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产生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产生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夏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斯成立了由其博士生岑逾豪和清华大学副教授罗燕为主体的研究小组,启动了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汉化工作,至此正式开始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学情调查研究。该研究不仅得到了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团队的有力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阎凤桥教授等的支持与帮助。

一、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产生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直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三大职能。其中,教学是最基础的职能。因而,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院校的追求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年年攀升。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7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 700万人,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数量大国。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预计到2020年要提高到40%。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大众化,还将向普及化阶段迅速发展。然而,“高等教育大国”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质量不高,特别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质量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美国教育家斯科特(Peter Scott)曾经说过,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和大众化之后,随着教育的扩张,质量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十分关键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样,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质量也非常关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满、忧思和批判也随之而来。因此,如何有效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而通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估工作来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则成为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

其实,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非常重视,通过院校评估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尝试也一直在进行之中。自1995年开始,教育部就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了合格评估;1996年,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了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了随机性水平评估。至2002年,教育部对192所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对16所高校进行了优秀评估,对25所高校进行了随机评估。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评估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开始了大范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至2008年已经完成了对592所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工作。2009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质量保障工程,并研究探讨实施分类评估;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偏重于资源输入的占有量,相对忽视资源的输出价值,特别是学生的发展质量、学生学习参与情况等。评估的关注点一直是高等教育供给方的投入,比如课程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设施的完善等。毫无疑问,高校的人、财、物的投入的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仅注重投入而不注重投入实效的评估并不能完全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

2.评估的主体。由作为行政部门的教育部充当评估主体,这种“谁主管谁负责”的做法难以调动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被评估的高校也缺乏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对待评估方案比较被动。同时,政府在实际评估工作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也引发了高校伪饰、迎合、造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3.评估的形式。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一些准官方的事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和一些民间评估机构[27],如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排行榜等。然而,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自主性,有些机构作出的评估还比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中国大学排行榜,由于教育观的偏差致使评价过分强调教师科研,忽略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深受“教育主客体之说”的影响,将学生当作“产品”来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误导和负面影响。

4.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认识。对本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社会各界尚缺乏统一的正确认识。随着对质量问题关注的不断深入,同时受国际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范式转变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与手段也开始发生转变,开始强调高校教育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主体性发展,同时也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参与程度,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已开始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我们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高低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些学者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改善上,还体现在这些硬件作用的发挥上和“以学生为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因为一切教育资源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以何种方式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高等院校工作的改进、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是近些年来高等院校质量评估工作遇到的棘手问题,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有必要研究与借鉴高等教育较发达国家采用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科学化,化解我们在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作为一个从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来间接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高等教育测量方法与工具,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它的研究与借鉴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2007年夏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斯(Heidi A.Ross)成立了由其博士生岑逾豪和清华大学副教授罗燕为主体的研究小组,启动了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汉化工作,至此正式开始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学情调查研究。该研究不仅得到了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团队的有力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阎凤桥教授等的支持与帮助。经过半年努力,研究小组完成了工具的翻译、题项文化适应、认知访谈以及前期研究工作,并在清华大学等学校进行了小规模的测试;之后又开始了对修订后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的研究以及与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比较研究。[28]当然,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反映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真实现状,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也是研究与探讨的主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已在中国高校广泛开展起来。目前,加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的院校不断增加,覆盖面日益扩大,已由2009年的27所发展到2012年的59所。截至2012年,累计有84所院校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