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专门学校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日本专门学校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专门学校定位于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属于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类型,未被纳入学制体系之内。专门学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短期大学则以普通教育为重点。专门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3年制高等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

日本专门学校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吴 兵 龚晓青

摘要:日本的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法定的高职教育和训练机构,其起步时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差无几,其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如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专修学校的创立是以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向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的转变为背景的。日本专门学校(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是专修学校的一个分支。专修学校按入学者的学力水平分为:高等专修学校、一般专修学校和专门学校。设有高等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高等专修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开设高等课程,其程度相当于高中水平,属于后期中等教育范畴,其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也有1年制和3年制,修业2年并取得规定成绩者可获得与高中毕业同等资格;设有一般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一般专修学校,其招生没有学历、年龄规定,有接受教育训练愿望的人均可入学,主要为学员提供各种专门知识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职业素质,有终生教育、终身学习的意味,其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设有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专门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技术教育。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其程度相当于短期大学水平,属于广义的高等教育范畴。其专门课程的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也有1年制和3年制。专门课程修业2年以上并取得规定成绩者可获得与短期大学毕业生同等的资格。

截至2006年5月,以上三类学校所占比例如图1、2所示。

img60

图1三类专修学校数量

img61

图2三类专修学校在校人数

一、日本专门学校情况简介

日本专门学校定位于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属于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类型,未被纳入学制体系之内。从学校性质看,与短期大学相同,但在培养目标方面各有侧重。专门学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短期大学则以普通教育为重点。专门学校产生于日本经济低速发展时期,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为缓解高等教育的升学压力,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而推出,这就决定了它的“补充”作用。随着专门学校职业教育职能的不断提高,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高度评价,其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不断缩小与正规教育体系间的距离,逐渐与其接轨,它以其独特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适应着日本产业界的要求,成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专门学校的最大特点是依赖市场机制来运作,设置标准比较宽松,具有学校及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因而能主动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

1.招生对象

专门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3年制高等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2006年专门学校在校生数占专修学校总在校生数的88.9%。就办学规模而言,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专门学校与大学、短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专门学校已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近年来,以取得某种资格证书作为目标的,从大学和短期大学毕业之后再进入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2006年的数据显示,专门学校入学人数中约有8%(25 000人)是大学毕业后再入学。

2.学科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

专门学校学科设置综合、广泛、灵活、实用,学科专业广泛,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与社会福利、商业实务、服饰与家政、文化教养八大领域、8 200多个专业,既有传统的专业,也有跨学科和各种与时俱进的新专业,基本涵盖了目前人类职业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主要学科、专业内容和培养方向如下表所示。

专门学校的主要学科、专业内容和培养方向

img62

专门学校把市场需要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个人的学习需要,把市场的需要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及时地开设各种新型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

例如,近年来在学人数分布最多的前三位专业领域顺序变化是:1980年是医疗、家政和工业;1990年是工业、医疗和商务;2004年是医疗(27.6%)、文化教养(21.1%)和工业(15.9%)。就业专业的变化实际也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折射。

3.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

专门学校的一部分专业是指制度规定的以取得公共职业资格为目的的职业训练机构,这些专业称为资格教育专业;非资格教育专业是那些毕业后没有确定就职岗位的,或不实行公共职业资格制度的专业领域,如商业实务、IT信息处理、音乐艺术等专业。因此,专门学校的教学计划大致有两种安排方式:一种是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国家资格考试需要自主进行编排。因此,即使是同一专业学校间也有差异。再一种是有关护士、营养师、厨师、美容师、保育师、幼儿园教育、看护福利师等授予参加国家考试资格或毕业后授予国家资格的资格教育专业,由于在法律上对这类专业的基本授课科目和授课时间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故全国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教学计划基本是统一的。

专门学校把促进更多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作为办学宗旨,将教育教学活动和内容直接与资格考试和就业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与学的目标高度统一。

专门学校开设一般教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和实习三种课程,专业课以及相关课程约占80%,教学以实习和实践为主。例如,《电气施工士法》施行规则第3条规定,电气技术专业的总教学时间要在975学时以上,其中实习时间在570学时以上。有的学校为使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教学计划规定每年教学时间是1 01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16学时;专业课416学时,实习580学时。一般来说,专门学校的实习实践课约占总学时的60%。

教育教学制度也比较灵活,各类学校的学制1~4年不等,2~3年的居多,专门学校学制灵活,不同专业的修业年限不等。在学习时间上,有全日制、夜间制、定时制(科目制)、函授制。在学习制度上,与其他高校实施学分互换制,达到规定要求和条件者,可以插班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在校学习2年以上、总授课时间达1 700学时以上,并取得所定成绩者,毕业时可获得“专门士”称号;在校学习4年以上、总授课时间达3 400学时以上,并取得所定成绩者,毕业时可获得“高度专门士”称号;在专门学校学习2年以上、总授课时间达1 700学时以上的毕业生或者是高中毕业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专门学校毕业生都有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在专门学校学习4年以上、总授课时间达3 400学时以上的毕业生都具有进入大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的资格。

4.专门学校的师资

专门学校需要有一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实战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员。

日本具有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对于专门学校的教师,为保证其在所教课程上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规定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方可任教:

(1)专修学校(大专层次)毕业,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且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满6年以上者;

(2)大学毕业2年以上,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毕业4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者;

(3)取得硕士学位者。另外,被公认为具有上述同等以上能力者也可任教。为此,在录用教师时,一般是具有在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于研究型人才。根据一些资料表明,专门学校教师的特点是四多:专职教师中专门学校毕业的多;兼职教师中具有大学、短期大学学历的多;兼职教师比专职教师多;总体上是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多。专门学校的师生比约为1∶13.2。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就业率、资格考试合格率、中途退学率等,实行量化管理。优秀的教师队伍,再加上得力的管理,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产学结合

日本注重教育与企业界携手合作,企业界为职业教育募集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供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企业界也常常聘请教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对企业的生产和革新进行指导或聘请教师到企业中去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且有的行业内或公司还设立学校。而学校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并接受企业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日本企业界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合作的结果不仅使企业获益,而且也使学校受益匪浅,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既确保了企业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又做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实际上,这也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使产业界和教育界在相互合作,相互适应中得以持续发展。

6.学生素质培养

重视通才教育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多于专业课程,且课程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学校还开设了企业实习、创造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意识。可见,无论从学分数量还是从课程领域来看,课程结构既保持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又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日本专门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思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日本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即战力”的时间型技术人才为目的,所谓“即战力”指即使进入全新的环境,也能够通过冷静地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继而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计划,即专业主义。而明确培养目标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时至今日,“高”和“职”之间的关系还没能落到实处。高职教育应该突出其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在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应与其他高等教育看齐,同时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又不能简单地与技校、职高等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实验实习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

2.合理设置专业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为此,职业技术院校应该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以培养“马上能用”的实务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地方、面向产业,体现地方特色。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很不均衡,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立足于地方,扎根地方,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合理设置专业,与地方企业联合,通过技术支持、科研合作等方式为地方企业发展服务。这样,才能更迅速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进而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赋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促使学校能够根据特定历史时期当地社区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主办学,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3.合理设置课程

(1)平衡课程设置

重基础、有弹性、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成为21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传统职业教育往往忽视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日本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平衡了人文修养课程,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懂技术的人才,而且是一个能够从人文、法律、伦理、社会等各个角度思考技术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还有不足,应该逐渐扩大人文修养课程的比重,提倡“先做人、后做事”。

(2)课程内容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在为学生打下一定理论基础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上。例如,某校机械工学科的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如下:一年级有工业数学、力学、图学、CAD练习、物理实验。二年级有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振动学、电子工学概论、计算机程序、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制图。三年级有机械电子学、控制工学、信号处理、热机械学、信息处理、CAD/CAM实习、计算机程序、专题研究等。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较我国高职院校更全面、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兼顾了实用性。

我们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方面,应该“宽”“专”兼顾,基础课程应该覆盖整个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再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自身愿望确定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就业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4.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办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在稳步提高专职教师工程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将企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引入课堂,确保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不脱节。

但是,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层制定相应的对策。

5.提高高职生源质量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情况来看,生源相对比较充足,但是生源质量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课程教学目标较难实现,影响了教学质量,对外表现为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虽然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层次较低。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引导,不断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学风建设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职业能力、保证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层次,使高职的招生和就业走入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的生源质量问题。

6.发展开放的、多层次的高职教育

(1)发挥区域辐射作用

高职教育应该走出目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局限,不断深化和强化职业教育机构的地区辐射作用。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应专门为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设置课程,使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在成人教育和培训上的专门立法,对不同群体参加培训的有关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这个形势下,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开设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努力成为为区域社会的人们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的终身学习机构,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2)完善高职生继续教育的机制

国家应从政策法规方面确定高职教育毕业生进入大学或者研究生院的机制,使得高职生“专升本”“考研”能够制度化、规范化,保证高职生能够有机会继续深造。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受到体制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但是,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何屹.日本专门教育初探[D].河北:河北大学,2004.

[2]日本文部省.专修学校各种学校教育与振兴[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 shougai/senshuu/main11_a1.htm.

[3]施雨丹.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4]关守义.日本专门学校的就业与学科专业设置[J].日本问题研究,2006(1):44-47.

[5]蓝欣,史世平.日本专门学校的职业资格教育研究与介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9-51.

[6]汪云香.日本专门学校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127-128.

此文发表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