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指标是什么

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指标是什么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征。应该注意的是,以肾前性和肾后性的病因所致者,早期阶段仅仅是肾功能障碍而无严重的肾实质损害,只有原发病未及时纠正而继续进展,才会造成ARF。临床上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ARF。血钙过低引起肌肉抽搐,并加重高血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概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征。大多数ARF是可逆的,但是由于部分病人原发病重、并发症多,尤其是有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治疗更为棘手,病死率较高。

1.病因 引起ARF的病因可分为3类。

(1)肾前性 由于出血、脱水、休克等病因引起血容量不足,可导致肾血流的低灌注状态,使肾小球滤过率不能维持正常而引起少尿。初时,肾实质并无损害,属功能性改变;若不及时处理,可使肾血流量进行性减少,发展成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出现ARF。

(2)肾后性 由于尿路梗阻所致,包括双侧肾、输尿管或孤立肾、输尿管周围病变以及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以上部位的积水,使肾功能急剧下降。

(3)肾性 主要是由于肾缺血和肾毒素所造成的肾实质性病变,约75%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上能使肾缺血的因素很多,如大出血、脓毒性休克、血清过敏反应、肾毒素物质等。

应该注意的是,以肾前性和肾后性的病因所致者,早期阶段仅仅是肾功能障碍而无严重的肾实质损害,只有原发病未及时纠正而继续进展,才会造成ARF。

2.发病机制 ARF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因素甚多,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但主要是涉及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小管功能障碍2个方面。

(1)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肾缺血、肾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通过一些血管活性物质,使肾血液灌注下降及肾内血管收缩,肾内血流发生重新分布,髓质缺血,特别是外层髓质,呈低灌注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GFR在不同平均动脉压下能自行调节,当平均动脉压下降至60mmHg(8.0kPa),则GFR下降50%。肾灌注压力降低。仅是AFR的起始因素。

(2)肾小管功能障碍 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障碍。肾持续缺血或肾毒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此外,肾小管上皮在损伤后可诱发肾实质细胞的凋亡,引起其自然死亡。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发生肾小管堵塞和滤液,成为ARF持续存在的主要因素。

(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缺血、缺氧导致细胞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导致细胞水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内酸中毒及细胞损害,最终引起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

(4)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很清楚。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ARF。而少尿型ARF的临床病程分为2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尿(或无尿)期和多尿期,与AFR在病理上有肾小管坏死和修复2个阶段相关。

1.少尿(或无尿)期 此期是整个病程的主要阶段,一般为7~14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少尿期越长,病情愈重。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水中毒 体内水分大量积蓄,若不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再加体内本身每24h内生水可达450~500ml,极易造成水中毒。严重时可发生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脑水肿,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呼吸困难、水肿、嗜睡以及昏迷等症状。水中毒是ARF的主要死因之一。

2)高钾血症 正常人90%的钾离子经肾排泄。少尿或无尿时,钾离子排出受限,特别是有严重挤压伤、烧伤或感染时,组织分解代谢增加,钾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液,血钾可迅速升高达危险水平。血钾升高的病人有时可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待影响心功能后才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血钾及心电图改变。血钾升高的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缩短及T波高尖;当血钾升高至6.5mmol/L以上,可出现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和P波降低。对于高钾血症必须紧急处理,否则引起心室颤动和心搏骤停的可能。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重要的电解质紊乱,是ARF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3)高镁血症 在ARF时,血镁和血钾呈平行改变,因此高钾血症的病人必然也伴有高镁血症。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T波增高。高血镁可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麻木、肌力减弱、昏迷甚至心肝停搏。

4)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 ARF时会发生磷升高,有60%~80%的磷转向肠道排泄,并与钙结成不溶解的磷酸钙,影响钙的吸收,出现低钙血症。血钙过低引起肌肉抽搐,并加重高血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5)低钠血症 主要由ARF时水过多所致;此外还有以下情况可能产生低钠血症;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引起钠过多丢失;代谢障碍使“钠泵”效应下降,细胞内钠不能泵出,细胞外液钠含量下降;肾小管功能障碍,钠再吸收减少等。

6)低氯血症 由于氯和钠是在相同的比例下丢失,低钠血症常伴低氯血症。若频繁呕吐,大量胃液丧失,氯化而物丢失更多。

7)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是ARF少尿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因缺氧而使无氧代谢增加,无机磷酸盐等非挥发性酸性代谢产物排泄障碍,加之肾小管损害以及丢失碱基和钠盐,分泌H+及其与NH3结合的功能减退,导致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的积聚和血img78浓度下降,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并加重高钾血症。临床表现为呼吸深而快,呼气带有酮味,面部潮红,并可出现胸闷、气急、软弱、嗜睡及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心脏停搏。

(2)蛋白质代谢产物积聚 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不能经肾排泄,含氮物质积聚于血中,称为氮质血症。如同时伴有发热、感染、损伤,则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更快,预后差。氮质血症时,血内其他毒性物质如酚、胍等亦增加,终形成尿毒症。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烦躁、倦怠无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全身并发症 由于ARF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尿毒症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中毒症状。尿少及体液过多,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毒素滞留,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病变;亦可出现尿毒症肺炎、脑病。由于血小板质量下降、各种凝血因子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出血倾向。常有皮下、口腔黏膜、牙龈及胃肠道出血,以及DIC。

2.多尿期 在少尿或无尿后的7~14d,如24h内尿量增加至400ml以上,即为多尿期开始。一般历时约14d,尿量每日可达3 000ml以上。在开始的第1周,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虽尿量明显增加,但尿素氮、肌酐和血钾仍继续上升,尿毒症症状为改善,此为早期多尿阶段。当肾功能进一步恢复、尿量大幅度增加后,则又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和脱水现象,此时病人仍然处于氮质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状态。且体质虚弱,很容易发生感染,病人并未脱离危险,可因低血钾或感染而死亡。待血尿素氮、肌酐开始下降时,则病情好转,即进入后期多尿。多尿期的尿量增加有3种形式:突然增加、逐步增加和缓慢增加。后者在尿量增加一段时期后若停滞不增,提示肾有难以恢复的损害,预后差。多尿期后,病人常需数月后才能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结构和功能缺陷。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24h尿量为800ml以上,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比较,其升高幅度较低。临床表现轻,进程缓慢,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胃肠道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均少见,感染发生率亦较低。需要透析治疗者少,预后较好,但临床上仍须重视此型肾功能衰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及体格检查 需详细询问和记录与ARF相关的病史,归纳为3个方面:①有无肾前性因素,如体液或血容量降低所致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肝病等;②有无引起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如严重烧伤、创伤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误输异型血、肾毒性药物治疗等;③有无肾后性因素,如尿路结石、盆腔内肿物、前列腺肿瘤等。

2.辅助检查

(1)尿量及尿液检查

1)尿量 精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危重病人尤其是昏迷病人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

2)尿液检查及生物化学分析 注意尿色改变,酱油色尿提示有溶血或软组织严重破坏,尿呈酸性。肾前性ARF时尿浓缩,尿相对密度和渗透压高;肾性ARF为等渗尿,尿相对密度在1.010~1.014。尿常规检查,镜下见到宽大的棕色管型,即为肾功能衰竭管型,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对ARF有诊断意义;大量红细胞管型及蛋白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有白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盂肾炎。肾前性和肾后性ARF,早期阶段尿液检查常无异常或有红细胞、白细胞。

(2)血清肌酐水平、肌酐清除率、血清尿素氮水平 若每日血尿素氮升高3.6~7.1mmol/L,血肌酐升高44.2~88.4μmmol/L,则表示有进行性ARF,或有高分解代谢存在。

(3)影像学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肾后性ARF,B超检查可显示双肾大小以及肾输尿管积水;尿路平片、CT平扫可发现尿结石影;如怀疑尿路尿路梗阻,可作逆行尿路造影,输尿管插管既可进一步确定梗阻又有治疗作用;磁共振成像可显示尿路梗阻部位及程度;X射线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可发现肾血管有无阻塞,确诊则需行肾血管造影,但应特别注意对比剂肾毒性。对老年人、肾血流灌注不足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者,毒性更大,会加重急性肾功能衰竭。

(4)肾穿刺活检 通常用于没有明确致病原因的肾实质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如肾小球肾炎、血管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治疗】

1.少尿期治疗 治疗原则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1)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密切观察并记录24h出入水量,包括尿液、粪便、引流液、呕吐物量和异常出汗量。量出为入,以每天体重减少0.5kg为最佳,反映当日病人体内液体的平衡状态。

(2)预防和治疗高血钾 高血钾是少尿期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应严格控制钾的摄入,减少导致高血钾的各种因素,并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如供给足够的热量、控制感染、清除坏死组织、纠正酸中毒、不输库存血。当血钾>5.5mmol/L,应采用下列方法治疗;10%葡萄糖酸钙20ml经静脉缓慢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溶液中滴注,以钙离子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或以5%碳酸氢钠100ml静脉滴注或25g葡萄糖及6U胰岛素缓慢静脉滴注,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而降低血钾。此方法起效快但短时间有效。当血钾>6.5mmol/L时或心电图呈高血钾图形时,有透析指征。亦可口服钙型离子交换树脂与钾交换,使钾排出体外。1g树脂可交换钾0.8~1.0mmol。每日口服20~60g可有效降低血钾,但起效所需时间长。将树脂混悬于25%山梨醇或葡萄糖液150ml中保留灌肠亦有效。

(3)纠正酸中毒 通常酸中毒发展较慢,并可由呼吸代偿。在有严重创伤、感染或循环系统功能不全时,可发生严重酸中毒。当血浆img79低于15mmol/L时,应予碳酸氢盐治疗。应控制所用的液体量,避免血溶量过多。血液滤过是治疗严重酸中毒的最佳方法。

(4)维持营养和供给热量 目的是减少蛋白分解至最低限度,减缓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减轻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

(5)控制感染 是减缓ARF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种导管包括静脉通路、导尿管等,可能是引起感染的途径,应加强护理。需应用抗生素时,应避免有肾毒性及含钾药物,并根据其半衰期调整用量及治疗次数。

(6)血液净化 是ARF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净化对进行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36mmol/L)、高钾血症、肺水肿、心力衰竭、脑病、心包炎、代谢性酸中毒和缓解症状等均有良好效果。当肌酐>442μmol/L,血钾>6.5mmol/L,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症状加重,水中毒出现症状和体征时,应及早采用血液净化措施。其目的是:①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和溶质平衡;②防止或治疗可引起肾进一步损害的因素(如急性左心衰竭),促进肾功能恢复;③为原发病和并发症的治疗创造条件,如营养支持、热量供给及抗生素应用等。

常用的血液净化分为3种:血液透析(HD)、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和腹膜透析(PD)。以上3种方法的原理、技术各不相同,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也不同,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病人,由于病情的变化,必须及时调整血液净化治疗方案。

2.多尿期的治疗 多尿期初,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尚未恢复,肾小球的浓缩功能仍较差,血肌酐、尿素氮和血钾还可以继续上升;当尿量明显增加时,又会发生水、电解质失衡,此时病人全身状况仍差,蛋白质不足,容易感染,故临床上仍不能放松监测和治疗。治疗重点为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增进营养,补充蛋白质,治疗原发病和防止各种并发症。当出现大量利尿时,要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过度丢失,还要注意因为补液量过多导致利尿期的延长。液体补充一般以前1d尿量的2/3或1/2计算,使机体轻度负平衡而不出现脱水现象。当24h尿量超过1 500ml时,可酌量口服钾盐,超过3 000ml时,应补充3~5g/d钾盐。注意适当补充胶体,以提高胶体渗透压。

3.预防 虽然AFR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及透析方法不断改进,然而AFR的死亡率仍高达50%左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注意高危因素,ARF的高危因素包括严重创伤、大手术、全身性感染、持续性低血压和肾毒性物质等均应及时处理。采用顺铂等化疗前和化疗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有预防作用。

(2)及时正确地抗休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避免肾性ARF发生。

(3)对严重软组织挤压伤和误输异型血,除积极处理原发病外,要应用5%碳酸氢钠250ml碱化尿液,用甘露醇防止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或其他肾毒素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4)在某些手术(如腹主动脉瘤和肾移植手术)前,应扩充血容量,术中及术后应用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以保护肾功能。甘露醇用量不宜超过100g,呋塞米1~3g/d。可使少尿型ARF转变为非少尿型。多巴胺0.5~2μg/(kg·min)可使肾血管扩张,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

(5)少尿出现时可应用补液试验,对区分肾前性和肾性ARF,以及预防肾性ARF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