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实验室在军事隐性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实验室在军事隐性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隐性教育的内化过程是自发和主动的,具有愉悦性、易接受性的特点。所以,实验教学过程与隐性教育形式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室管理者和实验教师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更需要有一系列策划与辅助性安排实施隐性教育。

浅谈实验室在军事隐性教育中的作用

杨金宝 马明田 周大伟 李晖宙

(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湖北武汉430033)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隐性教育的内容及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进而从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体系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提出强化军校实验室隐性教育功能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实验室 隐性教育 队伍建设 实验体系 创新

1 隐性教育及其作用

隐性教育指教育机构或某个特定群体经过长期积淀、凝练的内隐文化,通过教育过程传达给受训群体,以此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品质,形成该群体独特的气质和鲜明个性的教育形式。隐性教育传递给受众的是一种诸如道德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感情气质等难以用文字或符号表达而不显于外的文化,称为内隐文化。有别于诸如哲学数学、物理、文学、史学等可以用文字或符号载体而显于外的所谓外显文化。内隐文化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外显文化那种有意识地经过一定组织形式,按一定计划进行的直接的、注入式——有时候甚至是强制性的——教学,隐性教学因素则贯穿于各种教学因素(包括物质、精神)中,具有隐涵性和潜在性特征,借助于教师的语言行为和环境气氛等暗示力量来影响受众的学习过程。隐性教育的内化过程是自发和主动的,具有愉悦性、易接受性的特点。

隐性教育传递的内隐文化虽然不显于外,但对于培养和塑造人才却是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军事院校来讲,如何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军事素养和军人气质的优秀军官,隐性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对于中国当代革命军人而言,除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外,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军人素养,雷厉风行的作风,敢打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服务的理想才是忠实履行历史使命和实现军人核心价值的强大武器,更能体现出军人与众不同的感情气质。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实验教学过程就对学生的影响形式而言,有直接可见的显性因素,也有间接潜在的隐性因素。内隐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文化,隐性教育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教育,其作用的形成主要通过暗示、从众、认同、模仿等心理过程而实现,一般表现为潜移默化、无意识习惯,其形成要经过积累和积淀,形成后则相对稳定而持久,有巨大的惯性力量。所以,实验教学过程与隐性教育形式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室管理者和实验教师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更需要有一系列策划与辅助性安排实施隐性教育。

2 实验室中隐性教育的实施

2.1 建设优良的文化环境是基础

当前,军地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放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但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有的院校在建设中过于追求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文化建设,导致实验室被建设成了“一流的硬件、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文化”,大量的经费投入换来的建设成果难以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出来。其实,现代的实验室建设中突出体系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是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而注重文化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基础条件。

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会使身临其境的人心情愉快,增强自豪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所学的专业,热爱本职岗位,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极大的浸润作用,通过含蓄、隐性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传递价值观、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要改变“重技能、轻人格培养”、“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人是实验室的主体,实验室是人活动的舞台”这一观点出发,规划、设计、营造实验室的环境,既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满足种种技术标准,又要从培养良好的学风及文明习惯的要求出发,引进人类文明的规范。缺少文化的环境是刻板、单调、沉闷的,富含文化意蕴的环境才是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要大力增加实验室的文化气息,要探索、凝练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实验室文化,采取各种方式丰富实验室的人文环境,在实验室的布置上要体现出浓重的文化氛围,创造美的环境。可利用用名言警句、科学家画像、革命先烈事迹、本专业优良传统、实验挂图、展览橱窗等方式对实验室进行美化;可利用互联网展示实验室的成果、管理和教学风貌,采用网上教学、辅导、预约,多层次地开放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则,以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积极开展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使多重的文化信息载体巧妙地与实验室构成一体,给学生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无形中把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科研素质。

2.2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关键

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先进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对实验教师来说,实验的科学知识是显性教育的载体,而人格、信仰、观念、思维等才是隐性教育的载体。教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兴趣爱好、工作热情、对学生持有的教育期望和教学氛围等,都是在教学大纲里无法规定的,但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产生的深刻影响,也会在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高水平的军队实验室一般都由所在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专家牵头,周围都有一支学术科研队伍,通常承担了国家军队的科研课题任务,对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有系统性的研究,在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打造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德为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人。古人言:“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作为一名军校实验教员,首先要在思想上忠诚于党,热爱军队的教育事业;其次,要热心于实验科学技术,具备勤奋不息的实干作风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工作上。热爱本职工作,愿为实验教学工作做奉献,这是良好职业道德的核心。

(2)学高为师。黄宗羲在《读师说》中说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的高、新、尖仪器得到广泛的应用,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能、实验理论,还要掌握比较广泛的现代科学仪器的知识,熟悉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其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方法。实验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技术人员还应刻苦学习、钻研实验技术,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作风。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对学生既严格又热忱,对实验过程、环节、结果一定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有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验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我开拓的能力。

(4)创新意识。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应主动研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实验科学的进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突破单纯性的验证型教学方法,变革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手段。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可以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发现,让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品尝创造乐趣,唤起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兴趣会产生专注,专注将产生毅力,毅力又将激发献身。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管理素质。实验室是大量人、财、物集中的地方,包括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实验室管理有日常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技术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既庞杂,又繁琐,只有搞好管理,努力做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条不紊,才能把实验室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实验技术人员要有科学的管理素质,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2.3 创新实验体系是必由之路

(1)实验内容的创新。以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按各门理论课程的要求而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步骤方法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甚至有的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不强。其实对验证性实验内容可以分而治之,对一些典型的、具代表性的实验可以保留或进行方法手段上的革新,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对低水平、缺乏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应予以淘汰,代之以学科系统性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综合性、创新性、自主性实验项目。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实验的精华内容,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又能通过新的内容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提高实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实验方法手段的创新。传统实验对于方法手段,甚至是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不可否认,这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和实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讲,也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方法手段的创新也可以分阶段实施,在验证性实验中,可以沿用传统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在进行“三性”实验时,可以在保证人员器材安全的前提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甚至是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教员只需负责对方案、方法、步骤的审定和指导即可,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如此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优点,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的途径。

(3)实验运作模式的创新。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说,“……看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只要看它有多少实验室在周末的晚上还亮着灯……”,仔细想想,颇有道理,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离不开实验室。现在有的学校为了方便实验室管理或者说方便实验室工作人员自己,实验室还处于“上课开,下课关”的运行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自主性实验项目的需求。

全面开放实验室是运作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实验室优势资源的有效途径,可为学生提供十分有利的创新科研条件。对于综合性、创新性、自主性实验项目来说是必需的条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全面开放实验室也会有管理人员的管理难度太大、设备的损耗和耗材消耗太大、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计划性开放和预约实验时间等方法进行控制,但不能成为不开放的理由。

实验体系建设和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实验环境,并且与现实结合十分紧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工作方式的养成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总之,院校实验室是发挥隐性教育的较佳场所。我们必须重视实验室的隐性教育,挖掘其对军校实验教学的积极影响,促进教育质量。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军人素养,雷厉风行的作风,敢打必胜的信念,能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当代革命军人。

参考文献

朱启超.国防科技资源创新系统研究初探[G].第七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罗学刚.共享国防科技资源,提升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吴卫.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不能忽视实验室的隐性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3).

匡健.构建实验创新体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赵迎芳.浅谈高校实验室的隐性教育[J].教育研究,20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