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制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学制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次学制改革对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笔者认为这次学制改革对于科学教育的发展而言,恰恰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分科制和选科制的实行,有助于科学技术教育在中学普遍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可见,中学对科学技术教育的要求和实施都已经较为具体。
学制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对科技教育的影响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1.学制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学制和教育改革是近代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但此前一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定型的学制系统。而这一过程直到20年代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种新的取法美国的学制系统形成,并且在科技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学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再次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而其取法的中心则从以前的日本、德国转向美国。(48)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美国式的多层次、多系统、多渠道办学的灵活的学校制度充满向往,对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并与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美国式教育产生了共鸣;而对以日本、德国教育体制为蓝本的、学制高度划一的现行“壬子-癸丑学制”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改革实践。(49)中国新一轮的学制改革势在必行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正式颁布。在有关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一般都对这一次的学制改革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是这次学制改革对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笔者认为这次学制改革对于科学教育的发展而言,恰恰是极为关键的一步。首先,新学制第一次实行中等教育分科制,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斟酌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同时,“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50)分科制和选科制的实行,有助于科学技术教育在中学普遍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如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其中普通科又分文、理两组,各以修满150学分毕业。文科组以学习文学和社会科学为主,但规定必须修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共6个学分;理科组以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在数学的22个学分中有三角(3学分)、几何(6学分)、代数(6学分)、解析几何(3学分)、用器画(4学分);自然科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三门中选二门,各6学分。文理科除必修课至少34学分外,还有选修科;同时在公共必修课64学分中,有一门必修的科学概论课6学分。可见,中学对科学技术教育的要求和实施都已经较为具体。其次,根据新学制,大学取消了预科,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新学制还规定,“大学校用选科制”,同时,“因学科及地方特别情形,得设专门学校。高级中学毕业生入之,修业三年以上”,“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凡志愿修习每种学术或职业而有相当程度者如之)”;与此同时,新学制还提出设大学院,作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无定。”(51)这些规定对于高等教育学术水准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开展等,无疑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次,建立了较完备的职业教育系统。新学制规定:“依旧制设立之甲种实业学校,均改为职业学校或高级中学农工商科等。”(52)这就用职业教育替代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整个民族工商业发展对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社会成员对继续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推进了科学技术教育在国民中的普及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根据新学制,中国的科技教育已经逐步地开始与国际接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前一阶段改革发展的综合成果,对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壬戌学制是一个比较定型的学制系统,虽然在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时,又以1922年新学制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民国学校系统,但是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如果将1928年制定的学制与1922年新学制相比,两者可谓萧规曹随。(53)同时学校系统还更明确地提出了“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这两点学校系统原则。可见,1922年新学制对科技教育的深远影响,它标志着科学教育体制现代转换的基本完成。

当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些学制改革还带有很大的主观盲目性,学习外国而不考虑到本国的客观条件,超出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与可能。比如新学制强调学科的规范和学科标准,特别是1928年更强调了教学程度的超前建设,其目的显然在于促进中国的教育效率和学科标准,以便尽快向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靠拢。这虽然可以推进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出一些新的问题。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水准教育程度,基本上是与其发达的产业经济同步的,而中国是个产业落后的农业大国,如果不切实际地强调教育程度与世界接轨,教育就有可能与社会接纳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我国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普及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有提高。盲目提高学科水平,再加上中学分科制和学分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淘汰,这无疑将引起不易处理的社会问题。同时,高中分为文理两组,每组也就必须配备足够的教师和设备,否则就难以保证应有的教育质量,而事实上,当时由于综合国力太弱,确实有很多配套条件无法跟上。这也就影响了教育的成效。但尽管如此,这些探索对于中国科技教育以致整个教育的发展仍是极为可贵的,况且这一新学制追赶世界水平的主观设计,已经成了当时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许多方面在此后都得到了实施或部分实施,它对中国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