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12月组建成立后首批设立的学院之一,在学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了学校“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院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和实施了学校制定的各项策略和规定,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物学”被学校确定为博士授权单位建设的三大支撑学科之一。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年建设与发展成就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12月组建成立后首批设立的学院之一,在学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了学校“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院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和实施了学校制定的各项策略和规定,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学院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建设,生物学科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之一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构建了以农学、园艺、动物科学三个农科专业,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制药工程三个工科专业为两翼,涵盖理学、农学与工学三个学科门类的多学科办学体系。注重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注重理学、农学、工学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注重行业发展需求、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建设,努力构建学科优势和特色。2003年“植物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被批准为国防基础学科、“植物学”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农学”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和国家级建设的特色专业。“生物学”被学校确定为博士授权单位建设的三大支撑学科之一。

(二)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适应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师资队伍

2000年以来,学院教职工人数显著增加,学历普遍提升,博士所占比例增长较快,学历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教职工人数从48人增加至98人;研究生学历人数从6人(12.50%)增加至59人(60.20%),其中博士从无到21人(占23.47%);高级职称从30人增加至57人,其中教授从12人增加到21人。

教师在农业、生物行业上影响显著增加,一批专家教授获得了国家、省市的各类专家学者称号,已建设了一批学科团队。十年来,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师2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师3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教师3名、“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师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教师2名、“市科技杰出贡献奖”教师1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教师2名、“省科普先进个人”称号教师3名,3名教师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专家。构建了“应用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资源生物学”、“辐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植物遗传育种”、“极端环境生物资源”等学科团队。2008年获得“核辐射生物效应与应用”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现代生物技术”四川省教学团队。

(三)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质量第一位,狠抓质量管理和教学规范管理,确保学生规模增长与教学质量提高相统一。制定了“关于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等约20个教学管理文件,修订了5次教学大纲和5次培养方案,完成了7个专业10个年级164班级、3000余门次课程、18万余学时的教学任务,毕业学生3002人,毕业率达94%以上,授位率93%以上。获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36人次、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50余篇。“植物学”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招收121名,已毕业67名,1名同学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教学质量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共获得四川省精品课程3门;2008年“农学”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现代生物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等奖4项、3等奖6项;获得校级教学团队建设1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学良师2人、校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学院被评为校2007年迎评创优工作先进单位,8名教师受到表彰。

(四)充分发挥生物学应用科研的优势和特色,为生命科学和学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校三大职能,大力组织教师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开展研究,取得突出成绩。2001~2009年,科研项目达264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30项、横向71项),到账科研经费达1886万元(纵向999万元、横向693万元)。2009年纵横向科研项目36项(国家级2项)比2000年8项(无国家项目)增长了3.5倍,科研经费523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约20倍。

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科技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学校省部一等及以上政府科技奖励全部为生命学科成果;鉴定科技成果(含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7项,推广应用后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达71.6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921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05篇、三大检索论文25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得授权专利6项。

(五)以学生为根本,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工作形成实践创新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根本、学风建设为中心、实践创新为特色、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党团组织,加强思想教育。现有学生党支部10个(2个班级支部)、党员381人,十年新发展党员2000余人;各班级建立团支部,每年组织生活120余次、组织生活设计大赛近10次,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三、三制”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近年学生人数1800余人,年均完成奖贷助勤超过2000人次、贫困生超过800人、各类三好学生100余人次、各类特长奖励与优秀奖励超过470余人次。2001年以来,学生科技创新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一等奖(金奖)4项。组织社会实践团队30余支共12000多人次,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科技下乡、社区宣讲、爱心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已建成能满足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学院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已形成了课程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环节有机联系的生物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生物学形态实验、生理生化实验、工程技术实验、生物科学模拟实验、综合创新实验等五大实验操作平台;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孵化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辐射与生物学效应研究中心、学校植物类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中心等13个研究性实验室、5个校级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为整体的校内实验实习体系;分别与北京扬翔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等校企、校地合作建立了37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构建完善了社会实践体系。现有校内实验室9000平方米,各类大棚温室1500平方米,实习基地用房4500平方米,校属教学实习基地15km2。实验设备由2000年563台(套)(价值108.0万元),增加到目前2208台(套)(价值1476.5万元),其中10万元设备数由0~24台(套),总价值446.4万元。

(七)加强学术交流、学科交叉和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加强与校内外相关学科的联合与合作。近十年来,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50余人次(其中院士5人,国外学者10人),出外考察、学术交流200余人次(其中出国进修学习9人),合作科研70余项。邀请来访专家包括匡廷云院士、施蕴渝院士、胡思得院士、新西兰林肯大学Mike.J.Noonan教授、日本蓝旗株式会社KIKOKU/Yutaka研究员等。学术交流和校内外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生命学科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新学科增长点。

(八)全面参与学校综合改革,学院二级管理思路和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以来,学校全面推行人事分配制度综合改革、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行学院二级管理等,对生命学院的管理思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院在思路上通过全面参与学校综合改革和积极承担各项目标任务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制度上认真学习综合改革文件精神、原则、要求、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全面实施方案、制度和政策,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方式上充分调动学院有效资源,组织教师积极承担聘期任务,建设学科团队关键和综合任务,努力完成聘期任务。通过全面参与学校综合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学院2003~2006聘期全面完成任务,2007~2009聘期被评为学校聘期优秀。

(九)加强党建、思想政治与工青妇群团工作,重视综治与安全,注重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对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保障

建院以来,始终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对学科建设龙头和教学科研中心起到了良好保障。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工代会与教代会制度、实行民主公开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统战工作,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重视综治与安全工作,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学院建设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1.注重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建设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学生工作队伍、管理队伍,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发挥学科整体实力,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内在核心动力。通过引进人才加强队伍,注重大胆使用培养队伍,积极探索新的队伍建设方式,逐渐构建一支专职队伍规模稳定、兼职队伍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2.紧紧依靠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农业与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和绵阳科技城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技术成果研究,大力开展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不断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社会服务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凝练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3.充分依托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努力加强生命学科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学院二级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物学科发展的内在关键。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全面建设和发展。

4.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规范管理,构建和完善教学科研平台体系,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科研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学科平台、提升教学科研服务能力,推动了学科建设持续发展。

5.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加强区域与产学研联合办学,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发展新的方向和出路。通过与中物院等董事单位的联合与合作,通过生命学科与材料学科、环境学科、信息学科等交叉融合,可在核辐射生物学、核废物与辐射环境生态修改、生物质新型材料、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与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有良好地发展优势和前景。

6.理清发展思路、统一发展思想、提高发展认识,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机制,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是加强学科建设和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

(执笔人:侯大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