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效才是硬道理

创效才是硬道理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铁十七局集团四公司40多个项目中,已完工的山西大同市庆新路下穿铁路框架桥工程和已完成顶进施工、进入收尾的大同长神项目,每个项目投资不过数千万,因为项目太小,几乎被大多数人忽略。在大同地区两个小型项目的成功案例,再一次印证了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正确。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几乎每年都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2011年被大同市评为重点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15年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和经营功臣。

中铁十七局集团四公司40多个项目中,已完工的山西大同市庆新路下穿铁路框架桥工程和已完成顶进施工、进入收尾的大同长神项目,每个项目投资不过数千万,因为项目太小,几乎被大多数人忽略。长久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总以为,小项目难有大作为。最近出差到大同大张高铁,抽空到只有半小时车程的长神项目了解情况,此行彻底颠覆了笔者早已形成的惯性思维。

大同市庆新路下穿铁路框架桥工程,2014年8月开工,工期14个月,总投资5703万元;2015年9月,四公司依靠在庆新路既有铁路下穿框架桥施工中创下的信誉,再度中标了大同市阳高县绕城公路下穿既有铁路的长神线工程,工期16个月,总投资4482万元。两个项目有效施工时间30个月,合计投资一亿元出头,合计盈利保守估计超过2000万元。这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利润空间几乎触底的形势下,是不可想象的。

原来,小项目也能有大作为,创效才是硬道理。

我们总是格外关注那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大型工程项目,以为大项目不仅能集中展示企业形象,还预期会有大额的盈利空间。殊不知,现实总是不如预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部分大型项目能够持平或略有盈利,已经不易。更让人唏嘘的是,有的大型项目因为中标单价超低、工期制约和地形、地质、工艺复杂、安全风险大,以及劳务队选择失误、业主管理模式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项目运转艰难,最终陷入巨额亏损境地的案例并不鲜见。大项目受到高关注无可厚非,可对小项目另眼相看就难免有失偏颇了。这大概是受到了“以产值论英雄”的传统思维的影响。企业的本质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并尽可能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新潮理念,而是理所当然的正常思维。四公司在近几年,可以说彻底摒弃了“以产值论英雄”的落后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倡导的“无论项目大小,盈利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老母鸡无论大小、漂亮与否,只要肯下蛋,就是好母鸡。近些年来,公司承揽的从几百万到几千万的小项目10余个,无一亏损,且平均利润率均超过了一些投资体量大的大型项目。在大同地区两个小型项目的成功案例,再一次印证了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正确。而要将正确的理念付诸实施,自然要选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才能实现预设的既定目标。毫无疑问,以冯向前为主的项目班子成员,在既有线框架桥下穿施工中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小项目也有大作为、创效才是硬道理的经营思路的正确性。

看重责任,依靠精细管控创效

冯向前虽然参加工作近20年了,但我对他的了解,也是只知其名,不识其人,知之甚少。他先后参与了吉林松江河水电工程、吉林临江老岭隧道、内蒙古成大高速、同源高速、大同市南郊东韩岭上跨大秦线危桥改造工程、云冈同煤集团铁路既有线下穿框架桥和最近3年担负施工的两项大同地区市政工程。其中大多数项目我都参与过采访报道,但与冯向前从未谋面,自然所有文中也从未提及。此次采访,算是顺道凑巧,意外收获。

在多年的一线施工摸爬滚打中,冯向前从基层工班长做起,在施工队长、隧道施工技术负责人、机械队长、测量工、项目物资部长、项目副经理等不同的岗位上,有了不同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几乎每年都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2011年被大同市评为重点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15年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和经营功臣。2014年8月,中标大同庆新路既有铁路下穿框架桥工程后,因为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专业技术性较强,公司决定从大同北环桥项目分离部分人组建新项目,冯向前和项目总工程师冯军华自然成了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的首选,可谓厚积薄发。

在与项目党工委书记邓宏清的交流中得知,他与冯向前首次相识共事于长神项目,此前对他也不甚了解。在一个锅里搅食不到一年,配合了数名项目经理工作的邓宏清,对冯向前却有着较高的评价。

“冯经理这人特别务实,对他来说,责任重于一切。他思路清晰、管理精细、作风民主。我们四公司在大同片区受到了业主的高度关注度。正在施工的长神项目,就是业主主动找到冯经理交给我们干的。‘以干出揽’的经营思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管项目必须做到三负责,三确保:为业主负责,确保工程质量;为公司负责,确保名利双收;为职工负责,确保职工利益。”这是冯向前担任项目经理时一直秉承的指导思想。两个项目的成功范例,证明了他坚守底线原则的正确。

“权力就是责任,也是双刃剑,太集中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后患,而且养成了独断专行的习惯就很难改。一个项目要想盈利,绝对不能个人武断决策,否则就会带来一连串的灾难性后果。”冯向前对项目决策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一个人的视野、信息来源渠道和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角度总是有限、有差异的,会受到个人情绪、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的限制。做决策、抓管理,必须建立在集众所长、避己所短的民主基础上。”从担任项目经理之日起,冯向前就时刻提醒自己,一切以盈利为中心,依靠大家的智慧管项目,竭尽全力实现“小项目大利润”的目标。因此,从项目管理制度制订、各种资源配置、单项劳务承包、对外关系协调,到管理岗位人员设定、专业劳务队选用、职工工资发放、职工评功评奖、大额资金拨付,等等,都坚持班子成员集体协商决策的原则。

“要想盈利,管理必须精细!”这是冯向前实现盈利目标的又一指导思想。两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会有多大作为?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更何况这是风险极大的既有线施工。但冯向前却认为,不怕小,就怕亏,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积小胜为大胜,集腋成裘有何不可?

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冯军华告诉笔者:“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在山西业主只认两家,一家是早已进入山西市场的另一家大型国企,我们是后来者。但是我们在这方面有绝活。在庆新路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中,我们与这家企业的施工点相距不到200米,都是同样的工程,对方提前开工一星期,我们却后来居上,不仅质量更胜一筹,而且工期比对方提前了两个月。业主分别向公司和集团公司发函表扬,而对方单位却受到了业主的严厉批评。长神线招标后,因为我们拥有既有线铁路曲线下穿施工的绝技,自然花落我家。”冯军华继续说道:“既有线铁路曲线下穿施工的关键是在曲线上施工,安全风险特别高。载人载货重达数千吨的列车,从掏空路基的曲线上呼啸而过,一旦技术指导不到位,安全防护不到位,现场管控不到位,轨道加固不到位,就会造成特大安全事故。”他们在既有铁路曲线上施工到底如何?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因为城市路网规划和大同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贯通从主城到云冈南北的主干道。一旦贯通,对发展大同的旅游经济和带动主城区西部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庆新路既有线框架桥,必须穿越北同蒲和同煤集团云冈煤炭运输专用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是全线的关键节点,虽然投资不大,大同市委、市政府却十分关注,特别是工期、安全问题,令各方神经紧绷。

先难后易,突破瓶颈,以工期确保创效

庆新路既有线两座框架桥,一座46.7米,一座44米,分别下穿北同蒲和同煤集团专用的云冈支线,是大同地区最大的框架桥顶进施工项目。两座框架桥施工,太原铁路分局一共给了25天施工计划。北同蒲铁路难就难在是以客运为主的国铁,流量大,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如果施工时间超过了太原铁路分局批准的时间计划,再申请延时将十分艰难。而流量较小的云冈支线就不同了,即使超过计划时间再申请就相对容易得多。为突破时间瓶颈,项目部经过通盘考虑,决定先难后易,率先施工北同蒲框架桥。项目部在时间上的明智选择,赢得了工期上的主动,而且大大降低了工期成本。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劳动竞赛创效

在庆新路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中,与另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相邻相伴。且不说为了确保工期,就这相同的工程在相同的地点几乎同时展开施工,无形中就形成了竞争态势。每天两家的施工进展、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和配置的设备、人力,等等,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如何才能在这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冯向前可谓费尽了心思。按照工序的不同,项目部组建了5个突击小组,每天进行考核点评,月底兑现奖罚。冯向前与冯军华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的同时,始终坚守在现场,认真观察各工序间还有什么可压缩提速创效的空间,哪怕节约十分钟也不放过,这不仅是加快施工进度赢得竞争的需要,也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需要。

因为相邻施工,你来我往,免不了相互借用各类机具。冯向前告诉大家,要尽量为对方提供方便,比如施工机具、施工用电搭接等,都为对方提供方便,可谓有求必应。有人不解,这不是在支持对手超越自己吗?他们哪里知道冯向前的算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对我们的大度、支持心存感激,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都知道,李云龙打仗总是不按常规出牌,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取胜才是目的,施工也一样。”冯向前的想法终于得以证实。通过观察,冯向前发现对方的项目经理因为业主的信任,非常自信,很少到施工现场,晚上也很少加班突击。有一天对方的劳务队负责人过来借用机具时,冯向前抓住劳务队想挣钱的心理,试探性地问道:“你们晚上能否给我们加班突击?”并承诺待遇高于他们的加班费,每次加班结束发现金,没想到对方竟然同意了。达成协议后,对方60多名劳务人员连续一个星期来到工地加夜班突击。一星期就拉开了双方的距离,直到有一天对方项目经理到现场惊奇地问道:“你们咋突然这么快?”冯向前说:“我们每天晚上加班。”心中起疑的那位项目经理,回想起近段时间劳务队人员晚饭后总是三三两两外出溜达,三更半夜又三三两两回到宿舍,第二天上班无精打采,极不正常的情况。疑窦丛生的那位项目经理终于知道了真相,他勃然大怒,强行阻止了这种“吃里爬外”的举动。但为时已晚,经过对手的“帮助”,突击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此,现场越来越顺,进度越来越快,最终竟然比对手提前两个月完工。在业主面前,一家表扬不断,一家连连挨批,可谓有苦难言。进度加快促进了项目的降本增效。

整合优势,育才用才,以资源配置创效

牵涉项目创效的因素方方面面,如何配置资源也是做好项目的关键一环。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项目创效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自然首当其冲。由于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安全风险高,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就更加凸显。从项目领导分工,到现场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序负责人、关键岗位负责人,以及安全防护责任人,等等,冯向前都逐一排列,并将项目人员的脾气秉性、专业技术、技能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逐一摸排筛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进行优势整合,分别对应安排到了相应的岗位上。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效果再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对出现的人才短板现象,项目部采取现场培训速成的方法。理论培训不定期,导师带徒落实到人,出课题,勤考试,力求现场快速成才。2014年毕业的刘彦宏,爱岗敬业,工作细心,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回头看,进步很快,而且处事灵活,语言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不仅很快担起了项目安质部部长的担子,而且还负责月度计划报表和部分对外协调任务。尤其是在与太原铁路分局协调申请施工时间计划审批中,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一直从事测量工作的测量班长赵力华,工作日清日结,任劳任怨。用冯向前的话说,就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项目部发现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在潜心钻研技术。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路基的技术工作,而且干得得心应手。一批新生人才的成长,补齐了项目人才资源短缺的短板,起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为做好项目打下了管理基础。

设备物资的管控历来是项目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冯向前深谙此理。虽然项目小,但各种配套的设备、机具依然不可或缺。为发挥好这些设备的突击作用,项目部在两个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中,根据工序前后秩序和工序的轻重缓急,或向公司相邻项目调用,或部分购置,或部分适时短期租赁,按需按优配置。诸如挖掘机、装载机、载重车等设备,一律推行单机单车核算,逐台逐辆定时、定量、定油耗,按台班考核,设备使用率功效提高了将近100%。一旦工序结束,租赁的设备立马结账退租,避免了设备闲置成本的发生。对完工后的部分自有设备,实行闲置一台,保养封存一台,确保了设备的完好率。

众所周知,工程材料占工程成本的70%左右,是成本管控的大头。在材料控管上,冯向前告诉笔者,材料管理要严把三关。一是设计数量种类关。首先要把图纸吃透,按设计购料;二是市场采购关。大型材料采购,首先要熟悉市场行情,在执行公司物资采购指导价的前提下,按照就近、必须、价廉物美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三是限额发料关。项目物资部门结合设计和现场实际需要,对每个工点的每道工序都制订了详细材料清单,一律按定额发料。如果出现超额用料,将在计价付款时在劳务费中足额扣除。这些“先说断,后不乱”的制度的建立执行,有效堵住了各种材料采购、消耗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把住了材料管理的成本关。

择优选用,严管善待,以社会资源创效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有的人力资源已经难以满足规模需要,引用社会优秀的劳务资源作为补充,已是施工企业多年来惯用的做法。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旦选择、管控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社会信誉受损,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为吸取过往教训,冯向前在劳务队的使用管理中,严格遵守公司“严格考核、择优选用和信誉、专业优先”的原则进行筛选。对入围的劳务队,按照公司指导价,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核定劳务费承包单价,做到工程量、劳务单价、安全要求、质量标准、工期节点等公开透明,一律先签合同后进场,避免了事后扯皮的后遗症。劳务队计价拨款,必须经由现场技术负责人、试验室、计划部、物资部等部门现场集体验工计价签认,在安质部一票否决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才能最终决定一笔款项是否拨付。为有效控制拨付款出现倒挂现象,每笔款项只拨付70%,并且纳入合同条款,最终根据工程质量和材料节超情况算总账。

为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受控,项目部实行专人影像取证监督的方式发放到每个农民工手中,避免了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管不到位而集体上访的被动局面和因劳务队监管不到位引发的成本风险。在管理中,冯向前提出,项目管理层必须树立服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牵涉的机械设备调度使用、材料供应、征地拆迁等方面,都施以援手,为劳务队排忧解难,决不允许业务部门或管理人员吃拿卡要,一经发现将予以严处,为劳务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施工环境。依靠项目整体的同步推进,加快了施工进度,实现了降本增效。

确保底线,平安施工,依靠安全管控创效

“既有线施工必须严谨,施工方案与实际施工工序必须严丝合缝,精细到人头岗位和每一个分秒时间点,来不得半点疏忽。”冯向前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是既有线施工必须确保的生命线,也是项目实现盈利目标的重要前提。他说,如果线路加固不到位,安全防护不到位,一旦出现事故,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将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做好项目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后期的滚动发展。

在两公里处通知到现场的1分45秒内,60名施工人员必须快速安全撤出警戒线,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为确保安全施工,项目所有管理人员都经过了太原铁路分局的安全培训取证。冯军华说,客运列车通过有规律,货运列车通过却无规律可循,安全防护就显得特别重要。项目部培训选拔了18名安全防护员,统一配发防护服、对讲机、信号旗,定点、定位、定人、定时分散在施工点前后各两公里内的各个点,随时准确通报列车通过信息。为确保各点防护人员不出任何纰漏,还专门安排了一名责任心强的正式员工对各点进行巡查。

框架桥顶进施工,从开挖涵洞预制基坑、框架桥预制、线路加固桩基施工,到线路加固、向太原铁路分局申请施工时间计划、顶进作业、线路恢复移交工务段,七个环节中线路加固、施工时间申请和顶进作业是关键,线路加固是确保顶进作业的首要前提。冯军华告诉笔者,加固过程中,太原铁路分局、分局总工室、太原通信段、大同火车站、大同工务段、大同电务段、大西供电局等相关单位都要派人全程监控施工。在大家心里有一种牢固的理念:既有线施工,安全比天还大。

一辆辆列车在轨道上面穿梭运行,下面却要掏空加固,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精细、谨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线路加固过程中,人工将180根每根18米长、15吨重的工字钢逐一穿过铁路轨枕中间,把110米长的既有铁路线架起抬空。仅这一道工序就出动了200人,经过四天的密切配合、紧张施工才完成。为锁定线路,还必须用“3-5-3”扣轨在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用钢轨将线路锁定,防止顶进施工时既有线路发生横移。进入桥体顶进程序,必须24小时不眠不休。顶进过程中,必须把原有的路基挖空,为避免路基垮塌,他们严格控制挖土进尺,挖1米,顶进1米。为保持均匀顶进,利用仪器同步监控,随时调整顶进动态,避免框架桥变形开裂。顶进速度十分缓慢,每3小时才能顶进1米。列车通过前,在工字钢与滑车之间楔入木楔子加固,并停止顶进作业,待列车通过后再楔入木楔子加固然后继续作业。一座框架桥顶进作业每天都要循环40多次。至此,项目依靠各个环节的精细控制,有效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众所周知,施工时间申请计划审批,是既有线施工绕不过的一个重要流程。由于施工中铁路还要继续运营,施工时间的申请必须经由所在铁路局审批,否则就不能展开施工,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讲的铁律。因其关系到运营安全,所以申请时间计划格外烦琐艰难。冯向前告诉笔者,从施工方案评审,到铁路土地使用手续办理,再到各站段配合协议的谈判签订,到最后批准时间计划,一张审批表上要经由13个部门密密麻麻的签章。即使抽出专人来跑这些手续,也是让人焦头烂额。冯向前说,这不是路局有意为之,而是既有线施工独有的特点,也是众多既有线施工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安全程序。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此都谈之色变。没有金刚钻,揽不了这个瓷器活。何况这是直接在既有线原有的路基上伤筋动骨,虎口里拔牙,难上加难,必须慎之又慎。所以,严格执行既有线施工安全规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原来的省道202线从阳高县城穿城而过,从内蒙古、京津冀地区蜂拥而来的大型运煤车辆络绎不绝,为避免扰民和增加流量,才增建了12公里绕城长神线。但是,线路必须下穿军用油库专用既有线和京包铁路既有线。”冯军华向笔者介绍道,“特别是下穿京包铁路的框架桥,因为京包铁路为双线电气化铁路,框架桥下穿顶进位于曲线段,上下行线路高差大,要分别下挖50厘米和90厘米,对路床破坏较大,导致线路加固安全风险极高。”冯军华说,原设计为1孔16米的框架桥,采用工字钢中横梁线路加固体系。在评审方案时,项目部与太原铁路分局几乎同时发现,原加固体系对既有铁路路床破坏比较大,将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双方一致建议,原方案必须调整。经过包括业主在内三方多次协调论证,决定改变设计,将原来的1孔16米改为2孔8米的框架桥,采用D16+D16施工便梁加固体系。方案的改变,使工艺复杂了,安全系数提高了,成本增加了,总投资却不变。尽管如此,项目部还是硬着头皮在坚持。

“设计改变后就不用整体穿越双线了,只能进行单股线路单股加固,随之增加了位于线路中间必须施做的6根线间桩。”冯军华介绍说。支撑便梁的线间桩与桥墩具有相同功能,但施工起来却非常艰难。线间桩上端的便梁与正在通过的火车皮边沿只有25厘米,安全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线间桩施工,只能在2.8米线间距内人工挖孔作业,场地十分狭窄。挖孔出土时,因为受到场地和列车通行的双项限制,无法进行机械作业,只能采用传统的手摇辘轳出土,再装袋人工搬运,6根线间桩施工了一个半月才完成,进度十分缓慢。原有的加固体系破坏道床进而影响运营安全,现有的加固体系却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冯军华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只能顾全大局。这项设计的改变,项目部与太原铁路分局、大同工务段,经历了5个月的拉锯战协商,无形中又增加了工期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些损失是没人买单的,既有线施工,一切都得为安全让路。

率先垂范,奉献为本,依靠主动作为创效

随着5月26日长神线框架桥下穿最后一厘米的顶进到位,四公司在既有线框架桥下穿曲线地段施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用太原铁路分局总工室赵方清处长的话说,十七局四公司在既有线2.8米线间距曲线内进行挖空、加固、顶进施工,创造了一项既有线精细化施工的新工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参建员工们可是吃尽了苦头。

在采访施工队长姬晋阳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形容:太苦。姬晋阳说,在庆新路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中,线路加固难就难在要保持运营线路的平顺,绝对不能有三角坑。为此,每过一趟车就要观察一次,绝对不能凭经验靠目测观察,每次都必须专人用道尺观察。如此循环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只要进入顶进作业程序,就不能停止,三天三夜不能眨眼。在每次120分钟的加固时间里,要在枕木间拔道砟,穿工字钢,加木楔,等等,时间就像要吃人一样紧张,连叫苦的时间都没有。

在长神线既有线曲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中,线间桩在顶进正中央,顶进作业前必须去除才能继续作业。因为是混凝土受力桩,要去除非常麻烦。姬晋阳带领大家一边观察铁路线的变化,一边一点一点凿除,一根桩要费时8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凿除时间超过8小时,就会直接影响到顶进作业,而铁路局给出的施工时间雷打不动,一旦延迟就要受到铁路局的处罚,造成经济损失。“为追赶进度,我们上班、吃饭、休息都在现场,毫无规律可言,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要说感冒了不能离岗,就是打雷下雨下刀子,也得坚持。”

在与项目党工委书记邓宏清聊天时了解到,在这个项目里无论是谁都不容易,谈起征地拆迁,他总是摇头。

邓宏清说,长神线开工至今,12公里需要征地324亩,到目前管段内还未交出一块地,全靠项目部与地方县、乡政府和村委会,甚至是村民协商。青苗、树木、果树等没有赔偿标准。好不容易通过朋友协调做通了一些村民的工作,也只能出具附着物证明,等待标准出台才能付款,征地拆迁非常被动。可是工期后门是关死了的,进度上不去,追责的部门有的是。没办法,只能这样整天来往于各级政府之间,走门串户,到处求人。好在经过努力,目前12公里已全面开工,只是工期与原计划推迟了很多,突击抢工期已势在必行。

在谈到冯向前时,邓宏清说:“冯经理做人姿态放得很低,做事却雷厉风行。虽然他就是天镇县城人,从工地到家不到半小时,可他很少回家,现场就是他的家。2016年5月20日开始京包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为了在太原分局给定的12天时间内完成顶进任务,冯经理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在工地与农民工在一个盆里舀饭。”

说起冯向前来,似乎指挥车司机张宗景更有发言权。2014年项目组建时张师傅就给冯向前开车。他开玩笑说:“给冯经理开两年车等于受了两年罪。跑现场组织施工,跑业主沟通协调,跑太原与铁路局申请施工计划,不要说回近在咫尺的家,就是在项目部也待不住,经常半夜三更突然想起啥要紧事就跑到现场去。到太原分局要施工计划,大热天的经常一等就是一两天,饿了一碗刀削面了事。办完事回到项目部都半夜了,我们还得四处找吃的,给他开车可真够累的。但看到他经常这样,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在庆新路顶进施工前期准备的那几天,好几次我早晨起来吃早饭都看不到人,原来他看我太累了,早早起床步行十几里到了工地,在工地和农民工一起吃早饭去了。”

2014年5月长神线框架桥顶进施工期间,突然有一天火车来了,两公里外的防护员用手机报警却晚了两分钟。既有铁路曲线施工,火车来了施工人员根本看不见,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冯向前为搞清楚到底咋回事,步行两公里把那位防护员狠狠地训了一通。当得知是对讲机坏了时,冯向前又陪同那位防护员站了一个多小时,以安抚他的情绪,并立即为他更换了新的对讲机。

张师傅告诉笔者,2014年5月,庆新路既有线框架桥下穿顶进施工时,冯向前连续一个星期几乎每天24小时蹲守在现场,经常是自己顶不住了还要求别人轮班休息。2014年9月,庆新路工点突然下暴雨,为防止洪水灌进桩孔里,他立即组织大家抢险。抢险中他发现一个农民工光着脚,他立即把水鞋脱下给了那位农民工,自己却赤脚上阵。抢险完毕,大家发现一身泥水、赤脚的冯向前时,都感动不已。

张师傅继续说,2014年5月,长神线进入顶进施工程序,在车上正往工地赶的冯向前,突然接到朋友和妻子的电话,说妻子重感冒,孩子发高烧已经住院,要他立即赶到医院去。冯向前刚支支吾吾挂掉电话,电话声又响起,他一看是妻子的电话,嘟哝了一句,一个感冒发烧至于嘛,冯向前说工地太忙走不开,那天再也没接妻子的电话。这样的话妻子听得太多了,还以为是借口。事后妻子好一顿埋怨,说他离家这么近,大人小孩都病得住院了也不管,问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面对妻子的哭诉,他只能一边听着,一边再三解释道歉。他说,妻子不了解顶进施工的重要性,埋怨是正常的,轮到自己也一样。

有道是,大小不是理由,创效才是目的。正是他们坚守了盈利才是硬道理的项目管理底线,持续两年无怨无悔的付出,两个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项目,才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名利双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