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体组织文化活动

集体组织文化活动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3 省内外集体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浙江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推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图4-29 各类集体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比例分析浙江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集体组织文化活动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4.3 集体组织文化活动

4.3.1 概述

集体组织文化活动,主要考查政府在农民文化娱乐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调查选取农民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送戏(文艺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等。调查显示,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和送戏下乡和乡镇文艺汇演的开展率最高,其中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开展率为52.64%,高于省外10.66%;政府组织送戏下乡开展率为51.32%,高于省外14.24%;乡镇文艺汇演49.36%,高于省外6.74%;这与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分不开(见表4-3和图4-29)。接下来是农民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频率为40. 88%,省外频率为50.42%,低于9.54%,是此项调查中明显低于省外的一项。其他几项的调查都显示浙江省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活动丰富,力度大。

表4-3 省内外集体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img48

浙江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推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十项工程”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队伍骨干培训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送戏送书到农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涵盖了“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1.59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每年不少于1700万元用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据统计,2007年浙江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了0.87%,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村落30分钟文化圈。

img49

图4-29 各类集体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比例分析

浙江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浙江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丰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国有公共文化为主体、民间公益文化为补充的格局。通过实行无偿捐赠、企业冠名、形象展示、重大文化活动推介等形式,激发社会力量兴办文化的热情,真正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享用。

4.3.2 政府组织送电影下乡

“送电影下乡”是浙江省重点推行的“三下乡”活动。浙江省目前已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看电影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强势崛起,政府文化惠民的力度逐年加大。2006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放映综合试点省份,农村电影放映迅猛发展。目前,浙江省11个市都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旗下共有810支电影放映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全省58个县(市)、32个区、1513个乡镇(街道)、2万余个中心村,2011年送电影下乡28.9万场,省财政和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约7500万元。

按照浙江省根据国家《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制定的《浙江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2007年底前,按照1500人作为1个中心村,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试点市的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超过70%,台州市基本达到全覆盖。试点市实现“2131”目标超过90%,力争实现100%。其他非试点市也相继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实行数字、胶片放映双轨制,同时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20%,“2131”目标实现率达到60%~70%。2008—2010年,全省11个市的数字放映覆盖率按照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底,试点市达到数字放映全覆盖,非试点市的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50%。全省各市、县(市、区)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2131”目标,农村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27万场。

浙江省政府送电影下乡的平均开展率为54.4%,其中开展率最高的是舟山地区,为62.5%,其次是湖州地区61.3%和衢州地区60.8%(见图4-30)。杭州、宁波、绍兴的开展率都较为接近。开展率最低的是温州地区,38.6%,与最高的舟山地区差距23.9%。其次是台州和丽水地区分别为43.4%和46.5%。

各地还形成了特色跟电影有关的节日或活动。由余姚电影公司组织已连续举办了13届的一年一度的“四明山电影节”,其主要内容就是送电影下乡,开幕式和闭幕式在四明山各乡镇及行政村轮换举行,丰富了村民生活,并有效地带动了四明山旅游。奉化推出的“电影卡拉OK”,将电影放映与卡拉OK相结合。电影放映前,观众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卡拉OK演唱设备,自娱自乐,新鲜的放映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余姚市在265个中心村开展的固定“电影放映日”,已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打破传统单一的放映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放映,以保持农村电影放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了不受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鄞州区、宁海县、北仑区等县(市)区在有条件的许多村庄设立室内固定放映点,将室内放映与露天放映相结合,雨天或冷季安排在室内放映,晴天或暖季安排在露天放映,保证了正常的电影放映。

将农民的看电影频率与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农村,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是农民观看电影的主要方式。从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农民看电影的频率低于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频率,全省平均值差为13%,说明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在农村处于过饱和状态,高于农民的实际需求度,或者农民的反映一般。各地区的情况分析来看,温州和台州两地区需求和实际放映度较为吻合,差距最大的是衢州地区,政府组织的放电影频率为60.8%,而实际农民看电影的频率仅为33.6%,两者相差26.2%。其他地区也有不同幅度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img50

图4-30 各地区政府送电影下乡与看电影情况分析

1.农村电影市场文化整合力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电影放映一直沿袭着“白天挂银幕,晚上放电影”的单一放映模式,由于缺少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与之相配合,因而,电影在农民的文化生活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特别是随着多元文化形式在农村的迅速普及,很快成为了与农村电影争夺电影观众的强大对手。

2.放映时段安排不合理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农闲时节,且有元旦、春节等诸多重要节日,时段由于气候等客观原因,恰恰是农村电影放映淡季。

3.农村电影影片节目不够丰富

目前投放农村电影市场的影片节目较旧、质量较差、品种较少,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4.农村电影映前宣传不够

放映队既没有通知村民,也没有打出海报或进行广播,致使绝大多数村民根本不知道村里要放电影。映前宣传不够,是影响农村看电影受众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电影市场培育不够成熟的标志之一。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改善农村看电影受众率不高的对策如下:

①努力提高农村电影市场的文化整合力,打破传统单一的放映形式,切实抓好特色放映,如余姚的“四明山电影节”、慈溪的“虞波广场电影”、奉化的“电影卡拉OK”等,努力提高农村电影市场的文化整合力,从而提升农村电影与多元文化争夺观众的竞争力,不断地拓宽农村电影市场。

②努力改变农村电影节目陈旧、品种少的现状。依靠政府加大财政补贴来扶植解决,如数字电影节目的购买等扶持。

③强化农村电影映前宣传。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强势宣传。只有做好了映前宣传,农村电影放映才能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影响力,从而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4.3.3 政府组织送戏下乡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在目前文化转型过程中,外来文化不断融合,文化呈多样发展。此背景下,传统戏剧面临生存困境,它逐渐淡出城市的剧场,淡出主流文化。但在民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传统戏剧却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呈现出鲜活强旺的生命力,为党的十七大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在《2011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中指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质量,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启动《浙江通志》编纂工作。”“在文化方面,送戏下乡1万场以上,送书下乡100万册以上,送电影下乡27万场,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万名以上,建设3000个小康体育村。”

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全省平均开展率为50.8%。其中开展率最高是宁波地区,为60.2%,其次是嘉兴、湖州和金华地区,分别为58.7%、58.7%和58. 2%(见图4-31)。开展率最低的是舟山地区40%,其次是温州和绍兴地区,42. 7%和46%。绍兴地区作为越剧的发源地,送戏下乡活动开展得相对薄弱。将农民看戏的普及率与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开展率进行比较,总体而言,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低于农民看戏的比率,差值为7.4%,表明看戏是深受浙江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各级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中应多组织开展。就各地区情况而言,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高于农民看戏的比率只有嘉兴、湖州和金华三个地区,其中嘉兴地区高于16.5%,湖州高于11.6%,金华两者比率基本接近。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低于农民看戏的地区较多,其中差值最大的是台州地区,为24. 4%,其次是温州地区22.8%,丽水地区16.6%,舟山10%,杭州9.1%,宁波7. 2%。这些地区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中,应对送戏下乡有所侧重。

img51

图4-31 政府组织送戏下乡和看戏情况

4.3.4 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部署,2007年3月26日,浙江省文化厅下发了《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实施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的通知》(浙文社〔2007〕36号),明确了“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目标与任务”,全面开创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其中的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是: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全省各县(市、区)要在区域范围内精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每年组织一次农村文艺汇演;在县级文艺汇演的基础上,选拔一批节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两次省级文艺汇演。同时,扶持和引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文体竞赛竞技活动等,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调查显示,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演出全省平均开展率为48.3%,开展率最高的是嘉兴地区,为67.3%,优势明显,其次是杭州、宁波56.6%和55.6%,湖州52.3%(见图4-32)。开展率最低是衢州地区,仅为36.8%。其次是丽水地区,38.9%。绍兴地区41.3%。

根据“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目标与任务”,实施了送戏送书工程。在省统筹指导下,市、县(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或者业余文艺团队,下乡镇、行政村举行公益性的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表演车和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深入到文化薄弱乡镇演出,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省各级文化单位、有关部门(单位)组织专业或者业余文艺团队下农村举行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文艺演出活动每年10000场以上。县级组织的下农村演出,实现每年每个乡镇不少于6场,即每个乡镇两个月看一场演出。每年下乡镇演出覆盖面达到100%以上,受益行政村达到50%以上。切实解决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

img52

图4-32 各地区政府组织文艺演出情况

浙江构建“送”与“种”相结合的文化创新模式。强化“送”的机制,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主导,以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组织歌舞、戏曲文艺团队下乡、进村巡回演出等,不断探索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种”的宣传,促进先进文化扎根基层。大力发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等,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农民读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农村文化俱乐部等,真正把文化“种”到乡村社会。2007年浙江几大媒体联合60多个县进行“百村种文化”建设活动,2008年又举办了“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种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培养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也是“种”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浙江省实施农村文化队伍骨干培训工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农村文化对象进行全面培训,同时积极扶持民间艺人,提高农村自办文化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浙江着重扶植农民自办文化,实现大部分村有1支以上的农民业余文化活动队伍。

4.3.5 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

调查显示,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全省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全省平均值为42.1%,其中开展率最高的是舟山地区57.5%,其次是嘉兴地区51.1%,宁波地区50.2%和金华地区50.2%,另外杭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的开展率都在平均值以上(见图4-33)。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参与率最低的是绍兴地区,仅为27.7%,与舟山地区相差29.8%。其次是温州地区30.6%,湖州地区和衢州地区,分别为33.5%和34.4%。

img53

图4-33 各地区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情况

农民自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乡镇(街道)应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动内容,新的活动方式,使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起组织策划农村文化活动的责任,使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健康向上,为群众喜闻乐见,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全省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全省各县(市、区)在区域范围内精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每年组织一次农村文艺汇演;在县级文艺汇演的基础上,选拔一批节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两次省级文艺汇演。同时,扶持和引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文体竞赛竞技活动等,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4.3.6 政府组织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调查显示,全省各地区的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下乡开展率较高,各地区差异性较小。全省平均值为38%。其中杭州地区、嘉兴地区和湖州地区均在46%,金华地区、舟山地区和宁波地区均在40%左右(见图4-34)。开展率最低的是丽水地区,为29.2%,其次是温州地区29.6%和绍兴地区31.1%,另外台州地区和衢州地区也都低于全省平均值。

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农民喜爱的图书下农村。在省统筹指导下,市、县(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配置图书流动车、购买图书,开展下乡镇、行政村的送书活动。充分利用图书流动车送书下乡的形式,通过送书上门、定期更换的方式,满足农民群众看书的文化需求。在县级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县级图书馆在乡镇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十一五”末,全省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立流通站(点)。配送中心的藏书不少于2万册,分中心的藏书不少于5000册。每个流通站(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以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img54

图4-34 各地区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下乡

嘉兴采取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2008年,嘉兴市已基本建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图书馆为分馆的城乡一体化体系,这种新型的乡镇图书馆覆盖了嘉兴市一半以上的乡镇,网络、业务、资源与市、县馆连为一体,可以与总馆实现异地借阅。嘉兴市政府在2004年发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发布的《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中,都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尤其是乡镇分馆的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将达到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全覆盖,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全市书刊借阅“一卡通”。据统计,自2007年5月以来,嘉兴市5个乡镇分馆先后建成开放,累计到馆读者32万人次,共办证5400余张,外借图书14.6万册次。同时,为方便农民群众,根据农村作息时间规律,实行晚上开放制度,极大方便了群众阅览。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借阅积极性高涨,读者量不断攀升。

2010年,金华全市已送戏下乡演出1500场,送书15万册。市少儿图书馆新建了3个“图书流通站”,累计建成了36个图书流通站。同时,义乌市深入开展农村图书援建点建设,全年共建成10个村(社区)图书室援建点;永康市建立10个图书流通站,成立了“外来建设者子女阅读援助中心”和“读书援助站”,开设了“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东阳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了村级区域文化中心和特色文化广场的创建活动,满足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4.3.7 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

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包括各类培训、写春联、摄影等,大多数活动集中在节日期间,与之前调查的文化下乡有重复的部分。具体内容参考前面章节4.2.1的第3点“文化下乡”,这里就不赘述了。

调查显示,省内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的平均开展率为35.4%,各地区间差异性不大。其中开展率最高的是舟山地区42.5%,其次是嘉兴地区42.2%(见图4-35)。湖州38.7%和宁波地区37.9%。开展率最低是绍兴地区,为26%。其次是金华地区32%,杭州地区32.6%和台州地区33.2%。

img55

图4-35 省内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情况

4.3.8 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

民间剧团也成为浙江省农民的文化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生力军。浙江省的民营剧团大多由农民个人出资兴办,演出面向农民、经营面向市场,从家庭作坊式的戏班子慢慢走向规范,显示出产业化的趋势。特别是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比较集中的浙东南地区,还保留着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等20多种传统文化的节目,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至2005年9月,全省民营剧团已发展到452个,从业人员15000余名,占全国民营剧团总数的9%,每个剧团一般每年演出平均为350场以上,还吸引了一批全国著名的京剧演员来参加演出,并形成了相配套的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及流动民间艺人队伍。对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台州温岭,每年民营剧团都会到村里为当地的百姓演庙会戏,被当地人称为“老爷戏”。全县16个乡镇、887个村,村村有庙会,年年至少有一次“老爷戏”。

调查显示,营利性质文艺演出活动在浙江省农村较为普遍,全省平均值为29.9%,开展率最高的是舟山地区45%,其次宁波36.8%,丽水34.7%和台州33.7%,这四个地区优势较为明显(见图4-36)。开展率最低的是衢州地区,为23.2%,其次是湖州23.9%和嘉兴24.7%,三者差距较小。温州、金华和绍兴都较为接近,在26%上下。

img56

图4-36 各地区营利性质文艺演出活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省委宣传部以“真情送图书,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会同省有关部门开展百万册图书送农村活动,已为全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的每个乡镇送书2000册,共计118.7万册。省文化厅配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万场电影进村落、万场演出下基层等系列“文化进村送娱乐”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各市、县进一步注重文化下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文企联谊、政府采购、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推进文化下乡活动的制度化、正常化,送戏、送电影、送书下农村、进企业、入学校。去年全省农村电影放映达85168场次,公益性放映53563场,经营性放映31605场。各地还纷纷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舟山市的“情系百姓,欢乐千岛行”文艺下基层进渔村活动,余杭区以周末开眼、开演、开讲、开映、开班、开工、开赛为内容的“相约周末”系列活动,慈溪市的“相约星光下,文化进百村”等活动,较好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职业文艺团队,不断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慈溪市每年有60多个演出团体在全市400多个演出点演出,宁海民办评调剧团常年活跃在农村,每年演出350场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