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编写特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一律采用开学集中学习汉语拼音,然后再学习汉字的方式来编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中的运用。”这种教学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共同实践的成果。人教版的教材深谙其道。例如,汉语拼音教材历来顺着单韵母、声母,复韵母、鼻韵母这一知识体系编排。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

一、教材编写特点

(一)共同特征

关于汉语拼音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三套课标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编写方面有着一些共同特征:

1.减少内容,简化规则,使学生易于接受

(1)把y、w当做声母来教,直接和韵母相拼。

(2)iou、uei、uen直接教省写式,不教省略规则,自成音节时用y、w同韵母直接相拼。

(3)少教了三个单韵母[-i(前)、-i(后)、ê]、五个复韵母(iɑ、uɑ、uo、iɑo、uɑi)、七个鼻韵母(iɑn、uɑn、üɑn、iɑng、iong、uɑng、ieng)。

2.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3.拼音、识字双轨进行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一律采用开学集中学习汉语拼音,然后再学习汉字的方式来编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律。但刚入学的儿童,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整日为学拼音而学拼音,拼音学习的工具性不能得到及时的体现。为此,三套实验教科书的编者打破陈规,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拼音、识字“双轨并进”的编排方式来编排教材,这是汉语拼音教学史上的一次创新

虽然呈现的方式有所差别:“人教版”、“苏教版”都是以拼音为主线,拼音识字为辅线安排教学的。不同的是,“苏教版”采用单元集中归类拼音识字的呈现方式,“人教版”则采用随文拼音识字的呈现方式。“北师大版”则另辟蹊径,力求采用字带拼音、拼音带阅读识字的双向互动呈现方式。但拼音、识字同时进行的创意,却给今后的汉语拼音教学带来互为补充且相得益彰的勃勃生机。这是因为:

(1)拼音识字,让学生及早体会到了学拼音的成就感,而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音的能力。

(2)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语音符号,和儿童的心理图式确有一段距离,但揉进了汉字的学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汉字的部件大多具有物象,识别的信息模块与儿童思维模块容易匹配、连通,因而就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儿童一旦愿意多识字,那么,他们就必定愿意尽快掌握拼音这个工具。

(3)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活化石,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母语教育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基,孩子们早接触汉字,就较早接触了中华文化,也就较早进入了母语教育的内核。

4.在言语实践中学拼音,在拼音练习中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中的运用。”儿童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例如,儿童学拼音,虽不认识“ɑ”、“i”、“b”等字母,但以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经常出现在儿童口语中,如“阿姨”、“爸爸”中的“ɑ”、“i”、“b”。因而教学拼音,就是把儿童熟悉的语音与相对应的不熟悉字母进行沟通,再组成有意识的语言单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运用。这就是音素不离音节,音节不离词语,词语不离句子的“糖葫芦”串联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共同实践的成果。

三套实验教科书的编者一方面继承了这一成果,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他们在每组拼音后面均附上一个完整的语言片段(小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以此来进行拼音练习,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其实,任何一种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由于语言片段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生活意象,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所以,诵读这些语言片段,不仅能够复习巩固拼音,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不同特点

当然,三套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编排方面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1.“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十分注重知识的整合性

中国的基础教育历来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则重视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源于这样的背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重知识的构建而转为重知识的运用。人教版的教材深谙其道。例如,汉语拼音教材历来顺着单韵母、声母,复韵母、鼻韵母这一知识体系编排。但“人教版”在学习单韵母“i”、“u”、“ü”的同时,学习声母“y”、“w”,接着连带出“yi”、“wu”、“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并在插图的“乌鸦”旁标出(w),小鱼旁标出(y),妈妈晾晒衣服旁标注(y)。行云流水般的一连串字母、音节都有内在的联系,编排时考虑其运用,而不考虑其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悄然不觉的状态下,就完成了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2.“苏教版”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

汉语拼音学习的任务就是“识形记音”,教材在如何利用图画表形表音时颇见功力,充分体现了表形表音的工具色彩,细微处常闪烁着人文精神。例如,学习声母“y”和“w”时,出现了这样一幅情境图:天气凉了,树叶落了,妈妈做好了新衣正给自己的孩子穿。左上圆圈一幅小图是乌鸦妈妈捉虫给小乌鸦吃。粗看起来图画是仅供学习“y”、“y”两个字母的情境,但细细体味,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编者是用传统的“乌鸦反哺”的故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再如,汉语拼音每个单元后面的16个汉字,看起来互不关联,各自为“字”,但组成四言韵语且配上相应图画,就显得整体和谐,充满生活的情趣,如“出入开关/坐卧立走/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孩子们识了字,还认识了空间方位,同时从图上懂得了做人的起码行为规范。

3.“北师大版”的教材体例具有灵动的开放性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为了这一真正的教学民主,编者设计了一个灵动的开放式教材体例,还学生、教师一个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创造的空间。例如,教科书把拼音教学安排在第5至第9单元,但教师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度上另作安排。又如,学习拼音字母时,可以根据认识的汉字带出所学字母,也可以根据表音表形图自己探究字母发音,然后再学相应的汉字。再如,朗读《咏鹅》而导出诗中出现的“o”、“e”、“u”、“ü”几个单韵母,从而让学生感悟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关系,然后完成拼音学习任务。但考虑不少学生学前已经会背这首诗,教材就建议可根据具体情况,先让学生互教互学,然后再共同完成拼音学习任务。这就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