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各学院还结合学院特色开设了与本学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活动》课程,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的对接。这些都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动手平台,实现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的良好对接。强有力的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工作体系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二是政策激励,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创新能力——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

校团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学校以学生科技活动为导向,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背景和“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点,把“学生科技创新要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作为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工作思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构建具有西南科技大学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根据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五个分支”的工作协调机制;“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一院一品”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品牌,使在校大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全面开展,受益面越来越广,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章立制

2004年,学校专门组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挂帅的校学生科技活动分委员会,出台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实施、经费管理与奖励、教师工作量等方面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为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确立了“一个中心,五个分支”工作协调机制,“一个中心”是指“学生科技活动分委员会”,由校团委负责总体协调和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五个分支”是由科技处、教务处、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各学院分别负责的五个工作子系统。

二、平台对接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07年校团委牵头组织全校学生科技活动工作以来,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实际,在相关单位和各学院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

(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对接

学校将学生科技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全校性课程《科技活动》(含《科技竞赛》或《技能竞赛》、《作品展览》、《学术报告》、《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等);同时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试行)》,对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创新学分奖励,较好的实现了学生科技活动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对接。

(二)科技创新与教学实践对接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课程是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实践基地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20余门课程中的代表,特别注重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本课程的目标。2003年秋,学校在全校2002级本科生中开设“创新教育与实践”必修课,共48学时,3个学分。2005年,将《创新教育与实践》课程作为校级品牌建设的重点课程。经过5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各学院还结合学院特色开设了与本学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活动》课程,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的对接。

(三)科技创新与实验平台对接

学校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实践班等,充分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由科技处、校团委、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资助经费10万余元,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班,以分析测试中心多学科公共分析测试平台为依托,以学生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为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各学院、各重点实验室也采取各种方式,面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这些都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动手平台,实现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的良好对接。

三、品牌培育

(一)“一院一品”科技活动品牌

2007年以来,在进一步整合校内学生科技活动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院一品”的学院学生科技活动品牌建设理念与目标。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国内外相关学术科技竞赛开展情况,提出年度及中长期品牌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建设目标,校团委每年对各学院申报的学生科技活动品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以制造学院牵头、工程技术中心、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联合建设的“机器人小组”,以信息学院牵头的“电子设计竞赛”,理学院牵头的“数学建模大赛”,土建学院牵头的“‘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品牌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得到了进一步建设,其他学院新培育的科技活动品牌也获得了可喜成绩。学院科技活动品牌化建设有效拓展了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空间,完善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学科结构。基本建立起了以学院品牌化建设为主体的科技活动项目体系。

(二)组织管理与激励措施双管齐下

在组织工作中,一是全校发动,学校每年于4~12月举行全校学生科技活动节,形成以17项全国竞赛校内选拔赛为龙头,20项校内普及赛事为基础的学生科技竞赛平台,至今已举办了6届。以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为例,各学院选拔初赛共上报作品1277件,学院决赛上报作品170件,校内终审上报四川省20件,四川省终审上报全国4件,其中一件获得全国一等奖,涉及学校全部学科专业和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各年级学生,全校学生参与达4000余人次。2008年,尽管学校遭受“5·12”特大地震的严重影响,以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电视机器人大赛为代表的科技竞赛项目和团队仍然在很多工作没有恢复正常的情况下有序推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机器人小组闯入全国八强,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勇夺全国银奖。强有力的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工作体系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二是政策激励,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学校采取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成绩,认定创新学分和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对于指导教师认定工作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以及职称评定与指导学生获奖成绩挂钩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科技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参与面和教师参与度逐年提升。

(三)资源整合与团队培养并举

1.整合董事单位资源,促进科技创新

学校在科技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重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生科技活动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在承办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得到了董事单位的大力支持,获得赞助资金30万元。

2.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打造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中,针对各项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专业特点,整合校内师资,利用董事单位专家资源,分别建立机电类、数学建模类、电子技术类、计算机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哲学社会科学类、力学类、生命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等指导教师团队,重视发挥专家团队的指导、监督及管理作用,使学生科技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水平自发形式转变为高水平有组织的形式。经过连续几届大赛,学校现已成型的专家团队有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指导教师团队在强化科技创新活动(尤其竞赛活动)的过程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好地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指导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战车争霸团队、数学建模团队、机器人大赛团队、无线电定向测向团队等20个学生科研团队已形成规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开展方法、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成果的整理等,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浓厚了校园科技文化的氛围。

四、成果分析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下,学校形成了一套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以“一个学院一个品牌”为主体,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院系承办、部门协助、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全新运作机制,点面结合、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设立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教改项目,促进学生科技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2007年以来,校团委与教务处共同设立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教改项目,资助主要科技创新赛事指导教师,开展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了学生科技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一)举办学生科技活动节,完善校内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体系

学校学生科技活动节以“挑战杯”、机器人电视大赛为龙头,以“一院一品”为主体,以校内普及性科技活动为基石,形成了相互衔接、层次分明、专业覆盖面广且相互交叉的金字塔式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体系。目前,学生科技活动节已连续开展了6届,除“挑战杯”、机器人电视大赛外,已培育出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由学院主抓的国内主要竞赛参赛模式与机制。同时也形成了战车争霸大赛、极速九洲湖遥控快艇大赛、建筑设计类系列竞赛、各学院科技节、科技月等校内科技普及型品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由学校承办的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得圆满成功,更是对学校学生科技活动组织运行机制的一次集中检验。

(二)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学校2005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007年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由科技处、校团委、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实施,2007~2009年,共资助学生科研创新项目338项,资助金额总计26万元,部分学院也相应设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设立,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训练、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创新精神与能力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育了后备人才与成果。

(三)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社会声誉大幅提升,激励制度逐步完善

2007~2009年,学校共获得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奖项154项、省级奖项230项。其中,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分并列参赛高校第23名、四川省第3名,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学生科技创新典型:如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获奖团队;机器人小组主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王卓然、姜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李海南、刘锋;校团委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表彰大会,对学生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物质奖励和创新学分及推免研究生优先权结合,将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认定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结合,建立并完善了多元化、分层次的激励机制。

通过近几年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使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学以致用,顺利融入社会竞争环节。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战略”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执笔人:梁 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