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

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国际资本运作水平的重要瓶颈。部分专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又开始重视实体经济,但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实业有余,金融不足”,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一是设立金融学一级学科。与会专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金融人才,必须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与金融机构合作办学是一条有效途径。
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_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专家学者的建议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国际资本运作水平的重要瓶颈。最近,我们到有“中国金融人才库”之称的西南财经大学,就如何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召开座谈会,参加人员多为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期货、会计等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海归学者。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参阅。

一、加快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

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已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经济大国,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在国际市场上挣的是利润微薄的辛苦钱,而且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种情况在发展初期难以避免,也有其合理性,但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设法改变。从一些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快速积累,在全球范围内“巧赚钱和赚大钱”,必须加速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别要重视高科技和金融业发展。金融业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进行国际资本运作的载体和手段,而资本经营则是实现资金增值和财富积累的最快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更加重视金融业发展,通过更多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运作,吸纳和集聚全球财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些专家强调,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从争夺自然资源转移到争相开发金融资源上来,国际货币发行权、银行资金配置权、金融衍生品开发权和资产价格定价权等全球金融控制权,已成为当今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金融资源没有国别限制,优先开发者可以从中轻松获得巨额收益。目前,我国对自然资源开发过度,而对金融资源开发却远远不够,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而且往往在国际资本运作中损失惨重。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业特别是国际金融业务,已是迫在眉睫。有专家说,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制造业比重已经很低,几乎看不见冒烟的工厂,经济发展主要靠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尤其发达。所谓美国的经济霸权,最为重要的就是金融霸权。它们凭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其国际货币发行、国际资本运作等,“轻松”赚取全世界的钱。我们与之相比,干的是苦力活,挣的是血汗钱,差别就像农民工和城里的白领阶层。目前,我国虽然还达不到这些国家的水平,但必须朝此方向努力。部分专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又开始重视实体经济,但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实业有余,金融不足”,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

二、高素质金融人才短缺严重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金融业,关键靠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从业经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仅有48人,而同期美国为423人,日本为249人,法国为287人,德国为281人,韩国也有174人,分别是中国的4—9倍。至于高端人才,就更少了。以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为例,截至2007年底,美国CFA占金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左右,中国CFA会员仅有1175人,占比不到1%。有专家说,我国一些城市正试图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但仅从金融人才数量看就差得很远,如纽约有金融人才70多万、伦敦有40多万、香港有35万,而上海只有23万。要发展金融业,首先就要解决人才问题。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培养的金融类学生不仅数量少,素质也不高。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老化,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外语水平不高,国际化素质较差;偏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缺乏案例研究和操作训练等。

三、有关政策建议

(1)强化金融高等教育。与会专家认为,解决我国高素质金融人才短缺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立足于自身培养,首先是办好金融高等教育。一是设立金融学一级学科。许多专家指出,目前金融学科是设在应用经济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一些金融学内容分散在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数学等当中,各金融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各院校金融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这既不利于金融学体系的整体发展和教研水平的提升,也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立金融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有专家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金融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已经具有独立的学科范式和体系,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确立,研究技术与方法大体成熟,设立金融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一些专家认为,要提高我国金融教育质量,必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加强化微观金融课程和教学。例如,要加强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公司财务、资产定价、案例分析等方面教学内容。有专家说,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不断增加新金融知识和技能性内容。三是改善师资队伍。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部分专家认为,目前,在高校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少,新引进的也多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授和博士,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快速改善教师队伍质量,必须更加重视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理论素质的金融机构人才,甚至可以聘请一些退休人员,担任全职教学或兼职工作。有专家说,要鼓励现有年轻教师跨校进修、出国研修,特别是到金融机构从事项目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四是鼓励推广全外语教学。有专家认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实行双语教学、甚至推广全外语(英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要采取切实措施,如在版权谈判、图书引进、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资助,鼓励部分重点院校的金融专业推广示范全外语(英语)教学。

(2)加强高校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会专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金融人才,必须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与金融机构合作办学是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充分发挥“一行三会”在办好金融高校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高校与原主管部门脱离了隶属关系,虽然办学自主权扩大了,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很难获得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信息、项目合作和业务指导。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状况导致学校教研活动与金融发展实践的严重脱节,必须根据教育体制的新变化,探索建立财经院校和“一行三会”之间信息沟通与业务联系的新机制。二是解决学生实习难问题。据反映,现在财经院校学生实习非常困难,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即使接受了,也只让他们从事复印资料、指导客户填表等简单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一行三会”应联合发文,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接纳财经院校学生实习;中央财政要增加对财经院校学生实习经费的投入,建立金融机构接纳学生实习的激励机制。三是走合作培养道路。有专家说,财经院校和金融机构合作办校,是一个双赢的做法。通过合作培养,学校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所需人才;金融机构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学经费、先进设施和实习基地。例如,证券公司可以为学生提供证券交易的操作平台,银行可以为学生提供外汇交易的操作平台等。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大力引导、支持和推进这一办学模式。有专家建议,为加快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院校更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有关部门要在管理和体制上做出调整,积极支持他们与国外高校及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3)大力引进国际金融高端人才。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要掌握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运作机理和操作技能等,只靠书本知识和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亲身工作经历。与会专家认为,要充分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时机,加大海外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要向金融领域倾斜,特别要多引进那些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及其金融机构工作过的高端人才;教育主管等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金融类院校引进海外金融人才。一是设立高校海外金融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一些专家说,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培养的经济、金融类博士较少,这些人工作后收入很高。经济学博士到高校任教,起薪普遍在10万美元以上;金融学、会计学博士起薪更高,一般在15万—2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经费支持,仅凭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引进到海外高层次金融类人才。在过去几年里,西南财经大学引进了海外博士一百多人,这在国内算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引进经费均为自筹,感到压力非常大,长此很难持续下去。建议国家设立高校海外金融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以支持这项工作。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据反映,目前在高校引进海外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被引进的人才在生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出入境管理、长期居留、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税收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金融人才来华任教。

(此文系与国务院研究室杨书兵同志合作,刊于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2010年9月21日第58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