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小管损害

肾小管损害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链霉素对前庭神经及听神经毒性较大,常规剂量不致引起肾损害。出现肾损害仍继续用药,则可导致急性肾衰竭,造成永久性损害。毒性作用与剂量有关,头孢噻啶大剂量治疗即使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亦可引起损害。在一般剂量下,肾小管的损伤是可逆的,但剂量过大或用药过频,可因蓄积中毒而产生肾衰竭,甚至死亡。病理学检查发现近端肾小管坏死。

(一)急性肾小管坏死

【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类型,是由肾缺血、缺氧或肾中毒诱发小管细胞损伤,导致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以肾小球滤过率突然下降、含氮物质堆积和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血清肌酐每日平均增加等于或超过44.2μmol/L,肌酐清除率下降50%或肾功能下降需要透析治疗。

【致病机制】 致病机制十分复杂,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学说,如肾小管损伤学说、肾血流动力学说、细胞代谢障碍损伤学说、肾-球反馈作用学说及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学说等,无一种学说能圆满地解释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致病机制,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致病药物】

1.抗生素 许多抗生素有潜在肾毒性,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或疗程延长而加重,及时停药往往可缓解和恢复,但有时可造成严重后果。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此类药物可与肾组织结合,被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在溶酶体内蓄积,影响细胞膜、溶酶体膜、线粒体膜及其阳离子钾、钙、镁的转运,主要是损伤肾近曲小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10%~30%在使用一疗程本类药物后发生肾毒性,其肾毒性与药物累计总剂量有关,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易发生肾毒性。一般用药5~7d起病,7~10d肾毒性最强。临床最早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及轻度蛋白尿,可伴有血尿、管型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血症出现较晚。一般停药后可缓慢恢复。新霉素的肾毒性最强,庆大霉素次之。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的肾毒性与庆大霉素相似。妥布霉素的肾毒性与庆大霉素相似或稍轻。链霉素对前庭神经及听神经毒性较大,常规剂量不致引起肾损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生肾毒性的危险因素有: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原有肾功能损害;血容量不足;近期增加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其他肾毒性药物;肝硬化患者。某些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或减低氨基糖苷类药物肾毒性的危险性。动物试验显示,鱼精蛋白、地尔硫、氢化可的松、卡托普利,低钾、血容量降低可加重氨基糖苷类药物肾毒性;高蛋白饮食、氧自由基清除剂、碳酸氢盐、乙酰唑胺、镁、钙、甲状腺素可减轻其肾毒性。临床上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的药物有:呋塞米、甲氧氟烷、顺铂、两性霉素B、克林霉素、头孢噻啶及头孢噻吩。

(2)两性霉素B:可直接作用于肾髓襻升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偶可损害近曲小管与血管内皮细胞。两性霉素B亦可导致过敏性脉管炎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其毒性作用与剂量有关,总剂量4g以上40%患者有肾功能损害;5g以上90%发生肾功能损害,失水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停药后数周或数月,肾功能可逐渐恢复。出现肾损害仍继续用药,则可导致急性肾衰竭,造成永久性损害。两性霉素B的半衰期为24h,不能为血透或腹透析出。

(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肝脏乙酰化后主要由肾排泄。各种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①头孢噻啶肾代谢最大,有直接肾毒性作用,导致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毒性作用与剂量有关,头孢噻啶大剂量治疗即使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亦可引起损害。②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肾毒性作用较弱。该类药物引起肾损害的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减退。一般在停药后可逆转,若剂量过大则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③头孢菌素类药物用于已有肾功能障碍者、失水或休克者,以及与呋塞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黏菌素或甲氧氟烷等合用,可加重其肾损害作用。④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可产生交叉变态反应,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应慎用或忌用。

(4)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多黏菌素B肾毒性作用较强,每日用量2.5mg/kg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及尿中上皮细胞增多;每日用量3mg/kg则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引起肾小管变性,浓缩功能障碍,可发展为肾小管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多黏菌素E毒性较弱,每日用量2~5mg/kg对老年人或有潜在肾脏患者出现短暂性氮质血症,亦可导致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2.X线造影剂 各种X线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已普遍为人们重视,主动脉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胆管造影及口服胶囊造影等均可发生。X线造影剂的基本成分是碘,碘过敏发生率约1.7%,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有机碘亦是肾毒性物质,各种造影过程中可致原有中毒性肾病。导致造影剂肾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年龄>55岁;②原有肾功能不全的基础;③有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④血容量不足;⑤近期曾使用肾毒性药物;⑥造影剂剂量过大或重复造影者更易于发生。

3.抗肿瘤药物

(1)顺铂:对膀胱癌、卵巢癌、睾丸癌有较好的疗效,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时,有增敏作用。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肾毒性反应。一次注射顺铂50mg/m2,有25%~30%患者出现氮质血症,较大剂量与连续用药,则可产生严重而持久的肾脏毒性,表现为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原有肾功能不全或曾接受过对肾脏有毒性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患者,使用本药后肾脏受损程度更为严重,主要损害在肾小管,肾小球病变较轻。在一般剂量下,肾小管的损伤是可逆的,但剂量过大或用药过频,可因蓄积中毒而产生肾衰竭,甚至死亡。为了防止肾毒性,在用药前后,目前广泛采用大量输液的水化疗法,以降低顺铂血浆浓度,增加其肾脏清除率;并加用甘露醇和呋塞米,以加速肾脏的排泄功能,减少顺铂在肾小管中毒的蓄积。

(2)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洛莫司汀为该类药物中常用者。洛莫司汀全部由肾排泄,大剂量使用累计量>1 200~1 500mg/m2时则发生肾毒性反应。病理改变为肾缩小,肾间质大量纤维化及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可致肾小球硬化。临床表现为轻微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一般不伴有蛋白尿,尿镜检异常,有时伴有高血压。预防措施:累计量不可超过1 200mg/m2,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3)甲氨蝶呤:90%以上由肾脏排泄,并可在肾小管内沉淀,引起肾小管阻塞,导致急性肾衰竭。碱化尿液可提高甲氨蝶呤在尿中的溶解度,防止结晶沉淀。

(4)链佐星:所致损害早期表现为轻度蛋白尿,随之出现不同程度肾小管功能障碍。病理学检查发现近端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中毒或肾性尿崩症,亦可引起少尿型急性肾衰竭。链佐星的毒性反应与剂量有关,总剂量超过4g/m2易致肾损害。

(5)门冬酰胺酶:科室细胞大量溶解,核蛋白分解加速,释放出大量尿酸,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在肾小管、集合管及髓质内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和肾小管内阻塞。临床表现为腰痛,偶见肉眼血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预防:可给予别嘌醇5~10mg/(kg·d),大量饮水及碱化尿液(pH≥7)。治疗:急性高尿酸肾病可给予尿酸盐氧化酶1 000U/d,静脉滴注。

(6)丝裂霉素:毒性较大,静脉注射后在肝内代谢失活,数小时内由尿排出约35%。其所致肾毒性表现为血尿素氮升高,严重高血压,溶血性尿毒症

(7)普卡霉素:静注后2h由尿排出25%,15h排出40%。肾毒性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肾小管及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

4.重金属盐类药物

(1)汞:各种形式的汞均有肾毒性,其毒性作用取决于患者接触的汞复合物的形式、强度和时间。急性汞中毒可引起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衰。慢性汞中毒可直接损害肾单位,引起肾功能障碍。汞液可作为半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病综合征。长期应用氯化汞可导致汞中毒。血浆中的汞与蛋白结合,仅有1%自肾小球滤过。汞在肾内的蓄积以近端肾小管最多,以汞离子与巯基结合的形式存在,当巯基(金属巯蛋白)被耗竭时,即出现汞对肾脏的损害。病理改变最明显的是近端肾小管细胞的颗粒状及空泡状变性。汞中毒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停止接触。重症应立即注射二巯丙醇,再用血液透析清除汞二巯丙复合物,随后再用二巯丙醇治疗,如能在汞摄入后48h内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死亡率。慢性汞中毒可用二巯丙醇和依地酸钙钠治疗。应用汞螯合剂N-乙酰青酶胺250~500mg,4次/d,10d为一疗程。

(2)铜:误服硫酸铜可致急性铜中毒,可引起肾小管脂肪、空泡变性和坏死。误服铜盐24~48h内可出现少尿和尿毒症。应用含铜的人工肾装置进行血液透析,若透析液的pH<6.5时,铜被氧化成铜离子进入血液而发生急性铜中毒。临床表现为肌痛、腹痛、腹泻、酸中毒、胰腺炎、正铁血红蛋白生成和溶血。腹膜透析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3)铋:应用硫代硫酸铋可引起铋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病变主要在近端肾小管,可见肾小管坏死和毛细血管出血。血液透析的效果较好。

(4)铁:慢性血管内渗血和反复输血可引起肾脏含铁血黄素沉着,导致肾损害。慢性血管内溶血突然加重或误服大量硫酸亚铁可致急性肾衰。

(5)锗:长期应用锗制剂可发生急性肾衰。病理改变由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膜基质轻度增生,肾小球上皮细胞空泡形成,并有红细胞管型及尿酸盐结晶沉着。慢性肾衰竭时应用氧化锗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无尿、蛋白尿及血尿。停用后肾功能可缓慢恢复。

5.其他药物 含氟的麻醉药如甲氧氟烷、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硼酸、西咪替丁、非甾体抗炎药物、重金属金、锑等均可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锂作为药物过量使用亦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环孢素偶尔可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尽管常继发于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时,亦可在无肝功能衰竭状态时发生,甚至个别病例发生于常规剂量应用时。酗酒者尤其易受损害。早期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预防肝、肾功能损害。

【防治措施】

(1)有高危因素,如原有肾功能不全、失水、老年人,或有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高血压、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及血管疾患,应尽量避免做造影检查。

(2)必须做造影者,造影前补充盐水,扩容以改善肾灌注,降低造影剂浓度,尿量>250ml/h者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3)减少造影剂用量。

(4)造影结束时给予甘露醇或呋塞米,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5)碱化尿液,使pH提高至7.5以增加尿酸盐及蛋白的溶解。

(6)药物治疗,如呋塞米、甘露醇、心房利钠肽等。

(二)渗透性肾病

【临床表现】 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致病机制】 甘露醇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肾血管及肾小管细胞膜通透性会改变,导致整个肾组织水肿及肾小管闭塞,造成甘露醇肾病。甘露醇毒性反应与浓度有关。20%~30%甘露醇静脉注射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

【致病药物】 甘露醇、右旋糖酐-40、甘油。

【防治措施】 应用甘露醇时以10%或浓度更低为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