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德国高校推行学制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学条件恶化。这是德国高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项教学资助计划。为了推广德国高等教育,德国政府还支持其高校在境外开展合作办学。结果,德国的高校因其国际化战略、学生的双向流动以及政府的资助措施名列榜首。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类似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大学生活跃在大学和企业之间。教育是国家的责任,这是德国长期以来的办学原则。

三、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近二十年来,德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提高大学自身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以及吸引社会资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整体上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沿两条主线进行:对内调整结构,整合联邦和各州政府及社会各方资源,赋予大学充分自主权,加强大学自身能力的建设;对外充分参与和利用国外资源,提升德国高校的竞争力。

综观德国高等教育政策,其特色表现在:

(一)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是联邦政府的施政重点

德国联邦政府把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视做对未来的投资,享有最高的优先权。联邦教育和科研部2012年的预算破记录地达到128亿欧元,比2011年增长近10%。其中高校建设和高校特别项目占22%,跨项目的基础研究占21%,技术和创新资助占20%,科研和生存预防措施开发占19%,联邦助学金占13%。政府大力推行并巨额资助的“高校2020一揽子计划”、“精英计划”以及“科研和创新一揽子计划”三大战略将使德国学术界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几年的挑战。

近年来,德国高校推行学制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学条件恶化。为了改善高校的教学条件,联邦政府从2011年起至2020年为高校提供20亿欧元的资助。这是德国高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项教学资助计划。教学资助计划主要用来聘请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资,开设更多的公共课,设置更多的阅览室,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等。

(二)高等教育内政和国际合作有机互动,融为一体

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当今大学成为现代化大学,拥有尖端科技研究和教学革新的首要前提。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出资支持本国大学生、毕业生和科学家进行国际交流,希望以此能够增强德国学术界的新生力量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的能力。在过去的50年中,曾有近六十万名德国人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奖学金,前往国外实习、学习或者从事研究。洪堡基金会是最著名的资助德国博士后和科学家前往国外进行交流、从事研究的机构。它不仅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德国的科学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还通过颁发洪堡科学研究奖项等措施吸引国外的德籍优秀科学家回国工作。

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从国外引进尖端科学家服务于德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来提升德国高校的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德国读书。为此,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联合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德国高校一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系列推广德国高等教育的市场营销活动:在教育博览会等信息交流活动中为德国高校提供支持,开通诸如www.campus-germany.de的信息通道为外国人提供在德国学习、研究和生活的各方面信息。

为了推广德国高等教育,德国政府还支持其高校在境外开展合作办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赞助的“德国大学境外专业”项目迄今为止已有27个。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为当地的德国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也提高了当地高校的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很多德国高校每学期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相关院系免费为这些外国同行提供从事研究和工作的便利条件。外国学者们可以享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并且可以去旁听任何课程

通过近二十年的高教改革,德国高校国际化成效显著: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其最新的一份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指出,学制改革后,约27%的德国大学毕业生有国外学习经历(而改革前的比例只占19%) 。2011年年初,英国教育委员会对11个国家的高校在国际学生招生、文凭质量及声誉、学校对外国留学生支持措施以及对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鼓励措施等方面进行排名。结果,德国的高校因其国际化战略、学生的双向流动以及政府的资助措施名列榜首。

(三)高校和企业合作密切

大学与产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极具德国特色的产学结合机制。德国政府是这一机制形成的外部推动因素,产业界对新技术的刚性需求以及德国大学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则是其内部动力。

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科技研究不是盲目开展的,而是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让与转化。大学为产业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很多应用开发研究课题则直接来自产业界的委托。大学与产业界的这种合作不仅使产业界在科技和社会技术服务创新力上获得长足发展,也为大学提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并为德国的科技创新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从2008年起就在“电动驾驶(e-drive) ”项目上与奔驰公司合作。而奔驰公司从2011年起,连续4年赞助该学院总共175万欧元建立博士生研究和培训计划,旨在加快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实际应用。

(四)“双元制”高等教育

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类似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大学生活跃在大学和企业之间。他们在双元大学或高等职业学院就学期间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毕业考试合格者能获得学位证书和技能证书。这种高职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一方面企业承担可能需要缴付的学费,提供学生就学期间的助学金;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双元制”高等教育越来越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德国联邦职教所2011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为双元大学提供学习位置,其总量已超过4万个,同比增长46%。双元大学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开设的专业数量也比前一年增加20%左右,达到929个。

(五)免费的高等教育

教育是国家的责任,这是德国长期以来的办学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德国越来越接受这样的理念:高等教育应该免费由所有公民享用。自此,政府大量投资支持公立教育。德国的免费教育制度对生活在德国的外国人也一视同仁,外国学生在德国无论是上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和德国人一样不交学费。

【注释】

[1]《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 (Brockhaus Enzyklop覿die)是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所属的知识媒体(Wissen Media)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百科全书。2005—2006年版的30卷书中共收录30万个条目,4万幅图片,是世界上条目数最多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百科全书中小条目主义编法的代表。

[2]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语言学家、改革家和政治家。1809至1810年,他在任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期间,组建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覿t,即现今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覿t zu Berlin) 。他提出的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是:大学具有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双重职能,大学教育应当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人”,即培养具有完美无缺的人性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必须独立于国家政治之外,力主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

[3]此处的新型大学指的是Gesamthochschule,其特点是在一些学科内,将综合大学本硕一体的学制和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放在同一所高校中,入学条件也采取上述两种大学的要求,即进入传统大学学习需要的中学毕业文凭(Abitur)和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必备的技术学校毕业文凭(Fachhochschulreife,又称Fachabitur) 。专业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在结束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可获得相当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文凭的Diplom I,之后,可入职场工作或是继续第二阶段的专业学习。第二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可获得相当于综合大学毕业文凭的Diplom II。1971年,第一所新型大学诞生于黑森州的卡塞尔(Kassel)。转年,在北-威州也引入了这种改革模式,出现了5所这样的新型大学。1980年1月1日,北-威州通过立法,将本州内的这类新型大学更名为Universität-Gesamthochschule。截至2003年1月1日,所有的新型大学全部选用Universit覿t这一称谓,完成了向综合大学的转变,也标志着Gesamthochschule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4]1999年6月19日,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联席会议,旨在消除欧洲范围内国家间学生流动的障碍,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确定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共同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之内建立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会议签署了联合声明,即《博洛尼亚宣言》,明确提出至2010年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发展目标。该项计划便是“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 。至2010年为止,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已达47个。

[5]教授资格并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资格证明。博士学位是获得教授资格的最基本条件。取得该资格的途径是要通过德国高校级别最高的学术考核。首先,被认为有学术前途的博士毕业生被聘为初级科研人员,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工作若干年后,他们需要完成一篇具有独创性、学术水平高的教授资格论文,并完成至少3个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题报告。答辩委员会对论文和报告进行讨论评议,通过者便可获得教授的任职资格。工程类专业的人员还应有至少7年的工业界从业经历。取得教授资格,还不算是教授,只有被一所大学聘为教授时,才算成为教授,而在一所高校获得教授资格的人员按规定不能应聘本校的教授职位。

[6]所谓资质提升期是指在大学及大学外的科研机构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须经过的经验积累期限。

[7]德国的小学(Grundschule)学制通常为4年,小学毕业后(个别州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渡阶段,即所谓的“分流的中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校推荐)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又译做主科或主体中学,学制5年)、实科中学(Realschule,学制6年)、文理中学(学制9年,目前许多州已将文理中学的学制缩短为8年)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几种学校类型) 。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同时上职业学校(Berufsschule),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

[8]在德国,传统大学以教授为主体组成评议会,负责制定学校的一切法令、规定,选举正副校长并接受和审议校长的年终报告,教授在大学评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的席位和表决权,学校人员的任免和校务会的决议需要先征求评议会的意见。

[9]此机构设立于1973年,名为ZentralstellefürdieVergabevonStudienplätzen(简称ZVS),2010年转变成一个基金会(Stiftung fü rHochschulzulassung),其官方网址为www.hochschulstart.de。

[10]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成立于2001年7月,是由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北京合作成立的服务机构。审核部是中国学生前往德国留学的大门。当申请人通过了材料审核,并参加审核面谈或者TestAS测试后便可以获得审核证书。该证书是德国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拥有证书即表明该留学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是真实的,并且在中国大学取得了足够的学习成绩用以申请德国大学。审核部还自2005年初同奥地利,自2006年底与比利时展开合作:凡是申请留学奥地利和比利时的申请人同样也需要由审核部进行审核并邀请其参加面谈。

[11]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由联合国欧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 European Centre for Higher Edcation)研究和推行。ECTS是欧洲共同的学分标准,为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累计以及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间转学提供了平台。

[12]德国高校领域的认证体系是伴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而被引入的。新开设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必须保证符合一定的标准,譬如课程是否具有可学性、是否适合就业等,由此设立了认证机构,高校付费接受认证。从2008年开始也可进行系统认证,即不是认证单个专业,而是对高校进行整体的质量管理认证。2011年3月底,美因茨大学(Universit覿t Mainz)通过了德国认证和质量保证研究所(ACQUIN)的认证程序,获得德国第一个系统质量认证证书,并因此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凭此德国认证委员会颁发的正式质量认证证书,美因茨大学未来开设新的专业,可以自己进行认证,而无须再以高额的费用委托外部的评估机构来认证。

[13]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fü r Technologie,简称KIT)由原来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于2009年10月合并而成。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之一,2006年入选为德国第一批精英大学。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德国核物理研究中心,目前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茨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elmholtz-Gemeinschaft Deutscher Forschungszentren)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