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型治疗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型治疗方案

时间:2024-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危及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射线能引起白血病已被公认,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全部患者骨髓皆被白血病细胞浸润。主因是幼红细胞代谢受到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干扰,其次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及出血所致。儿童多出现四肢关节痛和骨痛,部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膜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称为绿色瘤。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出现齿龈肿胀。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危及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具有发病急、病程进展快、预后差之特点,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半年。为能合理治疗和正确判断预后,我国依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包括细胞化学),结合国外FAB协会分类法,将其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两大类。从治疗效果出发,又将其分为若干型和亚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②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又分m2a、m2b。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又分m3a、m3b。④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又分m4a、m4b、m4c、m4ED。⑤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又分m5a、m5b。⑥红白血病(m6)。⑦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①第一型(L1):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②第二型(L2):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③第三型(L3):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但以大细胞为主。

一、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仅与下因素有关。

(一)病毒学说

现已证实C型RNA病毒可以使鼠、猪、猫、狗、牛、猴等哺乳动物发生白血病,从而推断人类白血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二)放射线

射线能引起白血病已被公认,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射线可致胸腺和骨髓受损,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血细胞恶性增殖。

(三)化学因素

苯、氯霉素、乙双吗啉、烷化剂等,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干扰核酸合成等,特别是在细胞发生丝状分裂时,可使基因发生突变而出现异常的细胞株。

二、病理

(一)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浸润

白血病特异性病理改变,全身各处皆可受累,但以骨髓、肝、脾、淋巴结为主。全部患者骨髓皆被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结内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儿童急淋脾脏可肿大,约有15%的脾脏有梗塞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及脑膜常被浸润。其他如肝、心、肺、消化道、泌尿道、皮肤、性腺、内分泌腺也有浸润。

(二)出血

几乎所有患者造血组织、皮肤、黏膜、上消化道、呼吸道及脑组织皆可出血。其病理表现是白血病细胞浸润灶周围出血,呈弥散渗血或有较大溢血灶。

(三)组织营养不良和坏死

这种病理改变主要是因白血病细胞浸润、淤滞及出血和梗死所致,全身组织皆可有程度不等的病理改变。如睾丸可因浸润淤滞压迫曲细精管而致萎缩。

(四)继发性感染的原因

(1)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2)白血病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及免疫功能降低。

常见感染部位如口腔、肛门、肠道、肺、泌尿道等。炎症反应细胞为幼稚血细胞组成,易被误为白血病浸润灶。

三、临床表现

(一)主要症状

以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为主。

1.发热

其特点是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阶段,可有各种热型。主因是感染,其次是核蛋白代谢亢进。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次为真菌和病毒。

2.贫血

常在早期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主因是幼红细胞代谢受到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干扰,其次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及出血所致。

3.出血

可遍及全身,常见于皮下、黏膜、齿龈、鼻黏膜、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其因主要是血小板减少,次为白血病细胞形成血栓致小血管破裂、纤维蛋白溶解、感染时的细菌多酶体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二)主要体征

为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

1.骨骼

胸骨下端局部压痛。儿童多出现四肢关节痛和骨痛,部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膜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称为绿色瘤。

2.肝、脾、淋巴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多有脾、浅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肿大不多见。

3.皮肤和齿龈

皮肤可出现紫红色、硬、微隆起的浸润灶,皮下可扪及较硬、稍痛的结节而肤色无变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出现齿龈肿胀。

4.中枢神经系统(CNS)

20%~30%患者发生CNS白血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和脑实质损害表现,个别患者可发生脊髓压迫症。

5.生殖系统

个别男性患者有阴茎异常勃起,无痛性一侧睾丸肿大。

四、诊断

(一)依据症状体征

主要依据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和白血病细胞对全身浸润的主要体征。

(二)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1.外周血象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中度至重度减少,贫血多为正色素正细胞性。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变化,多数患者白细胞呈中度增高,多为(10~50)×109/L,少数可高于100×109/L。也有计数正常或减少,有的低于3×109/L。绝大多数患者血片中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而出现大量有核仁的原始和(早)幼稚细胞,一般为30%~90%。

2.骨髓象

白血病决定性诊断依据。大多数骨髓象为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可见某一系列呈病理性增生。

3.血尿酸

在放疗或化疗中的患者,血尿酸可高达730μmol/L以上。

4.脑脊液

当出现CNS白血病时,压力增高,白细胞和蛋白定量升高,涂片中检到白血病细胞。

根据以上所述诊断不难,但应与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风湿热等相鉴别。

五、治疗

(一)一般处理

支持疗法,用抗生素和其他防治感染措施,输血或输成分血,高尿酸肾病和髓外白血病防治,注意休息、高蛋白营养等。

(二)化学药物疗法

1.诱导缓解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①VP方案:V(VCR,长春新碱)1~2 mg加入生理盐水40 ml中,静脉推注,第1、8、15、21 d各1次;P(Pred,泼尼松)30~40 mg/d口服,第1~28 d。②V MP方案:V使用同VP方案;M(6MP,6-巯基嘌呤)150 mg/d口服,第1~28 d;P使用同VP方案。以上两方案均间歇2周再用。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①DA方案:D(DNR,柔红霉素)30~60 mg加入生理盐水40 ml中,静脉推注,第1、2、3 d各1次;A(Ara- C,阿糖胞苷)50 mg肌注,每12 h一次,连用1~7 d。②HOAP方案:H(三尖杉或高三尖杉酯碱)2~4 mg静注,第1~7 d;O(VCR,长春新碱)2 mg静注,第1 d;A使用同DA方案;P使用同VP方案,但只用第1~7 d。上两方案均间歇1周再用。

以上诸方案,一般用2~4疗程可达完全缓解(CR),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两疗程未达CR时,可改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

2.巩固治疗

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CR后,用原方案再治疗2~4疗程为巩固治疗。

3.维持治疗

(1)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治疗后,每2~3个月用原方案治疗一疗程,连续治疗3~5年以上。

(2)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治疗后,每月用原方案治疗一疗程,也可用不同方案交替进行,一般要求连续治疗应达5年以上。

(三)手术疗法

1.自体骨髓移植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第一次CR后复发,再化疗又达CR后,如为50岁以下,若机体允许,可行自体骨髓移植。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通过化疗达CR后,若年龄在50岁以下,又全身性其他疾患,可考虑行自体骨髓移植。

2.异体骨髓移植术

条件同上,但骨髓来源困难,如有献髓者,疗效要比行自体骨髓移植好。

(尹庆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