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地图的含义,认知地图在隐性知识研究中的作用

认知地图的含义,认知地图在隐性知识研究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地图中的因果图能够有效引发隐性知识。认知地图在隐性知识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基于内容分析技术和自我访谈技术的应用上。经过形式化的信息加工方式从两个来源引发行动者的隐性知识,即根据事件结构扩展表识别其中与成功和失败紧密相关的行动和策略;根据认知地图分析提取隐性知识的特征。

第二节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一种认知映射工具,是一种使领域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显性的可视化表达。认知地图将各种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图形,是一个由节点组织的有向图,是一种获取隐性知识的有效的技术手段。[9]

一、认知地图的含义

在任何既定的知识领域中,个体都有自己在这个特定领域的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对脑海中该领域的概念及其存在的关系进行明确的一种视觉表征。认知地图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表示知识和经验及其对于现实观点的强有力的工具。

在很多情况下,认知地图在个人或组织中很可能处于隐性和未表达的状态。认知地图强调提取和表示人脑中各种想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认知地图是再现个体表达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因果依赖的定向连接的因果关系网络,将一般关系的认知规约为因果关系的认知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个体隐性知识的编码表达与存储需要借助这种因果关系。[10]斯腾伯格认为,个体隐性知识具有程序性知识的特征,可以用以下条件—行动的形式加以描述,即:如果〈先行条件〉那么〈随之发生的行动〉,例如,如何对交通中红灯的反应的隐性知识可以描述为:如果〈红灯〉那么〈停下来〉,进而使隐性知识具备显性化、定量化表达、计量和动态推理及存储的理论基础。

二、认知地图与隐性知识的引发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难以与其他人沟通分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体的经验、感悟、印象、团队默契、组织文化、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由于隐性知识的难以言表性等特点,因此隐性知识的引发、测量等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难点问题。

有研究者针对隐性知识难以直接测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的引发、测量和共享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从外显知识逐步深入,依据概念间的因果关系来建立一种新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流程和体系。

认知地图中的因果图能够有效引发隐性知识。首先,认知地图允许聚焦于行为。隐性知识大多是关于实践的技能,是程序性的知识,因果关系能够揭示出潜在的、更高层次的程序性知识;其次,隐性技能是依赖于具体的情境的,而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这些隐性技能是以认知地图的形式部分地存储于人的头脑中的;再次,认知地图能够赋予一些模糊情境以具体的结构,能够使人们从微观层面分析问题;最后,在具体的图示结构构建过程中,参与者将会持续地被要求去反映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所为,而一般情况下他们则不会如此。如此层层深入就可以引发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隐性知识了。[11]因此,认知地图被认为是引发隐性知识的有效方法。

三、认知地图在隐性知识研究中的运用

有研究者把认知地图看作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工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利用一些合适的工具,使原本模糊不清的或难以阐述的隐性知识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为人们有效的学习和利用。

认知地图在隐性知识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基于内容分析技术和自我访谈技术的应用上。[12]

内容分析技术一般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通过绘制事件文本之间的认知地图,人们可以获得逻辑更加清晰而简洁的因果关系内容,从而更容易推断事件的成功和失败是与行动者的哪些能力相关联。将认知地图引入文本分析强化了人们对文本整体性信息的把握,这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步骤:①构建行为事件文本,确定概念节点。通过对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文本信息进行整理,从原始文本中整理出关于关键行为的独立文本,并以此提炼出需要研究的概念节点。②填写事件结构扩展表,链接相关概念。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列出所有具体行动或动作,从动作中抽象出策略,然后再判断这些策略的结果(即一定时间点上可以刻画出来的某些关系、程度或状态),最后再将已经发生的策略扩展为行动者当时可以选择的其他策略。③绘制和分析认知地图。④提取隐性知识。经过形式化的信息加工方式从两个来源引发行动者的隐性知识,即根据事件结构扩展表识别其中与成功和失败紧密相关的行动和策略;根据认知地图分析提取隐性知识的特征。

自我访谈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构建认知地图以引发隐性知识的好方法。这种技术是非直接的和非反应式的,能够较好地使面谈主持者从引导面谈进程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自我访谈主要由四次连续的面谈组成。第一次面谈是在没有研究者提起任何概念的情况下,收集面谈者的一些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广泛地分布在所研究的领域内;第二次访谈是为了证实首次面谈中所收集到的概念,并根据重要性进行归类和派寻;第三次访谈是确定前面所得到的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次面谈主要是研究者向面谈者呈现各种认知图式以得到面谈者的确认。这些面谈都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对所得到的概念内容等做内部效度检验从而保证认知图式建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13]利用自我访谈技术,可以构建出用以提取隐性知识的认知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