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教育体系仅指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教育结构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总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依据的。职业教育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组成部分。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节 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

体系是指若干互相关联的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教育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结构体系、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科研体系和经费筹措体系等。狭义的教育体系仅指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

教育结构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总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1)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指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它们的相互衔接。(2)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指各级学校内部不同类别的比例构成。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之间的关系。(3)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指专业设置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4)布局结构。布局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5)办学结构。办学结构指国家办学、集体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依据

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依据的。职业教育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组成部分。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社会经济和教育条件的现实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主要依据。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是确立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依据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职业教育既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又是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现代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制约,而科学技术现代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十分迫切,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原始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都需要职业教育开路。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向农村普及科学技术,输送各种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基本途径。

我国城市工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的转变,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挑战;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要有一支具备现代化技术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因此,城市经济的改造和发展也在呼唤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多层次、多类别决定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种类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有高等、中等、初等的层次,并且要有专业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体系和结构。

(二)国民经济结构是确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有机构成,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在社会领域的多种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基础结构,居于支配地位。当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后,必将对社会总体结构中的其他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结构也必然要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1.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相适应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由于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就业人员已占总就业人数的50%左右。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所有制经济扩大了就业容量,是吸收劳动力的重要经济成分。

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基本对策就是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多方面的敢于竞争、敢于创新,并能为多种所有制服务的创业者。

2.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确定要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产业结构是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而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它是国民经济总体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就产业结构而言,有一类、二类、三类产业之分,每一类产业又由各自不同门类的生产部门组成。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趋势看,一类、二类产业将向三类产业转移,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部门逐年增加。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迫使原来的劳动力转换生产部门,从而带来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社会就业人员必然具备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即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教育结构要多样化。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各有不同,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必然要求劳动力的规格、数量也各有所异。因此,必须加强对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

3.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技术结构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技术装备及其产品的技术状况所表现出的比例关系。技术水平的层次通常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标志。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差异性很大,少数大型企业、“三资”企业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技术装备较多,多数大、中型企业还处于机械化的装备状态,大量乡镇企业仍然处于半机械化或传统手工业之中。一般来说,产品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企业的技术改造必将引起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更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活动逐渐被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所代替。

机器设备并不能径自进行产品生产与加工,需要有相应劳动技术的劳动者来操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技术生产装备的进步必然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将越来越多,“蓝领工人”将逐步被“白领工人”所替代,非熟练劳动者将逐渐减少。职业教育结构必须以经济结构中不断变化的技术结构为依据进行不断的调整。

(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确定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依据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局面。在体系和结构上,逐渐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并在已有一定数量的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向高等职业教育伸展的格局。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种体系和结构,客观上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变化的需求。

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其体系与结构而言,也出现一些较严重的比例失调、学制混乱、政出多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构成职业教育的有关要素尚未纳入统一的体系。一个依据职业教育特点的,为我国经济建设总目标服务的,与所有制、产业、技术、就业结构变化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结构尚未形成。从类型结构说,比例失调的突出表现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过少。从有关数据对比中看出,技工培养人数还不及技术和管理干部培养人数的二分之一。从管理体制来说,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综合管理,这就难免政出多门和各自为政。

上述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供过于求,而急需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这些不合理的状态都需要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主动调整自身的体系和结构。

三、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教育结构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

教育结构体系应该适应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培养出促进和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不同类型的建设者而努力。同时教育还应该体现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教育结构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全面的、整体的,我们不应孤立地强调某一个领域的需要,而忽视其他领域的要求。随着2l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个人精神生活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和多样化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结构体系必须积极适应这方面的要求。

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对社会的适应还表现在不仅要适应社会当前发展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必须具有引导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可以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影响社会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政策,引导社会对人才资料的需求;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产业;引导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满足受教育者对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必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有利于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人在其一生发展中对教育的多种需要。

各级各类教育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和分工,但都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不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与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准备教育或专业教育这两个方面截然分开。因此,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重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终身教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教育结构体系的设计和调整,应该从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的关系等方面,为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迈出新的步伐。

(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要从我国社会现有人才结构和学历水平的实际出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20年来各行业劳动力的学历水平和专门人才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原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我国社会现有人才结构学历层次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发展很不平衡。1999年全国7.06亿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3.8%,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不仅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同时应重视和统筹研究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在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同时也必须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努力避免和减少由于教育层次、科类结构上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在人才配置和使用上的浪费现象,充分发挥我国教育资源的效益。

(四)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育结构体系改革虽然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但也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革创新与相对稳定的统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诸因素都有相对稳定性,教育周期又通常比经济活动周期长,改革决策上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在若干年后才能表现出来,其效果会影响到一代或几代人。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都采取积极和审慎的态度,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

2.多样化与规范化的统一

多样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是指:一方面,教育结构体系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应该多样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教育,促进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沟通,需要对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教育的内容、层次进行一定的规范;为使相同学历、文凭、证书具有大体相同的价值,也需要对各种教育提出基本的要求。因此,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教育的规范化,通常情况下,越是基础教育、正规学历教育,越需要规范化。国际数据比较显示,科学划分教育的类型是教育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