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对比分析的汉语“文化课”教材编写研究

基于对比分析的汉语“文化课”教材编写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语“文化课”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不同,它是一门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同时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课程。

▲李冬梅

作者简介:李冬梅,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摘要】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从“如何选择文化课教材”和“是否该为中下汉语水平学习者开设汉语文化课”两个具体问题出发,探讨文化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和层级性问题,之后针对“文化教材编写体例缺乏共识”的现状,从文化导入、内容设计、生词和语言点选编、练习和活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四套语言文化教材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借以梳理和呈现当下语言文化教材的基本面貌,并针对此类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写建议,以期由文化教材在文化教学中的实施建构起“开放性、立体化、实践性、体验式”全新文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化课;语言文化教材;教材体例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专门为对外汉语文化课上进行文化知识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根据周小兵等(2010)从编写目标的角度对目前出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进行分类:一种是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纯文化”教材;一种是在介绍文化的同时,注意培养学习者语言技能的“语言文化”教材。[1]“纯文化”教材包括《中国概况》(2004)、《中国国情》(2001)、《中国语言文化讲座》(2001)、《中国文化》(1999)、《中国文化常识》(2006)、《中国文化读本》(1999)、《中国文化面面观》(1993)《对话中国·物态文化篇》、《对话中国·心态文化篇》(2014)、《中国文化欣赏读本》(2014)等,“语言文化”教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2000)、《说汉语谈文化》(1994)、《汉语文化双向教程》(1999)、《文化全景》(2009)、《中国视点》(2000)、《文化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Ⅰ》、《解读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Ⅱ》(2002)等。在具体的文化课教学实践中,面对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的文化教材,我们不禁要问:“纯文化”教材和“语言文化”教材哪种更适合汉语“文化课”教学?汉语“文化课”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不同,它是一门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同时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课程。它虽然独立于常规的语言课,但它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点,同时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作为语言课的有力补充,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它不局限于教师的单纯讲授,更多强调在展示、互动、任务和体验中真正地感受和体悟中国文化,进而真正为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它的目的是以文化的整体观念来提升语言教学的水平和效果。[2]文化课教材注重可操作性,根据教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实践和体验活动能够获得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同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获得提高;而“纯文化教材”,将目光投注到文化本身,系统、专业地呈现中国文化知识,忽视了语言因素在教材中的体现,对学习者语言能力要求过高,限制了教材的使用范围。相反,“语言文化教材”介于语言教材和纯文化教材之间,弥补了语言教材和纯文化教材在文化容量、表述方式、呈现手段及趣味性、活动性方面的不足,使文化教学既能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又能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水平,因此适合“文化课”教材的是“语言文化”教材。其他的“纯文化”教材也可根据需要,细分为专业课教材和文化读本两类,专业课教材主要以相关专业的系统文化知识为主,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深入的文化学习,文化读本则是一种文化辅助教材,适合学生课后根据兴趣阅读,做知识拓展之用。

近年来,随着汉语事业的发展,汉语文化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相较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严重滞后,至今没有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大纲,也没有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符合当前文化教学需求的经典文化教材。张英曾经概括目前文化教材的缺陷如下:①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②教材使用对象的涵盖面比较宽,但缺少定位准确的教材;③教材的内容相当宽泛,但缺少科学、规范和系统;④教材体例自由多样,但文化教学的目标却并不十分清楚。[3]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选取当下通用的四套有代表性的中级语言文化类教材,即《说汉语,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汉语文化双向教程》《全景中国》,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理论和方法,从教学对象定位、课文内容、生词编排、语法和练习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对今后的文化教材编写提出积极对策和适用建议,辅助文化教学的教与学。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

文化教学是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需要考虑与学习者接受能力相关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目的等因素。教学对象明确,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和教材难度的合理设定。研究者普遍认为,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目标,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主要以“文化因素”教学为主,不需要专门开设“文化课”,进入中高级阶段后,文化知识教学将有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这时开设文化课将帮助学生迅速地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在国内,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多为初级,除了少部分学历教育的学生外,在中国进修的时间多为半年至一年,还没有来得及接触真正的“文化课”就回国了;或是选修了“中国文化”这门选修课,也因为内容和语言的艰深吓跑了,从而错失了培养“中国文化情感教育的良机”;在国外,往往学习汉语的动机就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国外的语言课课时少,很难在短期内将汉语提升至中高级水平,然而仅靠语言训练中的文化输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所以降低文化教材难度,以趣味、体验、互动等形式出现的“文化课”将会促进和推动对汉文化的理解,为语言教学添上有力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虽然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文化知识,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整体的认识。教师点到为止的文化知识教学往往只解决了“知其然”层面的问题,学生需要“知其所以然”的任务没有完成。

教学经验发现:留学生借助简单的汉语就可以开始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辅之以感受、实践、音频视频资料等方式获得关于中国文化的丰富认知,所以文化教材应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目标,分层级、针对性地编写。

中级以下水平的学习者也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他们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文化教材。目前的文化教材只发现《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下简称《双向教程》)和《文化全景》,是把教学对象定位于中级水平以下的为数不多的教材。《双向教程》是“适合学过基础汉语语法,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和850个常用汉字的学生使用。大致地说,凡在国外学过两年初级汉语(每周不少于5学时)的来华学生,或在中国学过一年初级汉语,掌握基础汉语语法的学生均可使用”。《文化全景》的学习对象是中等偏下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即汉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孔子学院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或自学者,学习者的词汇量起点是常用汉语1100多个高频词。这种教学定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缺乏通用的适合中低语言水平的语言文化教材,以及当前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对读者的定位过于宽泛,都不利于学习者找到合适的文化教材。

语言文化教材的体例,关乎课堂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形式和效果,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摆脱语言教材和纯文化教材的束缚,以“文化为主、语言为辅”的编写理念为指导,勇于创新,找到语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点。目前的文化教材既没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做指导,也没有固定的教材体例和内容,根据教学实践和对四套较成熟的语言文化教材体例的考察,我们大致归纳出:“文化导入——课文主体(主课文+对话)——词汇和语言点——练习和文化活动”这样一个教材体例,下面依照此教材体例为蓝本逐项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借此梳理和呈现语言文化教材的基本面貌,并发现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改进和发扬的地方。

二、文化导入

兴趣是学习语言和文化最好的老师,利用一些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如问题、图片、故事、谜语、视频等引入文化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成功进行文化教学的第一步。

《说汉语,谈文化》(下简称《谈文化》)、《双向教程》没有文化导入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下简称《现代生活》)和《文化全景》均采用了问题式导入,比如《现代生活》第一课“民以食为天”的导入问题为三个:“1.你知道中国的四大菜系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我们常吃的北京烤鸭、涮羊肉等属于什么菜系?3.近年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提示问题导入文化点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这三个问题的难度偏高,如果没学完课文很难作答。同为谈饮食的一课“中国菜”在《文化全景》中就被处理得容易多了,问题有:“1.你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什么?2.猜一猜下面的中国菜是用什么做的?”之后给出三幅图,分别为烤鸭、糖醋鱼、涮羊肉,下一行则是选择项“A.羊肉;B.鸭子;C.鱼”。这种问题难度低,生动形象,学生的参与度高,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能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比较可取。文化导入的形式多样,只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且耗时不长,能迅速将学生带入文化内容的讲解就是成功的。文化课教材应该提供一到两种导入的可能性帮助教学迅速进入主题。

三、生词和语言点的选编

(一)词汇难度

语言太难是文化教材的通病,也是文化教学难学难教的最直接原因。词汇难度是语言难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语言难度又决定了教材是否适用。词汇难度包括生词的数量和各级词汇所占比重。在考察的四套书中,每课课文生词表中列出的生词数量,除去专有名词,《现代生活》(Ⅰ)每课平均生词在50~60个,《谈文化》(上)平均45个左右,《双向教程》50个左右,《文化全景》则把生词分成了两部分,每课生词大概30个左右,另外还有一大部分生词则被放入脚注不要求学生掌握。同时四套教材中,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有一部分没被收录在生词表中。(表1)

表1 文化教材词汇统计表[4]

表1是周小兵等学者利用《中文助教》软件随机抽取两篇课文所做的统计表,我们借用其中的部分数据。从表中可见,以《现代生活》为例,两课课文列出生词123个,注释23个,总数146个;而实际超纲词有109个,丁级词63个,共172个,远超教材所列生词的数量。据表,《现代生活》《谈文化》《双向教程》的难度虽依次递减,但词汇量和难度仍然不可小觑。如果过多过难的词汇出现在文化课文中,会让学生把大量精力投放到词汇理解上,从而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内容;另外,大篇幅的生词表也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进行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课的主旨是让学生了解文化,所以应该尽量扫除词汇障碍,控制课文难度,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课的价值。

(二)词汇的编排形式

四本书的词汇编排方式分两类:一是传统型,按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先后排列,比如《现代生活》《双向教程》的词汇都是分“课文”和“对话”两部分,按出现顺序分“生词”和“专名”两部分;《谈文化》的生词则集中置于每课的系列对话之后,并补充了生词的繁体形式。二是创新型,《全景中国》没有传统的生词表,每课生词和语言点随文放在对话的左侧呈现,在文中以不同颜色标示出来,另外还有一部分不需要学生掌握的生词以脚注的形式标出,此外,还单独印刷了一本词汇手册附于书后,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生词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三)词汇的注释方式

词汇注释追求简练合理,翻译准确,选择适合学生汉语水平的注释形式,有可读性。《现代生活》与《双向教程》采用的是英语注释,《谈文化》和《全景中国》则采用中英双语注释。对比来看,双语注释更为科学,以汉语注释为主,以英语注释为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义,扩大词汇量,避免产生母语负迁移,学生也可以尽量摆脱母语束缚,用汉语理解汉语,逐渐形成汉语思维。

生词选择和编排的不足之处在于,生词偏多偏难,给学生造成很大学习压力。由于文化教材和语言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两种教材的语言水平也不应该是一个标准。文化现象的可描述性、可解释性决定了词汇的选择无法像汉语词汇大纲那样按照“常用”的标准来选择和框定。生词偏多偏难的现象就此产生。《全景中国》的生词处理方式比较可取,建议把生词应分为两部分,四会词和一般了解词。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在板式设计上,生词置于课文之侧,便于查看,编排方式体现了科学性。以颜色分清四会生词和一般了解词。另外一些典型的专有名词可以用多媒体图片或课文插图形式来解决。另外在生词学习上也不能像语言教材一样,逢词必学,那就势必会陷入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语言点的讲解

语言文化教材该不该给出很多语法点并详细解说呢?语法的学习可侧重于精读课,文化教材更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整体感悟,所以不应该详解很多语言点。语言点的呈现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隐性结构,教材体例里没有专门的板块,而是融入到生词部分,和课文一起随文学习,如《谈文化》采用的是和生词结合,再辅之以大量语言练习;《文化全景》同样与生词注释融合在一起,即便在练习中语言部分也十分精简,题目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现代生活》则没有注释,只在课后练习部分对语言点有简单操练。第二种是显性的,比如《双向教程》强调“文化——结构——功能”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在体例上单独分出了注释和功能两个板块,集中对语言点和功能进行展示和操练。特别是“功能”部分设计了专门的练习,实现讲练结合。本文认为文化教材的语言点编写应遵循注释从简、弱化讲解的原则,因此提倡第一种隐形结构,之后结合课后练习做到操练和巩固。

四、文化内容的选择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大多属于可以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即物质文化;深层文化是属于思想、观念、制度这一类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基石。表层文化比较容易了解和接受,适合初中级学生学习,深层文化则需要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基础,认识它需要理性的思考,高级阶段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除了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外,文化教材还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内容。

《文化全景》上册主要包括具象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如传统节日、著名景点、名胜古迹太极拳和功夫、中国菜、颜色、梅兰竹菊、茶文化、诗词、中国画、书法、四大名著、音乐、京剧艺术、瓷器和刺绣等内容;下册就涉及了比较抽象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观念,如有生肖、节气、四大发明中医药、《易经》和八卦、儒释道、人伦亲情、寓言故事、神话等内容。

《谈文化》Ⅰ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日常交际中表层的文化习俗及相关深层文化知识,内容包括中国人的客套和礼节、常见话题、自谦和敬人、人情和关系、含蓄、自尊、言不及利、意在言外、等级观念等。

《双向教程》立足于北京,但不局限于北京,古今兼顾,话题涵盖名胜古迹、中国的风水、北京胡同、中国神话、天人观念、园林艺术、宗教、老庄哲学、戏剧、相声、传统家庭观、女性地位、中国的关系等,视点独特。

《现代生活》尽可能覆盖留学生感兴趣的,并在中国现代生活中依然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现象,上册话题包括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名胜古迹、工艺美术历史人文、体育娱乐六大板块,下册话题有关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山水景观、园林建筑、科学技术和历史人文。

四套教材都尽量全面地涉及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只是切入点、组织方式上各有不同。在比重分配上,一般课文部分偏重表层文化,对话部分偏重深层文化。《谈文化》《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从当代中国人的交际文化,深入到相关的传统观念和民族心理。《文化全景》在文化项目的选取上几乎涉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富有代表性的关键点,而且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分阶段性侧重;《双向教程》不刻意追求文化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而注重文化的代表性和地域性,注重古今对比、中外对比。

关于对文化内容的关注度,我们对吉林大学中级班学生做了一个文化问卷小调查,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了归类,调查对象为116名年龄19—27岁的留学生,分别来自韩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乌克兰、越南、老挝、瑞典、美国等14个国家,列出了10项文化内容:饮食文化、旅游地理、生活习俗、历史文学、节日文化、传统艺术、宗教哲学、基本国情科技文化、体育娱乐,让学生根据喜爱程度排序,结果如下图所示。

(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从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兴趣度前三位的文化话题是旅游地理、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后三位的是基本国情、科技文化、宗教哲学。显然,对于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他们更关心的话题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提高他们交际能力的实用性话题。问卷也侧面证实了外国学习者习得文化的顺序的确是由表层及深层的。本文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编写给出以下建议:

(1)缩短课文篇幅,降低语言难度,用故事说明文化,用实例来反映观念。在教材编写中,如果教材的容量过大,篇幅过长,会影响到材料的阅读和记忆效果。教师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包括文化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文化知识数量多少两个方面都要合适。

(2)优化文化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选择,切忌求全求多、面面俱到。在文化知识的介绍上,也不能挖得太深,呈现基本的事实和观念即可,便于课堂操作和技能训练。

(3)重“知识”也重交际,重传统也重当下。面对一直以来对文化教材“厚古薄今”的选材思路,语言文化教材中,选取的传统文化一定是经典而且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影响的,同时加入当代文化和交际文化。在初中级文化教学阶段,交际文化更是要着重强调的部分。

(4)课文组织形式,叙述体和对话体兼顾。两者都是组织课文的有效形式,叙述体形式可以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使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整体感知;对话体形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话和交际能力,而且文化教材中的对话可以从多个视角介绍文化,比较文化的异同。在中级阶段,对话体比叙述体适用。《谈文化》的主课文、《现代生活》的副课文、《双向教程》的课文都是对话体,而且人物设置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外国人参与,语言难度自然就有所降低,否则难度就会偏高。

(5)转换文化视角,加强文化比较。目前的语言文化教材编写角度多为大国视角,弘扬视角。不能以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国的文化,也不要处处凸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类的主观性评价。转换视角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参考海外教学大纲选取文化主题,满足海外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最迫切的需求。二是用多元文化视角和学习者熟悉的表述方式讲解文化,具有跨文化视野,通过解读中外文化差异中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获得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比较包括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的比较。多文化视角能使文化教学更加丰满真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文化共性也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偶和现象”会在第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中起到“正迁移”的作用,有助于文化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防止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的负迁移,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在文化教材的编写中,要重视文化共性,正视文化差异,帮学生顺利搭建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增进理解和认同。

五、练习的设计

练习的设计和编写在文化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较于课文,练习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练习部分是过去文化教材编写比较忽视的部分。练习设计应该以题型有效、语言和文化均有侧重、题量适中、体系合理、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标准。考察四套语言文化教材,主干题型一般来说应包含四类。

(一)语言知识、技能练习

写出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如:佩服——同义词,高尚——反义词。《现代生活》

解释语句的意思,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双向教程》

完成句子,如:请用“谢天谢地”扩展下列句子。(1)病好了。《谈文化》

语段表达,如:请设计一个语段框架,运用已经学过的句际组合方法和下列词语,谈谈你遇到的与付钱有关的事。《谈文化》

(二)对课文的理解练习

(1)根据对话填空,如: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有一种“ ”的意境。《文化全景》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如:有关“天人合一”有哪两种主要的说法?《双向教程》

(3)根据对话内容判断正误,如: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现代生活》

(三)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

(1)讨论,如:多使用成语好不好?《现代生活》

(2)实践,如:全班开一个茶话会,品尝几种不同的茶,谈谈你的感觉。《现代生活》

(3)跨文化交际问题讨论,如:(1)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说他写的字漂亮时,他的回答是:中国人——( )你们国家的人——( )《双向教程》

(4)比较一下中国人喝茶习惯和你们国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文化全景》

(四)补充文化练习

(1)补充阅读,如:《孔子语录》。《现代生活》

(2)文化情境读与说,如:每课课后五篇短文,快速阅读后回答问题或讨论。《谈文化》纵观几套中级语言文化教材的练习设计,总结存在的不足及编写建议如下:

(1)练习内容追求全面,练习总题量大。文化教材的练习题主要是针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理解的考察,要合理安排二者比例,以文化知识的理解为主,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练习为辅。语言文化教材中,语言知识和技能练习普遍比重过大,针对文化内容的考察练习不足,文化教材的特性没有充分凸显;《文化全景》除外,练习非常精炼,但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过少,起不到检测和复习巩固的作用。

(2)缺少趣味性、互动性、任务型练习,难以让学生在体验和互动中学习,同时使用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双向教程》的练习,以结构—功能为纲,每课练习的主干题型都包括填空、选择、判断正误、英译汉、熟读和背诵等比较枯燥的语言练习题型,课堂操作性不强。

(3)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练习不足,四套书中只有《谈文化》在每课后专门辟出一个部分,叫作“跨文化交际问题讨论”,提出7~8个具体生活实践中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难题,供学生们讨论。其他教材文化对比不够突出,应让学习者把自身文化和中华文化进行对比,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4)没有区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需要即时复习巩固,其练习形式应该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际和互动,而课后练习则应该是大量的知识巩固和技能训练项目,因此区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是很必要的,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明确教学任务并保证其完成。

(5)练习最后应增设文化体验或文化活动环节。文化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课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教材编写时应将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文化知识。比如学完中国传统艺术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开设剪纸、窗花、风筝的手工课,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当场收获作品;讲到茶文化时,可以现场演示茶的分类,通过泡茶和品茶来区分感受茶文化;还可以举办演讲赛、诗歌朗诵会、中国歌曲学唱等活动。这些直观式的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无须费力引导,学生就会为文化自身所散发的魅力所折服。

总之,练习的设计注重层级性、互动性、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合作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将老师的“主导者”地位转换成“协作者”,适时给学生机会,由他们自己去组合、澄清、认知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再搭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材配套资源,是以往文化教材忽视的方面。与语言教材不同,即便没有配套资源,教师可以凭借创造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来帮助语言学习,但文化教材没有配套资源,教师凭借个人之力,要做相当繁杂的课前准备(准备影视资源、做PPT),否则很难营造出一个文化的生活现场,让学生们徜徉其中,感性地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含量大,可以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更符合文化教学的认知过程。比如表层文化具体形象,单纯用语言描述耗时费力,很难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印象,也难以引起共鸣,然而有了多媒体或图片的影像支持,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信息化、图像化、网络化的立体教学氛围中,四套教材均显落伍,《现代生活》和《双向教程》都是单纯的教材,没有光盘等配套资源,课文中的插图也是黑白手绘的,过于抽象,缺乏真实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谈文化》和《全景中国》随书配备了课文和对话的MP3光盘,只能配合听力练习增加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样缺乏具象的文化感受。然而在中级文化教学阶段,多为可以直接通过视觉听觉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最适合通过多媒体手段传授给学生。配套资源的使用既可以使文化教材立体化,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教师灵活多样地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文化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节约了老师们收集多媒体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文化教材编写中,简单地讲解式呈现或大段文字说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比如图片、报纸、音乐、电影、flash动画等。现将适用的配套资源分类如下:

图片类:具象性的词汇、专名,如故宫、龙袍、景泰蓝等生词用图片就一目了然。

故事类动画视频:春节年兽的故事、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

知识展示类:课文配套情景故事、对话、朗诵等。

文化欣赏类:名胜古迹、京剧唱段、中国诗词、书画艺术、工艺美术。

文化体验类:太极拳的打法、剪纸手工的制作过程、烹调等。

“文化课”教学设计的各文化主题非常有利于构建有意义的互动环境,展示文化和解释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化”等平面的文化碎片,它的呈现手段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新型的“文化课”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是开放的、实践的、互动的,应该是课堂和课外教学共同作用的过程,即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策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文化的参与、碰撞和比较中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通过对四套语言文化教材在教学对象、文化内容、生词和语言点、练习设计、现代化手段应用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当下的语言文化类教材具有以下优点:注重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立足当代主流文化,选材科学,灵活生动,注重实用性、交际性等优点,但值得肯定优点的同时仍存在不足,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综括编写建议如下:①实现教材的语言难度与内容深度整合统一,从浅处入手,注重递进性,分层级、分水平确定文化教学的大纲,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度,积极寻求文化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效的结合。②传递文化的普世价值,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同时秉持双向文化视角,实现文化输出由单向到双向或多向的有效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对话。③以“后方法”理论指导的教材编写应破除教学法的藩篱,提升教材灵活性。在实践上强调任务教学法领衔,其他教学法并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用,趣味性和实用性并举。④重视以往教材的薄弱环节——练习环节,强调趣味性、任务型、活动化的练习模式,让学生在体验和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⑤注重教材介质的多样化、立体化,积极开发配套资源。

希望今后的文化教材编写工作能从文化教学的实践出发,紧紧遵循文化教材编写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适度与系统化等原则,加深对文化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尽早编写出精品的文化系列教材,使文化教学更加丰富、成熟、科学和规范。

参考文献:

[1] [4]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1-7.

[2] 李冬梅.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模式初探[J].华夏文化论坛,2014(12):229-235.

[3]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 2004(4):53-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