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性论对教育的意义

人性论对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只有把人性作为根基,才能使教育指向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所以,立足于人性论的教育,把成“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性恶论在教育中主张外铄论,教育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来改变人性之恶,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选择。

三、人性论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哲学关注人性的假设,而不是人性的事实。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只有把人性作为根基,才能使教育指向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假设决定着教育的本质内涵。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置身于科学视野,是对教育事实、教育存在的抽象和概括,是从教育存在的事实中抽象和概括出教育“是什么”,反映的是教育事实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但置身于哲学视野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好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理想教育的构想。这种教育构想,最根本的是要确立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是什么?教育又为了“什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社会、人、文化等。为了社会的教育,教育不仅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工具,而且按照政治经济的逻辑运行,教育本身也成为一种政治活动或经济活动。为了文化的教育,教育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教育注重的是如何传承文化、保存文化、发展文化;为了人的教育,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人的特性,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在哲学的意义上,教育没有固定的本质,教育应该是什么,追求什么,是一种价值赋予,赋予它什么,它就成为什么,追求什么。如果赋予其社会的追求,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教育中的人就成为社会的工具,符合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人自身的发展。如果把教育置于人性假设之下,赋予教育一种从人自身出发的内在的本质规定,教育就成了人的教育。

以人性假设规定教育,教育就成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为人,而不是社会的工具。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人。人之外的任何出发点,都不会把受教育者真正当做人,在教育过程中也不会遵从人的特性,也不会追求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在这种非人的教育中,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以人的方式来对待人,而是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这样的教育,从起点到过程,以致结果,都偏离了人自身,最终只能是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只有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教育,才能以人为中心,追求生命的成全,使教育真正地走向“育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不否定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但这种服务是通过培养人而实现的,而不是直接充当政治、经济的工具。所以,立足于人性论的教育,把成“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确立教育的人性论,在根本上使教育立足于人性,“确立以人为根基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决定了教育的基本信仰和方向。有了这一信仰,教育就不再漂浮和动摇,就有可能与世俗社会保持健康的距离,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自己在精神和信念上的独立性”。[8]

教育的人性假设,在确保教育关注人的前提下,因其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导致对人的教育的认识不同,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原则,乃至教育的方法、手段,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论。

同样是关注人,若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就会尊重、信任儿童,为他们善性的自在发展创造条件。若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就会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人性之“恶”加以改变,使其变恶为善。性善论在教育中主张内发论,教育要满足人的内在发展需要,为人性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性恶论在教育中主张外铄论,教育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来改变人性之恶,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样是关注人,有人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自然天性;有人主张培养社会人,发展人的社会性,注重教育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有人主张教育培养理性人,给人以知识技能,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和工具理性;有人主张发展人的非理性,培养完满人格的人,如此等等。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选择。因为人性是教育的原点,有什么样的人性,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所以,建构教育和教育理论,首先要确立作为前提的人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