛,走路费力,日益加重,西医认为无法进行手术,也没有其他特效的治疗方法,建议经常服用有机钙。疼痛时,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可以减轻痛苦。3天前,突然出现腰腿部剧烈疼痛,从右边臀部一直痛到脚后跟,痛如刀割,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受压,注射止痛针剂无效。察其面容紧张痛苦,呻吟不止,卧床不起,转侧不能,已经3天未解大便,舌淡无苔,脉弦紧。此为闪挫疼痛,当活血通络止痛,拟用复元通气散加减:木香、白芍各30克,延胡索20克,牵牛子、炙甘草各15克,穿山甲、陈皮、全蝎、乳香、没药、红参、附子各10克,蜈蚣2条,2剂。每次煎药,以黄酒30克同煎,日2次,饭后服。

11月12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解大便2次,疼痛减轻大半;服2剂后,大便1次,疼痛十去其九,现感觉腰腿无力,微痛,舌淡,脉弦缓。当补肾健腰,强筋壮骨,先服煎剂,拟用青娥丸加减:鸡血藤30克,核桃肉、肉苁蓉、白芍、木瓜各15克,杜仲、续断、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7剂。

11月20日三诊:服上方后,感觉尚好,已能下床走动,但腰腿仍然乏力,走路时仍然疼痛,饮食、大小便正常,急于恢复正常。告知患者:腰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骨质疏生等,属于老年退行性疾患,非几剂煎药可以痊愈,修复骨质需要较长时间,须以丸剂缓图,拟用百损丸加减:鸡血藤60克,补骨脂50克,骨碎补、杜仲、怀牛膝、续断、肉苁蓉、当归、土鳖虫、菟丝子、山茱萸、紫河车各30克,三七、琥珀、血竭、穿山甲、鹿角霜各15克,沉香10克,大海马1对,蜜丸,日2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1料药大约可服一个半月。

2004年2月,服完1料药后,患者自行来诊,感觉腰腿有力,已很少疼痛,对完全治愈充满信心。告知仍然须注意:不能受寒,不能提重物,不能做弯腰踢腿等运动,只要能达到生活自理即可。原方鹿角霜改鹿茸10克,加地龙30克,续服1料。患者遵医嘱,安心长期服药,腰腿疼痛未发作,至今仍然健康,起居活动自如。

原按:中老年腰椎椎间盘滑脱、突出、膨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属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特别是一旦膨出、增生的骨质压迫坐骨神经,则从臀部到脚后跟产生难以忍受的、放射性的剧烈疼痛,即中医所说的“闪挫疼痛”,多因受寒、外伤、弯腰、侧身不当所引起。一诊治疗方剂以复元通气散为主。方中加大木香的剂量以理气止痛,加白芍,合炙甘草以缓急止痛,加乳香、没药,合延胡索以活血止痛,加蜈蚣、全蝎,合穿山甲以搜剔经络止痛,加人参、附子益气温阳、补虚止痛。患者3天不大便,这是疼痛症常有的情况,通便是止痛的一个重要环节,方中有牵牛子可利水泻下、通便止痛。总之,经过这种调整组合,使得本方止痛效果极快极佳。二诊用青娥丸加减,补肾、强筋壮骨,选汤剂以资过渡。三诊以百损丸加减,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在二诊原方中已有的补肾强筋壮骨药物的基础上,再加入菟丝子、山茱萸、紫河车、大海马、地龙、鹿茸等大队补益肝肾药,帮助骨质疏松的改善,加穿山甲、鹿角霜、等软坚散结之品,以助骨质增生的消除。

评述:此案年高病重,痛苦莫言,作者以名方复元通气散改成“汤者荡也”之汤剂,一剂便通痛减大半,2剂痛去其九,再以青娥丸,补肾壮骨治其本,后以百损丸加减,遵“丸者缓也”之旨,长期服用,竟起居活动自如。作者所创“多法止痛”,并指出“山甲、鹿角霜软坚散结而抑制骨质增生、消溶骨刺”,非经验有得,难出此言。然牵牛子毕竟属苦寒有小毒的峻下之品,学者对高年体弱者,用时尚须从小量渐加为妥。

(八)肢体疼痛

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和身体疼痛,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古代通称为痹证。按《素问》的风、寒、湿、热分为四种痹证,在临床上一直具有指导意义,后世又将迁延经年、难以治愈的痹证称为顽痹,痹证大体上分为这五种。我在临床上采用更加简略的思路,即所谓“三三制”。首先将疼痛部位分作三种:上肢痛,下肢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再将疼痛的性质分作三种:寒痛,热痛,顽痛。

案15 类风湿关节炎

杨某,女34岁,已婚,工程师,2005年8月8日初诊。患者产后关节炎已8年余,到处求医,越治越严重。双膝关节僵硬疼痛,行走困难,肿大如脱,感觉发热,小腿肌肉开始萎缩,手腕关节有骨质疏松,肘关节僵直。每到下午4时左右开始发低热,大约37.8℃,到晚上9时左右退热,热退无汗。面色白里透红,略微浮肿,脉细滑数,舌胖淡,口干,喜温水。此为湿热痹,处方:黄芪100克,石斛、忍冬藤各60克,远志、川牛膝、土茯苓各50克,薏苡仁30克,防己20克,苍术、黄柏、猪苓各10克,3剂,每剂药以10碗水煎成3碗,早、中、晚各服1碗,服药后,避风,盖薄被取微汗。

8月15日二诊:服完3剂药后,膝关节肿大消退一半,顿时感到轻松、灵活,走路比原来进步,但仍然膝盖内发烧,低热、疼痛依旧。舌红,有薄白苔,脉细滑。处方:地骨皮、薏苡仁、远志、忍冬藤、黄芪各30克,川牛膝20克,石斛、防己各15克,秦艽、鳖甲、牡丹皮、苍术、黄柏、蚕沙(布袋包)各10克,10剂。另外,全蝎30克,蜈蚣10条,乳香、没药各10克,炙马钱子5克,研末,分10天服,每日3次,饭后开水送服。

9月1日三诊:服上方后,膝盖内发热已除,疼痛未减轻,胃中觉得不适,低热也未去,脉细数,舌淡红有薄白苔。处方:木瓜、黄柏、薏苡仁、石斛、黄芪、忍冬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各30克,白芍25克,远志20克,防己、怀牛膝、青风藤各15克,苍术、秦艽各10克,10剂。

9月8日四诊:服上方药后,止痛效果很好,胃中不适感消失,但仍然有低热,色微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滑石20克,地骨皮、茵陈、牛膝、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薏苡仁各15克,秦艽12克,青蒿、防己、苍术、萆薢、黄柏各10克,通草、穿山甲各5克,7剂。

9月15日五诊:低热退,仍然疼痛,但不剧烈,脉弦细,舌淡。处方:木瓜、黄柏、薏苡仁、石斛、黄芪、忍冬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各30克,白芍25克,远志20克,防己、怀牛膝各15克,苍术10克,10剂。

9月22日六诊:上方止疼效果好,基本不痛。因为患者就诊不方便,嘱咐原方两天1剂,连服30剂。

12月1日七诊:因为天气骤然变冷,关节又出现疼痛,痛处发冷,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每天用热水烫脚,身上微微出汗,则稍微舒服,脉沉细,舌淡。处方:茯苓、白术、黄芪各30克,忍冬藤15克,麻黄、附子、地龙、防己、远志、石斛各10克,细辛5克,5剂。丸药:蕲蛇50克,土鳖虫、地龙、鹿筋、紫河车、鹿角胶、龟甲胶各30克,穿山甲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炙马钱子9克,鹿茸5克,海马1对。研末,装胶囊,分30天服,每日3次,饭后服。

1月19日八诊:服汤药5剂后,症状缓解,继续服丸药,病情稳定,关节基本不痛,只是活动欠灵活,上下楼不方便。处方:黄芪、远志、石斛、鸡血藤、忍冬藤各30克,巴戟天20克,附片、地龙、石见穿、茯苓各15克,麻黄、神曲、鹿角霜、白芥子各10克,15剂。

3月13日九诊:病情稳定,可以行走,做家务,春节期间虽然劳累、天气较冷也没有反复。处方:石斛、刺五加、忍冬藤、怀牛膝、黄芪各30克,威灵仙25克,附片15克,防己12克,合欢皮、苍术、黄柏各10克,15剂,胶囊照服。从3月13日至今,一直服用此方,情况稳定,可行走,并可做早饭,汗出通畅,晚上睡觉好,因就诊不方便,继续服原处方。2007年2月随访,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原按:本案病起于产后未禁生冷,以冷水洗浴,酿成产后关节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又过用生乌头、生附子之类温寒燥湿之品,以至于戕伤阴血,导致阳气未复而湿热内蕴,骨质疏松与阳气受损有关,肌肉萎缩、痿软无力则直接起因于湿热不攘。一诊因其双膝肿大如脱,类似鹤膝风,又有发低热等湿热内蕴之象,故以四神煎合二妙散为治,并悉遵四神煎的煎服法,盖被取汗,3剂而膝盖肿消。此后,从二诊到六诊,针对湿热内蕴所致的低热、疼痛等,用秦艽鳖甲汤、二妙散加减等,历时近3个月,方告临床治愈。古人形容治疗湿热如“抽丝剥茧”,的确如此。进入冬季,因为受寒而病情反复,阳气虚的一面又凸现出来,故七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因为有过用温药伤阴助热的先例,乃加忍冬藤、石斛、地龙等解热、滋阴、柔润之品以监制之。

评述:作者遵《内经》之训,仲景之法,辨证精准,法随证转,方随法移,终获大效,尤其是对“血肉有情之品”的合理运用与精到论述,令人服膺。他认为,本案属于顽痹,不仅病史长,且经误治,又有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非得用“血肉有情之品”不能恢复。关于痹症如何使用动物药,朱良春、焦树德等先生都有成熟的经验。作者从本人的临床经验提出,“动物药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偏于扶正补虚,如紫河车、大海马、蛤蚧、鹿角胶、龟甲胶等;一类偏于通络祛邪,如全蝎、蜈蚣、水蛭等;一类介乎两者之间,如蕲蛇、地龙、土鳖虫、九香虫等。当湿热内蕴时,不宜于用第一类补虚药,用之容易出现皮肤过敏、面色潮红、血压升高等反应,此时用蜈蚣、全蝎配炙马钱子通络止痛效果甚佳;而对于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退行性病变,不宜于用第二类祛邪药,用之容易出现精神不振、脚软无力等反应。本案在根据病情变化设计胶囊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所论实发前人所未发,补先贤所未逮,这是笔者从本案中读出的一点体会。

马钱子为止痛力极强的毒性药物,其生品必经精加工(麻油炙或土炒)后方可入药,成人每次0.2克,日3次,饭后服较好。急性中毒可致眩晕流涎,面颊发紧,发音困难,肌肉强直,可予生甘草或绿豆一两煎汁顿服(参见《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第一辑•朱良春治痹证经验》)。

(江厚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