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等一系列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挑战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对学生学习和教育质量十分重要。教学管理工作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本校特色,同时加大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唐鸿芳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务处,201620)

作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规划好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地指导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的结合,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本质就是维护和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使学生(教师)在实际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能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投入。

一、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彩推动另一朵云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一直未曾抛弃的就是教育理念。而在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等一系列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转变以往以学校为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标准,营造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势必增加。

二、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增大学业挑战度,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挑战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对学生学习和教育质量十分重要。但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教学陋习,教学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强调学术上的努力和为学生提供高期望值的平台来激励学生取得高水平的成绩,即增大学生学业挑战度。通过这样的途径,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为了学分而学习,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来说,他们是在进行着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决心,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不言而喻地会增加。

三、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学生导师制,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导师制在国外大学早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国内实施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国内,很多大学在追求硬件大的同时却忽略了软件,大建新校区,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导师与学生沟通的难度,空间距离的加大客观上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疏离感,影响了学生课后与教师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教学管理工作这条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投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势必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在大学里有这样一种现象,放学后很多学生不愿意待在学校里,原因有很多:寝室离学校比较远,在学校学习还不如在寝室学习;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在学校学习比较辛苦等,这些都是对校园文化不认同的表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认同学校的文化,不因为离寝室远而不在学校学习或上自习;不因为学校没有空调而不在学校学习,认同学校的文化就是认同学校的方方面面,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校园文化特色。教学管理工作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本校特色,同时加大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硬件文化(如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标志文化等),也包括软件文化(如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就包括对这些方面的认同和评价,使校园文化建设原动力充足。由于有了思想和行为的高度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也就能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2.规范校园管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广大教师中间走访,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教师待遇;还可以就学校发展规划征集教师意见;让老师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计划,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等,以上这些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校园建设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加。

3.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鼓励科研,开展教学互评活动等,定期举办校园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戏曲大赛等,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加强教学管理,增进与他人的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随着我国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合作学习也成为了焦点和重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任意的和浮于形式的,而是要精心组织和策划的,这个时候就要通过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组织和管理,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一条通途。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加强教学管理,增加师生互动频率,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

通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到专家们是怎样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也因此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顾问和指导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师生沟通的共同价值平台。高等学校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国际上通常将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学习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而这种投资的回报有赖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收入。因此,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是师生在教学上沟通的共同价值平台。

2.沟通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沟通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变为双向交流式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的主导地位,创造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既能使所讲知识让学生掌握,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导。沟通式的教学方法要求积极主动地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这必然促使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材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

3.营造平等、理解、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组织成员之间应相互承认并尊重彼此的差异,在此前提下的人际沟通也将会更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信任不是人为的或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诚心诚意争取来的。组织中民主的氛围和科学的作风是良好的沟通环境的核心要素。所以,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在沟通中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觉,道理已清清楚楚地讲明白了,学生就是不理解,就是听不进去。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人是集理智、情感于一身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影响不仅是理性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从管理沟通的效果来讲,单纯的理性沟通只适合于头脑十分成熟冷静且善于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人,而这样的人在青年学生中是很少的。进行感情沟通,就是要充分理解和真诚地体谅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沟通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内心,包容和接纳他们的现状,充分理解他们的感情,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他们,并以民主的心态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尽可能地缩短。简单地依赖权威和传统管理都会导致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更谈不上有效的沟通了。

参考文献

[1]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8.

[2]罗燕,史静寰,涂东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1 13.

[3]罗晓燕,陈洁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50 54.

[4]海迪·罗斯,罗燕.靖华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过程指标上的比较: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5]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6.

[6]冯芳.高校本科教学分类评估面临之困境浅析[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2):164-166.

[7]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97-299.

[8]郑建敏.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论坛,2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