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活动动机理论

体育活动动机理论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动机指向是寻求获得回报,或是迫于压力或处罚的威胁。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把个体反映体育活动行为是为了健身以外的其他目标时的情况界定为该行为相对于健身目标来说,是没有动机的。从近几年国内关于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研究
体育活动动机理论_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

4.3 体育活动动机理论

动机连续性的解释理论

根据认知评估理论的解释,内部动机的决定因素是个体对能力的认知和因果关系。正如White在1959年的建议那样,能力的内部需求对内部动机具有调节的杠杆功能。然而,基于Charms等在1968年的研究成果,Deci和Ryan在1985年认为,另一些有关“自我决定”和“自主性”的内部需求对内部动机也具有调节的杠杆功能。由此而发展了后来解释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该理论中,Deci和Rigby分别提出了“自我决定”和“自主性”在动机过程中的解释机制,并把个体主要的心理需求归纳为自主性、能力,以及导致个体寻求满足最佳挑战所获得的自我健康发展的关联因素。自我决定理论更强调自主性需求和附加的关联性。其中,关联性主要指个体与他人发生关联的需求和感觉。例如,个体希望关注他人,并追求与他人联系的感觉。另外,关联性还指广义地参与社会活动的满足和连贯的感觉。

Fox在1997年把自我决定理论用于解释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并提出了“动机的连续性”(motivation continuum)特征解释。他认为,促进能力认知的事件会增加内部动机,而减少能力认知的事件则降低内部动机;进一步推理,如果是事件导致个体对能力的认知,那么“习得无助”的状态可能会产生缺乏动机。因此,应该说“自我决定”和“自主性”对内部动机在认知调节方面成为最为活跃的因素。例如,关于体育活动锻炼的参与问题,在动机方面,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活动是为了获得回报,或是迫于某种压力,那么他(她)的动机认知就会由“自主性感觉”转变到“外部控制”的感觉。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内部动机的瓦解。在外部控制动机驱使的情况下,一旦这些非本质诱因或压力消失,个体就会退出体育锻炼活动。

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进步是跳出了认知评估理论中简单地把动机分为内部和外部结构进行分析的圈子。动机以状态的形式存在,从动机缺乏开始,经达外部调节、融合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转换为内部动机。这个过程的行为目标界定为追求固有的愉快、成就和刺激。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内在自主性”只是在动机状态发展的中后期才能成为调节的主要动力,并且,各类调节中,自主性的参与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自主性在各类调节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对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具有重要的含义(见图4-6)。

img31

图4-6 动机的连续性是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引自:Fox.The Physical Self:From Motivation to Well-being(1997:178).

如图4-6描述,这四类外部动机状态的第一类形式为“外部调节”,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外部控制。其动机指向是寻求获得回报,或是迫于压力或处罚的威胁。在这一阶段,尽管外部调节行为具有“动力”,但显然与“自我决定”无关。相关研究表明,外部调节可能形成压力,并导致怨恨和挑衅。同时,还倾向于破坏内部动机。所以,这种动机状态既不利于社会环境的关联感觉,也不利于个体“自我概念”的自主性感受。

第二类外部动机状态为“融合调节”,在行为上表现为内部控制,主要由内部压力使个体感到“应该”完成事件或活动。如同前一阶段,这类形式的动机状态较少可能建立自主感。但是,当行为压力指向“好人”具备的品质或责任感时,个体的自尊就会受到牵连,从而开启“自主性”。

总之,以上两类动机状态的形式呈连续性变化,但不涉及自我决定,主要与个体心理的自我以外的控制状态有关。

第三类外部动机状态为“认同调节”,行为是自由决定的,表现为个体可以根据自我有关感受方面的期望,对行为涉及的个人目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可以对行为的结果进行利弊评估后作出相关行为的选择。在第四类外部动机状态中,动机表现为整合调节,行为动力被符号化,其中自我成分起着决策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坚信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自我的感受,行为完全由自我决定。

尽管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都表现为自我决定形式的动机,但它们的效用与真正的内部动机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导致的行为不像真正的内部动机那样完全是因为自我的缘故。但是,正如Rigby等在1992年指出的那样,由于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驱动的行为是自我决定的,所以它们完全是受自我感觉的支配。这样,从理论上讲,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就形成了个体自我决定探索发展和保持积极健康自我感觉的基础。这些动机才应该归属于使个体在生活中感到生活独立、自信和高效的动机。

动机分层理论

Vallerand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动机的分层解释模型,旨在把动机相关的整体性和特质性的结构(如心理需求的满意度)与上下背景关联的动机水平和情境关联的动机水平整合起来考虑。Vallerand的模型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延伸,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解释特征:一是把整体的、上下背景关联的和情境方面的不同动机形式运用到因果关系的认知环节中;二是将社会因素、调节变量、动机类型与行为参与的结果进行关联解释;三是整体动机的结构在作用具体情境的动机时,是以上下背景关联动机为中介变量来实现的(见图4-7)。除了以上三种基本解释特征以外,Vallerand认为,动机的完整模型解释还需要包括内部动机(IM)、外部动机(EM)、无动机(AM)、意向或目标指向的努力、环境因素决定的具体上下背景关联的动机,以及由上至下的动机水平效应。这种理论模型直接地描述了反映需求满意度的动机在上下背景关联和具体情景中具有一个变化范围相对较宽的整体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里的动机界定为指向目标行为的推动力,所以,无动机并不是指发生的行为没有动机,而是指该行为的动机不是直接指向行为界定观察的目标。例如,当我们观察体育锻炼行为时,锻炼的行为动机是指向健身(也就是说,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动机测试中会遇到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行为都是为了健身的情况。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把个体反映体育活动行为是为了健身以外的其他目标时的情况界定为该行为相对于健身目标来说,是没有动机的。从近几年国内关于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研究的文献看,一些学者在关于“无动机”的解释上出现了误导。例如,有的文献把“无动机”泛指为“没有动机的行为”,这显然是错误的。进一步,Hagger和Chatzisarantis在2005年认为,多层的理论假设模型使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导致对整体理论的验证难度增加,研究人员通常只能寻求一些相关重要的具体假设来进行测试验证。

img32

图4-7 Vallerand和Ratelle关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分级模型

资料来源:Vallerand and Ratelle(2002:41).

Guay,Mageau和Vallerand在2003年完成的研究是对分层模型较为全面的检验之一。他们的研究主要测试检验了模型中一些关键结构的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和横向的效应。Guay等通过运用纵向的实验设计,测量了两组学生样本在两个时间点的内部动机。测量的两个时间点分别为:1年间隔和5年间隔。在跨时间间隔的样本调查设计中,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分析因果关系。这也是在单一时间点上测量数据所无法完成的。图4-8中的箭头可以解释对各种关系的检验。通过这种设计,研究人员可以建立一种模式来观察整体动机是否是以一种由上至下的形式作用情境动机的(见图4-8中的箭头a),情境动机是否会引起整体动机(见图4-8中的箭头b),这些关系是否是交互的(见图4-8中的箭头a和b),或者通过对前一时间点的同种动机测试是否可以解释整体和情境的内部动机的主要变化(见图4-8中的箭头c和d)。研究结果显示,整体动机表现了更大的稳定性。这样就支持了模式建议的关于整体动机的结构反映一般性特征,并且在认知上的变化较小的假设。此外,研究还发现,两个样本的数据与模型的交互效应都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在任何水平上的整体动机主要由动机的稳定性和与认知最接近的动机组成的假设。

img33

图4-8 Guay等的动机分层模型,显示了由上至下、由下至上、横向结构,以及整体和情境动机在这些的情境中交互效应

资料来源:Guay(2003:994).

Sarazin等在2002年完成了一项以女子手球运动员为观察对象的纵向测试。研究主要关注上述提及的动机对行为结果的作用顺序:社会因素→调节变量→动机类型→结果(参见图4-7)。研究目的是测试整体动机是否反映运动员的自主性、能力和关联性的心理需求(心理调节变量),并且可以影响内部动机(动机类型)和意向与行为的放弃(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情境需求的相关变量影响情境的内部动机,与理论的假设一致。另外,内部动机与手球运动员的放弃意向表现出负的线性相关,并能有效地预测行为。这就意味着高内部动机水平提供了一个防护效应,可以避免想要在赛季中结束并退出比赛的意图产生。这一研究同样检验了社会环境对环境动机的影响,也就是说,促进内部动机的人际环境会对内部动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为Vallerand的假设提供了进一步检验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