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和现状

职业教育体系和现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政府将职业教育确定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教育分流政策,中国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中国教育体系将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构成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招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生不授予学位。

中国政府将职业教育确定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央政府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3]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年、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三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于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多年来,中央政府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特别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十年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了总体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等。该计划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教育分流政策,中国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初等职业教育是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3~4年,培养具有某种初步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这类学校大部分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对劳动力需求而设立的,属于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但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大幅度减少,不久将会完全取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中国教育体系将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构成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图4—1)。

图4—1 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

注:中国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2~3年,本科大学教育学制4年。

目前中国的职业院校分为两大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文化水平者,其培养目标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中级技术工人,学制3~4年。高中阶段学校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四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都可以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中等职业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特定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应管理工作。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中专院校的办学形式除了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外,还有职工中专、电视中专、广播中专、函授中专及职业中专等。

——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以培养各行业中各级技术工人为主,其特点是有一定年限、入学年龄、文化水平等明确规定;教学组织以班级形式为主,不仅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有专职教师队伍,毕业生文化素质与理论水平较学徒制培训工人高;培训过程与实际生产精密结合,一般是在校设置的实习工场中完成。技工学校主要面向制造业和加工业。大多由企业举办,也有的直属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或教育部门。

——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对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从普通高中分化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在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改革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2 职业学校学生参与服装设计 张学军 摄

——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现在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两年或三年。

进入21世纪以来,上述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正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近年来,一些地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逐步将技工学校并入其他职业学校或划归教育部门管理。

表4—1显示,2005—2010年间,随着职业教育加大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持续减少,校均规模逐年增加。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数为13941所,比2005年减少525所;校均规模为1601人,比2005年增加495人,增长44.76%。

表4—1 200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及校均规模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招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生不授予学位。这类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调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作为职业准备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技术专业学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含职业大学)、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是比中等专业学校高一等级的技术教育机构。它既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形态、又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培养技术员类人员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技术员的教育升级,出现了大批技术类专科和技术类本科院校。培养技术人员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不是高等科学或工程教育,而是高等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系列中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层次的学校教育。技术人才与工程人才有实务与设计之别。

图4—3 高等职业学校重视培养技能人才 樊世刚 摄

——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6]。1998年起,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大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46所,招生数近300万人,学校数量、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体系、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出现了一批职业教育特色鲜明,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本科办高职),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办学目标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本一致,目前全国有近200所本科院校设有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成熟学制。为了规范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关于《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要求,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7]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增长。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为1113所,在校生数为966.18万人,比2005年增加253.22人,增长35.52%。毕业生数为316.37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5万人,增长97.46%(表4—2)。

表4—2 2005—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情况

综观职业教育的学制,1年、2年、3年、4年、5年的学制都有,更别说各类培训的期限,其灵活性更强。这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历史需要。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中国注重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内部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中职和高职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半壁江山”(表4—3、表4—4),这一结构不仅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受教育者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年来中职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生创业积极性较高,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教育毕业生基本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保持社会就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4—3 2005—2010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情况 (单位:万人)

表4—4 2005—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高职)招生情况 (单位: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管理经历了一条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心到以教育部门为中心的道路。1953年,政务院制定了“中央各部和主管部门对中等专业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与管理,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实行综合管理”的方针。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分散在各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8]从而确定了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基本上由区县举办,这两类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9]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图4—4)。

图4—4 职业教育管理框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中国职业教育实行在政府主导下,行业、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指导和扶持。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国家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10]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2006—2010年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11]的多元办学格局。随着经济所有制成分的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学格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2]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006—2010年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持续增加,但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也持续提高。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7.15万人,占全体教职工的71.27%。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有所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为83.29%,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的比例为61.59%,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表4—5)。

表4—5 2007—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发展情况

根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2006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并决定2006—2010年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到2010年,完成了5650名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2万名教师的省级培训,并从国家级培训优秀学员中选拔了250人出国培训;继续资助了近600所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2006—2010年间累计培训了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派出了1000名教师到国外进修,资助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确定了新时期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教师补充和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3]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每年遴选3万名本科学历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师资格培养培训基地,每年招收4000名免费师范生;实施公费定向硕士培养项目,每年招收50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每年培训3万人;实施新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1200人,五年内将两地专业课教师轮训一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支持60个职业教师资格培养培训基地购置、更新培训设施和实训设备;开发100个专业的新教师培养课程和教材;探索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结对子”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本科高校全面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作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2010年,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和公费定向硕士培养项目;2011—2012年,全面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2006—2010年间,国家投入100亿元,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建设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2006—2010年间,国家重点支持了2680多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

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国家重点投入建设了409个专业。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02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遴选约40所的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11年、2012年再分别遴选的30所,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

按照正在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示范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加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和目标。

2006—2010年间,国家重点支持了23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确定:在2006—2010年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确定建设重点,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中国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引导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支持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配备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