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初等职业学校主要在农村设立,是相当于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统称为初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又称高级职业中学。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与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一起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目前没有规定统一的名称,有的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前、职后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沟通的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一、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是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有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及成人高等学校,也可以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技工学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职业高中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或其他专业人员。普通中学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初等职业学校主要在农村设立,是相当于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它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条件和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特点。

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体系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

(一)初等职业教育

初等职业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初级技术工人、农民和从事其他行业的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为小学毕业生。学习3~4年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这一形式在农村得到了广泛实施,如农业中学等,对尚未能升入初级中学的小学毕业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统称为初等职业学校。它是为城乡经济发展培养有技术专长的后备劳动者的专门学校。

(二)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中级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中级专业人员。初中毕业生可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修业2~5年不等。

1.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是一种实行职业训练与普通中等教育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年限以学生来源而定,一般为3~4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某种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养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技巧。除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外,还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视、广播、函授中等专业学校等形式。

2.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中级技术工人,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个别工种、专业确有需要的,经批准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2年。学校在重点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同时,还承担其他培训任务,如在职培训、就业前培训、转业培训等。技工学校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地方的技工学校由地方劳动部门综合管理,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指导。

3.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又称高级职业中学。它是专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中学。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并且有初、中级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学习年限2~3年,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成为技术工人,又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可以报考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

4.职工学校

职工学校是对在职职工进行教育的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总称。广义的职工学校除了职工初等和中等学校外,还包括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职工大学。我国的职工学校由政府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企业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举办。办学形式以业余为主,脱产、半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开班与设置课程除职工大学、职工中专、职工高中、职工职业高中列入国家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委审批外,一般由主办单位根据生产、工作和社会需要自行决定。

(三)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与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一起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学历教育一般属专科层次,修业2~3年。此外,还有短期的非学历教育。

目前对高等职业学校应包括哪些学校尚未做出统一规定。一般来说,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应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职工大学、农民高等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院校。此外,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刊授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专科学校等也有部分专业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1.技术专科学校

最早的技术专科学校是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1985年,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三所学校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技术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艺型专业人才。招生时以中专名义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两年只具有中专学籍,两年期满,按学习成绩和学生志愿,择优选拔一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学习3年,经考试合格者,发给专科毕业证书。

2.职工大学

职工大学亦称“职工业余大学”,属于成人高校,主要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工大学以培养高等专科毕业水平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其具体包括对在职而又达不到岗位要求的高等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教育;对中等以上层次的在岗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和两年以上工龄的正式职工。脱产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半脱产或业余学习,则学制为4~5年,学完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的学员,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3.高级技工学校

高级技工学校是中国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专门学校。1988年首先在上海、沈阳等地建立,由地方劳动厅(局)或大型企业承办。招生对象,一种是在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年龄不超过35岁的中级技术工人和(中级)技工学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另一种是应届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优秀毕业生。学生在校修业两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本专业(工种)高级工技术等级标准的要求,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高级工技术等级证书,享有与大专毕业相应的应聘资格。

4.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目前没有规定统一的名称,有的称职业师范学院或技术师范学院。总体来说,三种称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此外,学院还承担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培训任务。它居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是一种新型的本科层次的高等师范院校。我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自1979年创办以来,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培养能力,为职业学校培养了为数可观的教师。

5.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开始以新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新高职”),可以招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可取得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一样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实施“新高职”教育的主体学校一般称为“职业技术学院”。此外,还有以下几种教育机构也可实施“新高职”教育:(1)普通高等学校内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2)人口较多,经济地位重要,而又未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的地区和个别大城市,以成人高校为基础,适当并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专,使其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后,组建职业技术学院。(3)少数条件好的成人高校,减少成人脱产学历教育的规模,承担试办“新高职”的任务。(4)探索社会力量举办“新高职”之路,以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举办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为基础,根据自愿原则,适当吸纳其他社会办学力量,使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后,改办为民办性质的职业技术学院。

(四)职业学校的结构

职业学校的结构,指职业学校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其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布局结构等。

1.层次结构

对职业教育层次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以文化知识程度为标准,一种以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层次为标准。职业学校教育,一般按文化知识程度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并与普通教育相对应。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保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但是,职业学校的层次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层次并非是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并不一定必须是人才结构中的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培养高级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因此,职业学校的层次结构既包括职业学校的初、中、高等三个层次,也包括所培养的人才结构的初、中、高三个层次。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是发展初等和中等的职业学校。层次结构上表现为高等和初等职业学校数量少,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多。1990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短期职业大学)114所,在校学生数为7.26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 806所,在校生604.55万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初中)1509所,在校生47.88万人。这与当时我国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层次结构上中级人员数量较少有关,符合当时的社会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当时职业学校教育的结构也有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级技术类人才不足。

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至2001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职高专)634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8所,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386所,在校生72万人。此外,还有200多所普通高校设有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有所改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趋合理。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技术水平的产业较多,技术力量还需加强。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也需要数量众多的中级以及初级技术人才。因此,职业学校层次结构的调整优化,既要适度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又要持续稳定地发展中等职业学校。

2.类型结构

与其他教育体系相比,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是最为复杂多样的。其可以分为人才培养类型的结构、办学体制的结构、办学形式的结构等不同类型。

人才培养类型主要以培养目标的不同划分为技术型、管理型和技术工人型。技术型人才是第一线生产中从事产品或设备的工艺、装配、调试、控测、使用、维修等技术性工作的人员。管理型人才是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管理性工作或服务性工作的人员。技术工人主要是直接参加第一线生产的操作工人。人才类型不同,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我国的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就是按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而形成的学校类型。随着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技工学校也开始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中专学校也开始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因此,分析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类型的结构既要分析学校类型的结构,又要关注职业学校内部人才培养目标类型的结构。

办学体制主要指职业学校的举办体制。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是从完全由国家办学,逐步发展为国家办学、部门办学、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和联合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国家办学也称为教育部门办学,是办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业务部门办学是除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办学,主要面向本系统和社会招生,毕业生大部分在系统内部择优录用。企事业单位办学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为适应本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需要举办的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办学的补充。办学体制结构的改革目标是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其他多种类型办学共同发展的结构。

办学形式主要指办学组织的形成,因办学主体的不同、学制时间的不同、规格的不同、学生来源不同而相异。随着生产力的发达、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多规格化。在所有的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最为复杂多样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仅就职业学校而言,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形式:按办学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私立、政府办、企业办、社会力量办学等;按学制不同可以分为全日制、部分时间制、业余制;按授课方式可以分为面授、函授、面授与远距离教育相结合;按结业方式可分为学历制与非学历制。

3.专业结构

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指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的种类、个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化,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和各行业技术性专门人才的结构,从而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评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其标准主要是看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各种类的专门人才是否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我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受到科类、行业、工种、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也相对稳定。下面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进行说明。中等专业学校包含两种学校,一是中等师范学校,它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二是中等技术学校,它培养工、农、医、文、理、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科类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渠道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办学,也有中央和地方业务部门及其所属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因此,既有按科类设置专业的,也有按行业设置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由国务院相关部委按专业系统归口管理。技工学校主要为工业企业培养技术工人,一般按工种设置进行教学,随着岗位操作技术的现代化与综合化,逐步由设置专业代替工种。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职业高中是随着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专业设置上,城市的职业中学主要发展第三产业的专业或工种,农村的职业中学主要针对农村产业结构来设置专业或工种。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及其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近年来,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专业设置与行业分类相对应,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的结构相适应。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再强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之间的差别。产业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又可以分为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行业;第二产业又可以分为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第三产业又可以分为教育、卫生、IT、旅游、酒店等行业。IT业又可以细分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与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相对应,如IT业需要计算机软件人才、计算机硬件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职业学校可以相应设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由此形成的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结构及其人才需求类型结构相适应,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2)以地方经济结构为主,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这不仅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也包括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省、市、县一级地方政府是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主体,可以准确地预测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由省、市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调控专业结构,可以使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专业的规模与结构优化。

4.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主要指职业学校在不同地区的布局结构。我国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地区布局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布局结构。从总体上来说,城市、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化程度较高,职业教育较发达,职业学校较多。具体而言,每个省市又有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每个省市的职业教育又有自身特有的布局结构。

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的,它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职业培训既可以由技工学校、职工学校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就业培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来完成。职业培训的开展,一般是由劳动行政部门、经济业务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来组织或实施。各方办学或办班,由劳动部门进行统筹和综合管理,教育部门负有对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的责任。劳动部培训司是全国职业培训的最高统筹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对所辖地区内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职业培训以不取得学历资格为目的,一般培训时间较短,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者,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培训根据不同需要,分为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分别由相应的培训机构、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另外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等具体情况,职业培训又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1.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是按照岗位规范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以提高本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重点的培训活动。1987年6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把开展岗位培训定为我国今后成人教育的重点。它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最好形式,岗位培训分规范化和非规范化培训两大类:第一,规范化培训,即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的职责、权力和要求,职业道德、职业安全、职业纪律和工作程序,必备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经验等。被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由有关机构发给岗位合格证书,作为取得上岗资格的证明。从业人员在转换工作岗位、晋升职务前也要按新的岗位要求,进行岗位培训。第二,非规范化的培训,指对已取得岗位资格的人员,根据岗位工作的新要求进行的培训,一般为短期培训。岗位培训具有在职性、定岗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规范性、灵活性和直接有效性等特点。

2.上岗前培训

上岗前培训是按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对未上岗的职工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所有从业者,首先是技术业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和部门的人员,在上岗前都要进行职业技术基础训练。在关键设备、关键岗位上工作和从事危险性作业的工人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转换工作岗位和重新就业的工人也必须经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职工守则和职业道德等,由企业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方式进行。

3.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也称为从业前培训,泛指对所有欲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主要是城镇青年,也包括下岗职工)所进行的培训活动。通常指对学生进行以直接就业为目的的长期专门职业技能培训,也包括转业培训,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现阶段,我国城镇就业培训大都由各级劳动服务公司或培训中心来承担,一些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也承担了部分培训任务。一些学校举办的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同样属于就业培训性质。一些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也办有就业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开展就业培训是发展城镇经济和个体经济、推动青年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贯彻落实“三结合”就业方针的保证,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搞活经济的需要。在推行“双向选择就业”工作中,企业可以选择工人,工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企业。这样,工人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特长,以适应“双向选择”。可以说,就业培训是沟通企业招工与工人就业的重要媒介。

4.在岗培训

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不脱离所在生产工作岗位,以提高本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活动,也称为在职培训。它是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工进行职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岗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短期培训班、技术业务专题讲座、专业研究、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表演赛等。开展在岗培训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培训过程的全程性,要强调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全面提高在岗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在生产工作中迅速见到培训效果。

5.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是对要转换工作岗位和技术工种的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取得新岗位上岗资格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的内容、培训方式可根据转岗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还存在生存危机。据调查,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堪忧。农民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类教育是不正规的教育,认为农业生产简单,种田不用学;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以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另外,学校本身课程开设缺少灵活性、多样性、实用性,课程设置单一,缺乏职教特点,缺乏农村特色,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取代第一产业,企业逐渐向自我积累发展,向利用资金技术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发展,开始由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要求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原来以引进人力资源为主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地区的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都在50%以上。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特别是经费缺口大,预算投入不足,抑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办学体制、学校布局、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许多学校规模过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课程结构老化,培养目标不当,影响了办学效益。

(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不尽合理

在层次结构上,初、中、高等职业学校的结构不尽合理。多年来职业教育以中等教育为发展重点,这是正确的,但中等职业教育占整个职业教育的比重过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高。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接受高等教育,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地扩大招生,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地扩大,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的。但是,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还没有调整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学校的科类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在调整科类结构时,也呈现出一些不合理性。如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招生下降幅度过大,而第三产业类的专业,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发展过快等。由于职业学校在招生数、专业设置上存在片面理解市场需求、盲目追风的现象,导致某些专业发展过快,而另一些专业发展过缓,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不够紧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之间是割裂的,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衔接。普通高中只能升学,不能就业;职业学校只能就业,不能升学,这种状况极不适应社会需要,甚至造成种种社会矛盾。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与高一级的学校进行衔接。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通道还很少,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