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在这种背景下,FH应运而生,并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赵居礼

摘要:本文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岗位需要为导向,开展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地位,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聘任强调学术与实践统一,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特色进行探析,并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2009年11月21日~2009年12月20日我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德国培训项目,通过四周时间,对德国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听取报告并提问与交流活动,其中考察了贝恩堡应用科技大学、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艾尔丁应用管理大学、兰茨霍特应用科技大学等,对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有了初步的印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以下简称FH)曾译为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在对外交流中英文译名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被译为应用科技大学。FH在德国是一类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三年制(或3.5年制)学士和两年制硕士,与普通综合性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共同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其三年制(或3.5年制)学士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经济社会进入大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FH应运而生,并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德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FH,而且FH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

FH之所以在德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获得迅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在德国被定位为与大学(University)具有同等价值,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FH更擅长于实践和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德国经济和工商管理界把他们称为“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FH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师资要求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一)人才培养目标

FH是以“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

FH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

(二)专业设置特点

FH非常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多专业均依据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而设置,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因此许多专业大都是依据新兴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而设置的,如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环境保护、精密仪器、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能源等专业。

FH在专业设置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它除了能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外,特别是能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设置专业。同时,FH在专业设置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像新能源、环保、飞机制造、太空技术、生物医学等新的生产领域以及高技术岗位群的出现,FH及时地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来适应这种变化,将其融入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

(三)专业教学特点

FH的学习期既注重理论基础的夯实,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不局限于纯粹的理论学习,而是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FH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一般采取理论教学、练习、实验、专题讨论、专题学术讲座、校内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建有设施良好、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实验实习场地,适于学生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通常来自实践,选取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形成技术成果。在理论教学中,也广泛采用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有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

2.实践教学注重企业的参与性。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FH在以教学为主的情况下,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比例占30%~40%。以实验教学、实践学习、项目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地位。在德国,FH与企业之间联系非常密切,企业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课程具体内容和安排及教学的评定应由行业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切实满足就业的现实需要。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德国工商总会(IHK)紧密结合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企业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依靠和源泉。

3.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德国FH的教学特别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各种实验和实训项目也是FH的教授们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应用性问题,学生是在教授们的亲自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考核。由企业里的指导人员与FH的教授通过沟通和协调,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保证了实习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在企业培训实习结束后,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份来自企业的实习报告。经常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行学术研究会,增强他们对工作实际环境和内容的了解。毕业论文选题大都来自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要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第二指导教师,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答辩及评定成绩,突出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四)师资队伍建设

FH注重教师的职业实践性,教师的聘任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有关规定,应聘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为学术性,即应聘者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通过高等学校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或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其二为实践性,即除了外语和数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教授应在本专业从业经历至少达5年以上(其中3年在高等学校以外)。目前FH的教授一般都在开展研究,不过与大学的教授偏重理论研究不同,FH的教授研究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方面,并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开发。在任教期间,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每4年可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调研休假”,到校外的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或应用研究,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新问题、新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此外,FH还从社会和产业部门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五)职业和就业指导

德国FH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就业指导,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指导从新生入学就已经开始,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职业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及目标。学院设有专门机构和专家对学生进行咨询,了解其禀赋和爱好,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种职业和就业指导理念与操作方式丰富了教育目标: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达到某一知识技能水平,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最佳领域,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FH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尽管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合理定位、分类发展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职教育应明确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德国FH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不在于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首要因素是结构性短缺。根据我国国情,高职院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摇篮,则“应用实践教育”应成为高职教育的目标。因此应着力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与工作岗位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为此,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能够胜任“教书”,又要能胜任“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安排及教学的评定应由企业、学校及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修订,切实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强调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有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学校条件和实力盲目开办专业,造成人才过剩;有些学校市场灵敏性不够高,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德国FH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国大多是传统的单纯学科性的专业设置模式。因此应从学科本位向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根据科技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合理设置或调整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提升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三)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性

FH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实践教学中有设施良好、模拟生产环境的校内实习和实验、企业参观和体验。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向着重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本位转变,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是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核心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课不应该长期使用固定教材,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更新。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为高年级学生创造企业实习的机会。要通过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联系,为学生接受实际锻炼提供机会。

(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FH教师的选聘要求严格,教师是既能教学又能实践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其教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的机制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因此要转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思想,应该从政府决策部门、高职院校到社会各个层面都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改变习惯性思维模式、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能力提高和专业技能培养;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同时,通过产学合作从社会和产业部门中聘请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而逐步使专业教师既具有教学开发能力,又具有产业开发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申请高级职务必须具备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而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标准;学校应鼓励无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教师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在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则由学校承担。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职业培训,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在职业培训中不仅是需方市场,同时还是培训主体之一,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协作机制和制约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还被看做是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因此应建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学校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便捷通道,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在不断交流、反馈中,调整学校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建立灵活的、符合实际的产学合作模式,形成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的产学合作的有效途径。

(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指导

学校要将职业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指导工作重点,合理安排指导内容。职业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移既有利于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扫清障碍。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就业网络,既是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又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2]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

[3]丁说.中德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比较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

[4]徐惠红,施敏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