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

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就是科研人员与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主体,是唯一的能动体。对于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这些文盲人口的存在将造成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阻力。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二)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的措施1、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二是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_中国市县区发展研究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信息正不可阻挡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信息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从而使如何产生、处理、管理和使用信息以及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分析我国的基本的国情,农业仍然在经济建设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基础、经济结构基础、市场结构基础和劳动力结构基础的产业,而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推广对于尽快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扩大规模,优化农业结构,平衡地区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农业信息化的一个的重要特征是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交互性,尤其是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不是提供一两项或一两次信息就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就是科研人员对农业信息的集中、筛选、传递和交互给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对科研技术与信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推广程度。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愈来愈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有着十分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劳动效率能力分别是:小学43%,中学108%,大学300%。由此可知,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就是科研人员与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培育科研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构建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2、人才不足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危机。具体表现在:科研人才资源少。我国每万人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现今已下降到2.18人。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则有40多名,高于我国家30多倍。农业科技人员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主体,是唯一的能动体。发展农业信息化,相对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来说,资源是相当少的。

科研人才流动大。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新的价值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下,农业科研人才大量外流,年轻一代择业时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生物工程、经济管理等相应的热门专业上。人才断层,后继乏人,将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教育后备不足。农业科研人才与农业高素质人才的不足与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有较密切联系,而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又取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与结构。因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规模与结构是影响农业科研人才与农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农业信息化发展“知力”不足。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青壮年农民中,大学文化程度者只占1%,中学文化程度者占30%,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还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对于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这些文盲人口的存在将造成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阻力。

农民科技技能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1682位1635岁的务农青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未掌握专门知识或技能的占35.%未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占64.7%。有关部门在全国一些地方调查后发现,70%左右的农民没有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使用技术。我国每年回到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约有1100,其中小学毕业生400万,初中毕业生600万,高中毕业生100万,他们大部分除了文化较低外,往往还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专门技术和知识。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不仅阻碍了对农业科技信息有效需求的形成,而且影响了农业科技信息成果的推广。较低的文化素质不仅限制了农户对科技信息的掌握程度,降低了科技信息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户采用科技信息的风险。尽管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城市和国外农村平均水平相比,农村信息化的一些指标如每百人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电视机数量、电话数量、受大学教育人数等都很低。

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还较差,许多人没有亲身感受到信息在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财力获得所需的信息服务。

从上我们看到,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尽管有很多,但人的因素是关键。科研人才、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只有构建农业信息化的人才培育体系,才能解决农业信息化的人才危机。

(二)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的措施

1、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教育。在优先改善农村第一线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量提高其报酬、地位的同时,大力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要求科研人员接受考验、经受锻炼,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二是搞好信息培训和信息队伍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的支撑和建设,需要一支能够规范地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的队伍。一是要依托农业系统已建多年、覆盖全国的2700所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发挥700多万在校及毕业学员的技术优势,扩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二是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利用网上直播及点播技术,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进行远程多媒体教学和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员的考核和资格认证工作。

三是增加科研投资调动人员积极性。为了改变人才流失、人才难引进、资源效率不高的这种情况,应通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科研人员的研究经费、调动人员积极性,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四是引导、改变当前轻农的教育现象。改革普通高校的招生制度,特别是带“农”字的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适当降低录取线。毕业后,实行定向择业,为农业第一线充实新生力量。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大中专远距离教育,把函授、广播、电视、远程、自考教育积极引向农村,引向农户,引向贫困边远山区,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村青、中年入学负担,为农民广开学路。

2、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方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子女入学率。李岚清同志最近指出:“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加快落实普及九年基础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的配制,搞好乡、村的小学建设和布局,从本乡、村实际出发,为了方便儿童入学。僻远的乡、村要建立学校,几个村、寨相邻的可以联合建校。无论是一村一校,还是几村、寨一校,都要保证所有乡村孩子都能上学,并且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加大扫盲力度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没有“普九”不能扫除文盲,没有扫盲就难以实现“普九”这两者必须并重,扫盲工作也是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扫盲工作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开发农业信息化重要保证,

大力开展对青壮年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合本地区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列宁说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最迅速、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和本领”。把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所形成的公办与民办的两个体制纳入教育体系中。其首要措施是要建立区域性的初、中、高级技术学校

一是培养初级从业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培养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初级劳动者,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6月至1年。侧重实用技术训练,达到上岗要求,一般由乡办为主,可设在初级中学内,也可由县为单位统一实施。对于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进行短期培训,创造各种条件,带动广大农民增长技能,为农业培养技术骨干。

二是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培养农村各地所需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做从业人员,培养出的人才属技能型人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至4年或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至2年,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以县、区、局办为主。

三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用技能的农村各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属于技术人才。招收高中毕业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优秀生,学制2至3年,以市办为主,其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物候等条件的特点。

(三)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

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尤其要对成年农村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在县乡通过职业中学或农技推广机构举办免费或低费职业教育班,为农民讲授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掌握运用科技信息的能力。

(作者: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 张小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