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地理活动促进学习能动性

以地理活动促进学习能动性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提醒学生注意列式的正确性,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地理活动,才能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适时参与地理活动,不仅仅是给学生作出示范,更是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开展地理活动,以地理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达到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目的。
以地理活动促进学习能动性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张堰第二中学 徐 丽

2013年9月,金山区初中地理教师在我校开展“以地理活动促进地理学习能动性”主题研讨活动。在此活动背景下,本人以“中国的民族”一课为载体,围绕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对“以地理活动促进地理学习能动性”进行了尝试、探索和研究。地理学习能动性是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活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进一步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本人做了很多相关教学尝试,也有了不少收获。本文以此为背景,浅谈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实,与大家一起分享本人的感想与收获。

一、转变观念,把握地理活动的尺度

课堂上教师灌输地理知识,手把手地传授地理技能,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与当前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在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已逐渐地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课堂中已呈现出多种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地理课能够越来越多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踊跃地举手发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业已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事情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纵观这些课,似乎都有小组活动或探讨等环节,人们不禁要问: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背后,这些地理活动真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吗?本人认为值得商榷。有些教师为了烘托课堂活跃的气氛,一味地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地理活动,这样过多的活动意义并不很大。因此,我们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把握地理活动的尺度,认真设计好每一个地理活动的环节,以地理活动的精细化形式体现地理育人价值。在“中国的民族”一课中,本人穿插了几个地理活动,各个活动任务明确,内容清晰,地理活动之间有急有缓,学生参与度高,活动效率高,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

二、规范要求,提高地理活动的效率

既然是活动,就要有相应的活动要求,地理活动也不例外。只有规范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了解活动目的,才能提高地理活动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地理学习的能动性,达到地理学科育人的目的。为了能将地理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中,本人事先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要求学生在每次上地理课之前都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将课桌椅重新排好,从形式上营造出地理活动的氛围。学生对此安排感觉新颖,能欣然接受。

其次,明确分工及要求,承担分配的任务。本人从小组的构成出发,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划分小组:小组最多的班级有10组,平均每组4人左右;小组最少的班级有6组,平均每组6人左右。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地理活动中,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分为组长、发言人、搜图人、纪律员等不同角色。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任务。这个安排无疑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他们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学困生,上课讲话开小差的时间少了,因为不仅有组长、纪律员监督着,还要完成一些小组安排的任务。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活动记录表。每一次在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的地理活动,本人都要求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除了每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大纲之外,还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活动基本信息,如活动标题、活动时间、活动人员等。每次活动记录表都由记录员进行填写,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探讨并核对。最终由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小组活动成果。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协调能力,以地理活动的形式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刚开始时学生还不太适应,经过几次尝试之后,现在每个小组都能较详细地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让每一次的地理活动不再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而是在一张张活动记录表上留下了每次活动的足迹。

三、适时参与,指导地理活动的过程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是其他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中国的民族”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疆域与人口”中的内容,而此时是学生正式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二年,对地理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基础比较薄弱,读图技能不是很熟练。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需要教师在地理活动中适时参与并进行指导。

首先,活动之前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教师对地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说明与指导。例如,在关于民族分布的地理活动中,明确活动的两个任务:一是从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中,挑选3~5个少数民族,写出其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二是找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只有活动内容、活动要求明确,才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去完成活动任务,提高地理学习能动性。再如,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计算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比的活动中,考查了学生在具体地理情境中的计算与分析能力,但有个别小组因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列式错误而没能完成活动任务。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提醒学生注意列式的正确性,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地理活动,才能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其次,对读图技巧加以指导。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学生的学具,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介质。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熟练地运用读图技巧,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关于中国民族分布的地理活动中,指导学生分三步读图。第一步:读图题,找到“中国民族分布图”,从图的标题开始活动内容;第二步:读图例,从图例中可知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及其图例符号,还可获知带红色下划线的民族是“人口100万以上的民族”;第三步:读全图,对照着图例中的相关信息及图例符号,从地图中获取更多的地理信息。

最后,由记录员将小组合作获取的相关地理信息一一填入活动记录表,完成地理活动任务。

教师适时参与地理活动,不仅仅是给学生作出示范,更是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开展地理活动,以地理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达到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目的。

四、分享收获,提升地理活动的乐趣

每一堂课后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分享是师生互动的环节,学生分享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而教师分享在地理学习上的方法及感悟。因此,本人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立场分享收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理活动的乐趣,提升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从学生立场出发:地理活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而活动的最后环节——分享活动成果,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活动成果,更体现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分享活动成果的环节是考查及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的表述能力、分析及归纳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的指导能帮助他们规范表述,提高表述能力。例如,在关于民族分布的地理活动中,分享收获环节本人要求学生交流时注意四步走:

第一步:介绍要交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第二步:介绍其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第三步:谈谈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

第四步:点击相关链接,了解更多信息。

从教师立场出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分享给学生的不只是此次地理活动中的成果,而更应该分享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地理活动可以采用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法等。在“以地理活动促进地理学习能动性”的尝试过程中,本人在每一堂课的结尾处或地理活动的分享环节中,都会和学生分享完成此次活动还可以采用的学习途径及学习方法等。在教学生“学会地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会学地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中国的民族”一课的教师分享环节中,本人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学习资源:

(1)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地理教材后面的地理光盘中,也有相关资料;

(3)在我国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印有我国一些民族人物的头像,大家也可以去了解;

(4)我国发行的相关邮票。例如,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发行的“民族大团结”的邮票;

……

总而言之,不论地理活动如何设计,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贴近生活的地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地理课堂学习,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最终在地理活动中渗透及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例如,在“中国的民族”一课的导入环节,本人特地准备了面值不等的多张人民币,给每个小组发了两张,通过让学生读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来导入该课。在这个导入环节中,当学生将人民币真真切切地拿在手中时,那股激动、兴奋的劲儿一下子就使他们进入到了课堂学习中,从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人民币认识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在最后分享环节,当第四套人民币、“民族大团结”的邮票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从他们被震撼的表情中本人读到了“原来学习还可以这样”的想法。

今后,本人会继续不断尝试“以地理活动促进地理学习能动性”的探讨与研究,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继续设计高质量、高效率的地理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进一步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进而走入“会学地理”的广阔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