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社区工作着力点

高校学生社区工作着力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及时向学校和社区管理部门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要求、意见,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安全,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平安温馨社区、和谐社区是落实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目标,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设立学生安全保卫信息员,分布在学生社区各宿舍楼,及时反映安全隐患,调解纠纷。

二、高校学生社区工作着力点

1.着力构建完善的学生社区工作组织体系

(1)健全学生社区党团组织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把基层组织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建立学生社区党的工作委员会、公寓楼党支部、楼层党小组的社区党组织。学生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与社区管理内容相关的组织生活,负责考核社区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的表现;负责学生党员发展的预审,并对社区中表现差的学生入党实行一票否决制;负责学生党员在社区中的操行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依托社区团组织和社团,指导开展学生社区的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活动。与党的社区组织体系相对应,建立学校学生社区团委、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团小组。学生社区团组织配合社区党组织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协助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调查研究青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反映青年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加强社区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有效的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开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成立“党团员突击队和服务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支部的凝聚作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员的骨干作用。

(2)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建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每幢公寓楼设自管会,每幢公寓楼设楼长,每楼层设层长,每个宿舍设寝室长。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及时向学校和社区管理部门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要求、意见,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忧解难。

(3)建立健全学生指导组织

一是建立社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学生排解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困难。尤其注重在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检查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它具有处理心理问题的一般能力,能方便快捷的为学生服务。二是建立社区就业辅导中心。辅导中心的任务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介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信息服务、推荐服务等。就业中心的职责不是简单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它需要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和服务。

(4)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社团既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又成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和学风的表现形式。加强学生社区社团建设,使社团活动成为联结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同学的桥梁,成为学生工作的新阵地。

2.重视安全内务工作,构建平安温馨社区

确保学生安全,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平安温馨社区、和谐社区是落实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目标,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第一,健全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层层签定消防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消防安全职责。第二,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并大力宣传学生文明社区安全保卫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通过板报、讲座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规范、消防安全应急措施的常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全重如泰山,稳定促进和谐的要旨,养成自觉遵守安全法规的习惯;为了使各项安全计划和防范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有效预防各类恶性事故的发生,要建立坚持安全检查制度,不定期对学生宿舍进行认真检查,不留死角,杜绝安全隐患,遏制学生宿舍中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安全稳定。对于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同时按照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第三,认真抓好队伍建设,大力培训社区安全保卫骨干,建立安全保卫激励机制,设立学生社区保卫专干,成立学生社区文明执法队。第四,建立安全保卫工作的信息网络。设立学生安全保卫信息员,分布在学生社区各宿舍楼,及时反映安全隐患,调解纠纷。第五,建立宿舍出入登记制度,对所有进出的人员进行登记。

采取日查、周评、月总结的方法,通过“文明宿舍”“星级宿舍”的评定,调动学生整理内务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社区内务水平,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建立干净、整洁、舒适、温馨、团结友爱的和谐家园。

3.着力打造高品位学生社区文化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隶属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社区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要内容,以社区为主要空间,以社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健康、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有利于修身养性,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学习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要建构主导性的社区文化,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面对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格局,必须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团体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具体的讲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这就必须利用社区内各种文化宣传设施,大力宣传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结合重大事件、主题团日活动等,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以潜在的方式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深入开展“明礼诚信”,做文明大学生等系列活动,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与习惯。在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多样性,使学生社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2)要构造人文性的学生社区文化,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制度文化是指当代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精神要求,在高校直接贯彻或结合高校情况而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人是文化的主题,人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约束文化。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不仅要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规范性、约束性的管理教育,二者互相渗透,功能互补,目标一致。制度文化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是社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这种文化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学生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发挥社区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制定的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即以仁爱为本的人际交往规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团结为重,互相关爱、真诚相待、公平正直的行政规范,即社区领导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是仅仅依靠权力来管理,而是由自身德才学识形成的权威以及情感关怀来管理,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对社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对社区有一种“家”的感受。

(3)要构造创新性的学生社区文化,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社区文化活动机制

如何有效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是要构造创新性的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区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时代需求,提炼社区文化精神,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为重点,依托大学生科技节等形式,大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宗旨,依托大学生艺术节等形式,积极推进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社区,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以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出发点,依托运动会等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举办创业竞赛、模拟招聘就业等活动,不断促进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之中,这样既凝聚了广大的同学,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愉悦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4)要构建开放性的学生社区文化,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

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同外界进行交流,才能不断扩大视野,不断汲取全人类的科学文化营养,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保持开放性,包括在校内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不实行“三个面向”,不吸收最新信息,不学习中外学校先进文化,大学生社区文化就难以现代化,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强调开放的同时,必须注意有选择地继承和吸收先进文化。首先是要继承吸收文化遗产。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国,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保证大学生社区文化的性质。其次是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大学生社区文化应是社会文化的精华,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的。因此,对社会文化必须有鉴别地加以吸收和改造,坚决防止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坚决抵制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

(5)要加强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和谐交融的社区环境

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以前把社区仅仅视为学生休息的场所,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当薄弱,而生活设施相对齐全。所以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社区学习设施、教育设施、活动设施以及各类人文景观建设,并使这些设施、景观从设计、取名、布局、布置都注重文化品位,蕴涵学术理念,体现“文”“雅”,用优美的社区环境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他们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名人格言等文化艺术作品。在社区设立学生活动室、社区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英语角、书报亭、主题性雕塑、文化走廊、花坛和草坪以及各种宣传设施,如橱窗、展板、黑板、广播、网络、刊物等等,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既能够感受到学生社区的文化科学内涵,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着力强化学生社区思想教育

(1)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成才成人的基础,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大学生多处于青年中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和稳定,这一时期正是素质优化的关键时期,也正是进入成果的创造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知识能力社会化、心理状态社会化起着全方位的定向、规范、约束、激励、开发、疏导作用。正因为如此,德育始终处于我们教育的首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当今教育目标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光荣任务。高素质创新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越是要对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他们能不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决定着他们个人将来的发展,而且这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华中科技大学杨淑子院士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会不打自垮。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于乌云盖顶,而在于心灵的残缺、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泯灭。高校,作为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力资源产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技传播的圣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人应有的精神含量,应该能够丰富、提升、纯净学生的气质、人格和境界,成为一个教育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精神领地,成为一个铸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阵地。

第二,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实行,出现了学生通过选课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选课学习,积累学分而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有很大的不同,同班不同学和同学不同班的新情况产生了,作为传统的学生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的行政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学生社区里的学生寝室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最基本并相对固定的基层单位,传统意义的班集体被寝室集体所代替,学生社区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成为大学生素质扩展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空间。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在宿舍,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政治、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及交锋也常常发生在宿舍。宿舍介于班级和个人之间,推开门是一个大世界,关上门是一个小天地,朝夕相处中影响着别人,也改变着自己。如常见的卧谈会,从谈论衣着服饰到各种社会问题;从谈论课堂学习到毕业志向、国际风云;从谈论校内经商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严肃的话题和低俗的打趣相互掺杂。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思想不稳定,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随声附和,各种小道消息、流言蜚语在这里很有市场。实践证明,即使在同一个班级,有的宿舍出现了具有集体倾向的赌博热、经商热、游戏热、吃喝玩乐热、旷课厌学、自由散漫。而有些宿舍则出现了具有集体倾向的考研热、读书热、考证热、思想上追求进步热等有益活动热,这些都说明学生社区育人环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建构和改造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宿舍管理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力争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基地。

第三,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和发展自身的内在要求

自1999年11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美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有效的减轻了高校发展的压力。同时后勤的社会化,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将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带到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生社区,学生势必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社会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增多,尤其是学生公寓“育人”功能十分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更需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学会从各种思想的比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管理的企业化,首先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各种利益的冲突,既有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有学生和后勤之间的利益冲突。后勤企业的这种逐利性弱化了“服务”色彩和“教育”功能。后勤企业运作的市场化、服务的全面化,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同时客观上将学生按经济基础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群落,学生的生活可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特困生的心理压力更大,这都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并维护学生的合法的正当利益和权利。

后勤社会化以后,学生宿舍垂直管理部门发生了变更,由过去的学生工作部门转移到后勤物业公司管理,学生社区内部的物业管理部门重点是管物而不是“育人”,并且其管理缺乏层次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学生在社区的生活出现自由散漫的几率增大。同时,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生源质量从总体上来看相对下降,在学生寝室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宿舍内乱泼脏水,乱扔杂物,乱倒饭菜,乱堆衣物书籍,致使宿舍脏、乱、差;有的学生自律意识不强,纪律涣散,不遵守作息时间,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在宿舍蒙头睡大觉;寝室装备“家庭化”,寝室消费“攀比风”,不少学生违反管理规定,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甚至在宿舍做饭,使宿舍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上述情况表明,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牢牢占领学生社区这块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寝室中去,使学生社区成为科学理论、先进文化的阵地,成为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阵地,成为学生勇敢探索和自觉学习的阵地,从而确保高校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高校从传统的一片净土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走出校园,更加广泛地融入社会,处于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超出了班级甚至校园这个狭小的天地,超出了传统的八小时之内的时间界限。所以从时间上讲,我们要树立全天候的工作理念,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在八小时之内的观念,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的八小时之外,时刻关注学生八小时之外的思想动向和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并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主动占领八小时之外的时间阵地。从空间讲,要树立全方位的工作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在班级教室、集中在办公室之内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区,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2002年2月22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主要责任”,“决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

第四,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历来是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寄希望于青年,把青年当成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教育青年学生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青年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进一步强调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制高点上,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指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强调要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培养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中国变革伟大时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现在的大学生正逢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他们在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突击队和主力军角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们能否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伟业,取决于他们的素质高低,尤其取决于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当今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传播网络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入世”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和“渗透”等,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青年大学生能否站稳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社会主义方向,这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占领广大青年学生思想阵地,帮助青年学生筑起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牢固长城,增强青年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学生社区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设想和构想,是人们的信念和追求。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而坚定不移的看法、思想、观点、观念。理想信念像一朵明亮的火花,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她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是人们团结奋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是照耀人们前进的灯塔,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我们党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爱国主义是指千百年巩固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在现阶段提倡爱国主义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热爱历史悠久的祖国,结合时代精神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既要看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足,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我国国情实际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实际出发,也就是让大学生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家底”,来弱化他们对社会高期望与现实评价之间的矛盾,防止过高的期望和完美主义的产生,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发愤读书;进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育,使学生不仅要对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感到自豪,而且还要对祖国的发展前景充满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就和历史责任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珍惜学习,立志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树立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公民观教育,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公民观,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第三,加强以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诚信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不是元素个体,而是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只是手段,共同发展才是目的。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但市场竞争绝不是你死我活、独霸天下的较量,而是互利共生的多赢。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背景下,个人作用愈来愈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合力。一个人做可能不成功,几个人做可能会成功,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做可能会惊天动地。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三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安定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守信。一个市场信用不好,就会衰落萧条;一个人信用不好,就会付出代价,受到惩罚,很难生存发展。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也是青年学生做人之本、立业之道。因此,要引导青年学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第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宇宙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认知的主体是人,客体也包括人类本身。但由于在历史演化进程中出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分离,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断出现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异化现象。当今世界呼唤人文,这是时代发展的主流,也是科学对本源的回归。文化,对道德的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担当。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文化,根本在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生命的自然群落的客观存在,唯因其具有文化才获得了有序的衍进能力和丰富的时代意蕴。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唯因其具有文化才使其获得了超越自然生命体的客观存在。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破坏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是当代青年学生素质欠缺最本质的原因。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感悟、思考、理解,净化灵魂,健全人格,完善自己。“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文化对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因此,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人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导致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对学习的态度往往是“你来教我”而不是“我来学”;对学习的责任,认为是“老师的责任”而不是“学生的责任”;在学习方法上,认为是基于事实的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这些学习观念的偏差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观念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其次,培养成就动机,激发学习动力。根据阿特金森等人的观点,“追求成功”的动力越强,成就动力就越强;“害怕失败”的动力越强,成就就越弱。学习动力源于对成功的追求,对成功感到骄傲,对失败不那么沮丧的人,他们情绪高涨,积极向上,敢于大胆追求,对未来成功希望的估计比较高。而成就动机弱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成功没多大追求,非常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心情压抑,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估计偏低。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的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目前一些大学生逃课、不完成作业,甚至考试作弊。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针对这种情况,一要大力宣传,加强引导、激发学习动力。社区辅导员等工作人员要深入学生寝室,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唱响学习主旋律,使广大同学树立起“人人是学习主人”“以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的基本观念。二要对学生加强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今天的大学生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引导他们志存高远,要知进取而不能只贪享乐,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要在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地提出目标和要求,帮助他们实现预定的目标,感受成功的愉悦,变“要我学”的他育模式为“我要学”的自育模式。

再次,努力营造社区良好学习气氛。以党团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教育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学风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党团建设和学风建设紧密相连。开展学习型寝室、文明寝室建设活动,抓好寝室这一细胞的学风建设,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学风建设。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推广优良的学习方法。采取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大会、一对一对口帮助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用科技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举办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

第五,以强化学生虚拟组织为特征的学生社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文化,它不仅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认知方式,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社区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社区网络文化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环境。

首先,开辟网上先进文化阵地。建立社区“学生之家”网站,设立“网上党校”“理论文库”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基本纲领,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正确评价各种社会思潮;设立“团旗飘飘”栏目把团的知识、团的活动,通过网络及时传达到每个团员青年当中;设立“校园论坛”栏目,及时转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等政治活动及在活动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论文,形成浓厚的政治网络氛围;设立“来自我心”栏目,让学生倾诉思想,畅谈心扉;设立“心灵驿站”栏目,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困惑,消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其次,加强对学生社区网络管理。江泽民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在社区,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首先对拥有计算机的学生建立档案,签订协议,引导学生依照学校有关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正确使用计算机。其次要构筑“信息海关”,运用数据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网络监控软件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入、流出信息的监督和控制,对那些明显带有文化歧视、文化攻击色彩的信息以及各种文化垃圾进行及时的屏除和过滤,保障上网者免受非法或不良网站以及不健康内容的侵害,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在此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引导,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构建抵御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防火墙”,增强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化观、道德观、法制观,努力把社区网络建设成为传播社会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重大作用。

第六,以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发展,竞争加剧,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习负担加重,人际关系障碍、青春期烦恼、升学就业困惑,是当前困扰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症结是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拔,人格的自我中心,后果多指向内部,极端的就出现自杀自残。心理健康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社区工作者要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心智健全的人。

首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学生社区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举行现场咨询、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预防和矫正心理疾患,找到减轻心灵重负的方法。

其次,开展社区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通过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

再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建立学生社区心理辅导站,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同学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尤其要侧重独子新生、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失恋学生、残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消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人格协调发展,形成爱惜生命、珍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的意识行为。

最后,加强抗挫折教育。在学生中要广泛地开展修身教育,使之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懂得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放开眼界,不拘个人得失,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持乐观、积极、奋发的良好精神面貌。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据近年的媒体报道:青年自杀现象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家庭问题多,是导致青年自杀的主要问题。除了外部因素之外,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内在原因就是大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使他们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主动寻求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自信心,使自己能更好地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

第七,强化社区学生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规范、制约并付诸自己的道德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也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有效。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是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分制的推行,学生自主时间增多,学生在社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大,以前一抓就灵的集中管理和班级管理已不能奏效。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遵纪守章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强化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其次,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三是让学生参与社区民主管理。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逐渐要求自我做到“慎独”“自律”,这是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境界。但是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中必须认识到自我教育并非是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社区工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工作者应着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遵守纪律习惯,学会体贴人、信任人、宽容人,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