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发达国家,围绕农业已经建立起健全完整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覆盖到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在公益性明显的环节,服务一般由政府直接组织承担或政府出资支持其他主体承担。在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环节,服务一般由商业化机构承担。一是要改革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不论是在新大陆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农业服务体系都比较健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生产性服务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在发达国家,围绕农业已经建立起健全完整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覆盖到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在公益性明显的环节,服务一般由政府直接组织承担或政府出资支持其他主体承担。在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环节,服务一般由商业化机构承担。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人数已经远远高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对我国而言,能否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持家庭作为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解决那些靠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革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不论是在新大陆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农业服务体系都比较健全。一些国家简单推行技术推广服务的私有化,导致一些小规模农业主体得不到有效服务(Labarthe,P.,2009)。简单将公益服务推向市场,对我国这样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国家来说,显然并不合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的要求。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当地的公共服务范围,健全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国家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管理和协调。在省一级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地区协调机构,加强对相关部门和地级市、县级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机构的协调。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实行垂直协调,或以一定方式加强纵向协调。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尽管对公共部门的科研投资数量不菲,但由于机制不健全,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有限甚至令人失望(Jock R.Anderson,1992)。需要考虑将政府补贴供给方式转为对市场决定、需求带动的服务方式。切实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提高运行效率。通常来看,由于基于商业文化、需要服务方支付费用,私人部门在服务方面比公共部门的免费服务或者有补贴的更有效率。对“以钱养事”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二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为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中央对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解决龙头企业资金困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等提出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的要求,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并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促进集群式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努力使农民稳定地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利润。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龙头企业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生产性服务主体。农业涉及的行业非常丰富,不同行业所需要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也决定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投入品供给、生产作业、储运加工、流通、科技、教育培训、金融保险、信息、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的民营生产性服务机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全靠政府直接发展社会事业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但总体来看,民营机构从注册到管理都采取与事业单位不同的模式,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交易成本高、服务对象分散、利润低,私人服务主体不能取代原来的国家服务主体。要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使民办机构在合适的领域得到较快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1.B.Vorley,A.Fearne,D.Ray(Eds.).2007.Regoverning Markets:A Place for Smallscale Producers in Modern Agrifood Chains?.Gower Publishing Limited,Hampshire,England.

2.Diana Carney.1995.The changing public role in services to agriculture:a framework for analysis,Food Policy,20(6):521-528.

3.Gehlhar.M.,Regmi,A.,2005.Factors shaping global food markets.Regmi,A.,Gehlhar,M.(Eds.).New Directions in Global Food Markets.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 Number79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5-17.

4.Harris,B.Stefanson,E.M.Fulton.,1996.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 Journal of Co-operative,(11):15-18.

5.Helen Markelova,Ruth Meinzen-Dick,Jon Hellin,Stephan Dohrn,2009.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Food Policy,34(1):1-7.

6.J.Coulter.2007.Farmer Groups Enterprises and the Marketing of Staple Food Commodities in Africa.CAPRi Working Paper72.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Washington,DC.

7.Jock R.Anderson.1992.Difficulties in African agricultural systems enhancement?Ten hypotheses.Agricultural Systems,38(4):387-409.

8.Knutson,R.D.1986.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xtension to meet changing needs.Am.J.Agric.Econ,(68):1297-1306.

9.Labarthe,P.2009.Extension service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Lessons learnt from the French and Dutch contexts and approaches.J.Environ.Manag,90(2):193-202.

10.M.Cook.1994.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9):42-58.

11.M.Fulton.1995.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5(5):1144-1152.

12.M.Stockbridge,A.Dorward,J.Kydd.2003.Farmer Organizations for Market Access:Learning from Success.Briefing Paper.Wye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UK.

13.Poulton,C.,Dorward,A.,Kydd,J.2005.The future of small farms:new directions for services,institutions and intermediation.The Future of Small Farms Workshop,26-29 June,Imperial College,Wye,UK.

14.R.Stringfellow,J.Coulter,T.Lucey,C.McKone,A.Hussain.2007.Improving the access of smallholder to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 Sub-Saharan Africa:Farmer co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donor community.ODI 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No.20.

15.R.Thorp,F.Stewart,A.Heyer.2005.When and how far is group formation a route out of chronic poverty?World Development,33(6):907-920.

16.T.Reardon,C.P.Timmer.2007.Transformation of markets for agricultural outp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ince1950:How has thinking changed?R.E.Evenson,P.Pingali (Eds.),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2808-2855.

17.Thomas Reardon,Christopher B.Barrett,Julio A.Berdegué,Johan F.M.Swinnen.2009.World Development,37(11):1717-1727.

18.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19.关锐捷、禤燕庆、吴仲斌,《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时不我待》,《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2期。

20.焦健,《美国:美国的农业合作社》,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2011年8月14日。

21.李华、聂凤英、刘清水,《荷、日、韩三国的“农科教结合”》,《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24期。

22.李黎红、倪建平,《国内外种子产业特点和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稻米》,2011年第6期。

23.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24.姚永龙,《浅议日本农业接班人危机》,《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4期。

25.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8期。

【注释】

[1]作者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博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