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层面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心理层面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层面的人性假设演变表明,每个历史时期的心理学所内含的人性论都和当时的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支撑,其人性假设趋势表明,人是逐渐走向以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为基础的普通人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建构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内涵,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作为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普通人存在,但并不因此全面否定以往心理层面上的人性假设和对人的认识。

(三)心理层面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心理层面的人性假设演变表明,每个历史时期的心理学所内含的人性论都和当时的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支撑,其人性假设趋势表明,人是逐渐走向以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为基础的普通人的。终极者之所以能成为传统教育目的的首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心理学研究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终极者可以大行其道。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目标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因此,教育目的就成为监控的工具,随时以既定的目标调整、矫正学生的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反应;认知主义心理学则以终极性的知识、能力来制约人的发展,主动性的人反而成为知识的奴隶,人被自己所发现、创造的精神产品所统治;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以先天性的终极目标来规范人的发展,使教育所培养的个体是本能的巨人,却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土壤。即使到了建构主义心理学,虽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互动性实践,依旧没能摆脱主体终极化的倾向,使个体只能“建构”,而不能保持“生成”的活力。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则为教育目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作为主体的个体并不是全能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有限性,在人性的不断生成过程中,不是有意识地弥补这种有限性,而是依靠共在、共融的共生人性理念,以有限为个体多样性和生命多样性的基础,使有限性化为条件和动机,激活生成,通过共生实现人和社会的升华。

既然多元智能论内含了普通人的人性假设,那么,普通人应进入教育目的选择的范围,这不仅要求教育目的应尊重普通人的人性特征,还要以普通人的人性来规范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受到尊重既是教育史的反映,也是客观事实,但是,这种尊重往往停留于利用的层面上,即尊重心理学对人的认识是为了达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育目的,心理学层面上的人性假设仅具有工具价值,对教育目的自身没有规范意义。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教育目的转型,自然应包括对支撑教育学发展的心理学认识的转型,心理学视野下的人不只是被利用的,它之所以具有运用价值是基于其对人的理解,这种人性的理解和人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不可能存在脱离人性的个体发展,所以,多元智能论对人性的理解和人的假设必须整体地纳入教育目的的内涵中,即教育目的应转型为普通人,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真正的转型,不然就会导致人性和人的发展相脱节的心理学观,多元智能论也不能真正发挥其在心理学认识上的创新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建构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内涵,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作为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普通人存在,但并不因此全面否定以往心理层面上的人性假设和对人的认识。诸如行为主义对反馈、强化、练习的理解,认知主义对有意义学习的探索、人本主义对本能的尊重和张扬等,这些心理层面上的人性假设和对人的认识在具体场景和人的特定发展时空中依旧有其合理性和借鉴价值,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只是代表着在心理层面上的一种人性假设趋势,即人是朝着有限、生成和共生的普通人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