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金融人才

培育金融人才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厚重的金融人文底蕴,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撑,“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熏陶,帮助金融学院培养出了一代代学人才俊,映衬出校园更加蓬勃的朝气。其中,国际金融教学团队获得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3.强化合作办学机制,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顺应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其所需人才也自然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知识结构。

彰显行业特色 培育金融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升本建院五周年特色发展巡礼

【视点】

5年,对一所大学来说着实不算长,但5年对于一所新升本的学校来说,却有着太多的工作要做。5年来,上海金融学院怀着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理想在艰难中起步、跋涉,学校在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变中不断探索,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上海金融学院的新形象,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要总结其中的经验,肯定有许多,但有一条不能不说的是:坚持贴近行业,坚持特色发展之路。

2009年,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我校办特色鲜明的优质本科大学注定具有划时代意义。2009年,恰逢我校建校57年周年,升本建院5周年。在学校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厚重的金融人文底蕴,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撑,“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熏陶,帮助金融学院培养出了一代代学人才俊,映衬出校园更加蓬勃的朝气。

一、厚实的金融行业背景为办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其金融业由兴到盛的发展史,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经典。浦江两岸形成的一个可与近代任何国际金融中心相媲美的远东金融中心——“东方华尔街”,是金融教学的最佳“课堂”、最好“教材”,她那得天独厚的金融人文环境为新中国培养情操高尚、诚信守法、谦恭儒雅、缜密细致的一流的金融人才提供了良田沃土。创办于1952年的我校,就是在浦江滋养下的这块沃土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1.发挥行业背景优势,打造金融品牌特色。57年的办学历史,使学校与金融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在行业中留下了“金融家的摇篮”的美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以今年的学生就业为例,截止到5月22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所以能够做到在金融危机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与其主动发挥行业背景优势密不可分的。学校建立两级产学研联盟,既有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校级“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也有二级学院(系)建立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两级指导委员会由中国金融界的高层人士组成,老一辈金融界人士和现任金融界高层领导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他们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对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img24

2009年4月,国际金融学院理财工作室、创业俱乐部挂牌。

学校充分利用与行业在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血缘”关系,在全国金融系统建有相当数量的教学和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派出大量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学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三个月以上顶岗实习效果,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共育。目前学校的学生实践基地已经由上海向外省发展,比如,学校在山西平遥中国票号博物馆建立的金融货币教学和学生实习基地、山西太谷孔祥熙宅园货币金融博物馆实训基地。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建立的长期固定的大型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既为这些基地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和后备人才储备,又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设定了实践课堂,也广开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最近,学校在浦东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在浦东组建了全市第一个金融科普基地,充分发挥我校金融教育资源,开展市民金融科普教育、培训与研究,服务浦东,服务市民,为促进浦东新区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市民金融素养的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2.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造谙熟行业的优秀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基础知识扎实、谙熟行业规则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三型一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此,学校首先推行“双导师制”,即由学校的1名高级职称教师和金融系统1名高级管理人员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几年来,通过这一途径培养青年教师112名,正在培养的有26名。二是推行“出国进修制”。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瑞士等国家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优先考虑和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培训,5年来,共派出青年教师136人次,这些教师回校后,大多已具有了国际化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三是推行“行业实习制”。学校充分保持和发挥行业的背景优势,要求和支持新进学校的青年教师至少要具有6个月的行业实践经历,5年来,共有青年教师156人次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些教师大多已具有了金融业的实践经验。

img25

2009年6月6日,我校学生在“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上。

学校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平台,重点遴选和建设由各专业专任教师和来自金融保险行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十大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业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行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其中,国际金融教学团队获得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3.强化合作办学机制,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顺应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其所需人才也自然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个需要,学校努力以课程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和生源的国际化为目标,探索合作办学机制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途径,成效初显。

通过Franchise的模式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学校引进了40门优质国际课程,同时着力开发自身的国际化课程,不断加大双语课程教学的比重。所有本科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比例都超过了教育部指导性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部分专业如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方向还施行了全英语教学模式。

通过互派教师的模式实现师资的国际化。比如,创建于2000年的中丹合作项目(丹麦Niels Brock哥本哈根商学院)和中澳合作项目(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Charle Sturt University),合作项目每年互派教师6名。2004—2007年,学校派到海外大学进修学习的教师超过了150人次,比如,2005年1月,学校一次性派出20名教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2005年开始,我们聘请美国Fordham大学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教授(Dominick Salvatore)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来校开设“财经前沿动态”课程。

通过留学生和交换生的模式实现生源国际化。几年来,学校加大了吸引海外学生来校进行学历和非学历学习的力度,目前,学校的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余人。同时,学校与海外大学进行在校生的互换。2007—2008年度学校派往美国湖滨学院、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等校的国际交换生达160名,对学生实行“1+2+1”的培养,效果显著。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办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活力

2003年,我校专升本。2005年金融保险专业群被批准为上海市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外贸经济专业群被批准为外贸经济教育高地;2007年,金融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国际金融学教学团队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同年,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会计学专业被批准为上海市第三批教育高地……

1.围绕金融核心学科,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经济金融事业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围绕“金”字做文章,紧密结合金融业发展需求,跟踪金融业的发展,瞄准金融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培育特色专业。几年来,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高度关注并力求体现四方面的结合,即数学与金融经济管理相结合、信息技术(IT)与金融经济管理相结合、法学与金融经济管理相结合、人文社科与金融经济管理相结合。同时,紧紧围绕金融特色,致力于把金融学科做精、做细、做优、做强。金融学科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立足上海、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国际金融、金融风险管理和服务金融为主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应用型的微观金融领域取得一些重要突破,尤其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初步确立了我校金融学科在上海高校及上海金融界的学术地位,在国内金融领域有一定知名度。

基于培养业务精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了符合办学定位的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金融学科为核心,以经济管理学科为重点,以其他专业为支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经、管、文、理、法、工6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学校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职能定位,保持适当规模的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同时,巩固若干个特色专业,把国际金融、保险、会计、市场营销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成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若干个金融创新学科方向,围绕金融特色,注重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着力打造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围绕“三型一化”,着力优化课程体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对金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围绕学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着力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更新,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始终保持与金融行业改革发展动态一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基础扎实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学校致力于“平台+模块”的本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和弹性修业年限,实施宽口径培养,前期加强公共基础,后期按人才需求变化及个性发展要求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学生进校后,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方向,实现二次分流。不断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实现“三通一渗透”,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学科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注重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同时,调整、更新、完善专业课程的门类及内容,增加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联的实用性课程,确保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逐年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特点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坚持从基础课入手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特色课程,如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学、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学、投资学、财政学等一大批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注重与行业发展实际动态相适应,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

3.围绕应用型人才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实践性特点更加突出,对金融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定位和自身的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强化实践教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加大实践教学板块的比例,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其次,以建设金融保险、外贸经济、金融学、会计学四大教育高地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金融教育高地定位为应用型现代金融人才培养高地,致力于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组建“教育高地教学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第三,积极开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探索“校内外结合,校内实验系列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的实习战略。学校坚持和发扬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切实加强了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结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每年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形成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第四,培养学生学科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学校利用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源远流长的行业资源,推出了金融专业英语、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作为金融行业唯一的CFP、AFP中心,我们将成熟的“金融理财规划师”项目引入了教学和人才培养。

基于此,两年来我校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体育竞赛、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和奖励的项目多达56个,发表科创论文几十篇,获得金融从业人员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182人。此外,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SIFE大赛、文明礼仪大赛、科技创新、艺术设计、文体表演、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大批项目获得了市级以上表彰和奖励。经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连续10余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投资理财研究会荣获“上海高校明星社团”荣誉称号。

三、上海加快“两个中心”建设为办学吹响了总动员的集结号

img26

2009年5月25日《文汇报》介绍我校升本建院5周年成果。

作为新升本的应用型金融院校,必须顺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一大共识。托金融人文沃土之底蕴,乘加快上海“两个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东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校将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号召,深刻领会国家和地方战略意图,深入发掘自身行业特色和优势,自觉做好发展定位,勇于承担大学责任,立足上海浦东,在先行先试政策框架下,用心谱写服务社会的美好篇章。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围绕上海金融人才需求,深入开展全面持续的跟踪调研,形成可供上级决策参考、高校人才培养、行业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的报告。

2.强化行业特色,深入凝练金融教育品牌。重点组建好学校与各大金融、企业单位的“上海金融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与行业携手共同培育和凝练独具特色的金融教育、培训品牌、研究专题,不断提升服务国际国内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能力。

3.突出应用特色,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围绕学校“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思考应用型、行业性、国际化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出台相关制度,努力打造具有现代服务业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4.加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选准研究方向,构建快速反应科研团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开发成果和决策咨询建议,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5.明确办学定位,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以国家出台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政策为依据,认真规划思考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学校定位和改革方向,制定完善学校中长期发展蓝图。

五周年本科办学求索发展,新世纪春华秋实再谱新篇。直面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时代课题,学校正致力于建设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金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优质本科大学,为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刊载于2009年5月25日《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