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社会化的存在,因此,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后现代科学观的确立必然催生教育目的中人的重新定位,那就是普通人应成为转型社会的教育目的。从信息社会的特点分析,教育目的应转型为普通人。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教育目的的普通人定位主要是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分析的,这些外部因素对人性和人的认识最终会体现到人性内涵的改变上来,呼唤新人的诞生。

(三)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启发

人是社会化的存在,因此,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后现代科学观的确立必然催生教育目的中人的重新定位,那就是普通人应成为转型社会的教育目的。

从信息社会的特点分析,教育目的应转型为普通人。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存在方式、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都是流动、变化的,社会中的人也是如此,所以,既没有终极性的社会存在,也没有存在于这种社会状态下的终极者,因此,终极者教育目的观必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转型。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一个困惑是:普通人是否是另一个终极者?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普通人是基于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而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应然人格,他自身是开放、多元、自主的生命体,其存在与发展的养料来自流动的社会,“普通”仅仅是一种人性属性和成人规范的界定,而非实体性的终极目标存在。正是由于有限、生成和共生,普通人的内涵才是不断得到充实但永远没有终点的。终极者则不同,他是建立在既定社会秩序、设计好的人之存在模式,有其“完美的”、“终结性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最终目标,是一种实体性存在。所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尊重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等人性属性,并将这种人性化为成人规范,人人就是普通人。就教育实践而言,在流动的信息社会中,教育不可能预先设计一种适应某种特定社会目标的人才标准去培养学生。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学生作为普通人存在和人性追求的事实,并按照普通人的理念去开展教育活动,这样,当学生走进社会时,他才会以普通人的素养去开创自己的生活、事业,确立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不断丰富普通人的内涵。而且,个体在受教育阶段所体现的普通人往往更具现实性,这是由教育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教育实践中,阻碍个体成为普通人的传统权力、专业偏见和社会习俗等相对较弱,人与人之间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等人性规范体现得更充分,更有利于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普通人。

从科技发展趋势的视角分析,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尊重科技发展对人性的重新认识以及科技发展观对人性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养成学生正确的科技发展理念,确立普通人教育目的观。现代科技对人的研究表明,人依然是一个尚未探明的未知领域,依旧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之中,虽然科技发展为个人的独立、自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但人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独立、自由是以彼此共在、共融而非同质为前提的,没有人类的共生基础,人的独立、自由就是虚无的、非人的。因此,确立教育目的必须尊重科技发展所认可的人性理念,即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将建立在这种人性基础上的普通人作为教育目的。同时,科技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软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科技素养是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从科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看,有什么样的科技发展观,就有什么素养的人。所以,要想发挥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成价值,必须走出简单地占有知识、掌握技能,成为专家、学者的终极者教育目的观,而应以反思、批判、创新的后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度,来认识科技,使科技和人都保持一种开放、多元、生成的姿态。这样,科学就不会成为既定的真理、技术也不会导致能力至上主义,学生更不会成为终极者,普通人教育目的观就自然天成

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教育目的的普通人定位主要是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分析的,这些外部因素对人性和人的认识最终会体现到人性内涵的改变上来,呼唤新人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