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探究

“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社团化管理”并非一个新名词,对于这一课题,目前已有一些讨论[1]。现有研究所倡导的“班级社团化管理”主要是从培养和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遵循的原则是在班级内部建立各类兴趣社团,以兴趣社团建设带动班级建设。总结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点及其成因,借鉴社团管理中的一些特色和精华,综合考虑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下文中,笔者将以本学院为试点,对“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构想。

“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探究

孔倩妮

(浙江工商大学 法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大学班级管理难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移植社团管理的方法,将契约精神和评价体系纳入其中,从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班级与社团这三个层面进行管理的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班级 社团化 契约精神 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

一、“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的引入

“班级社团化管理”并非一个新名词,对于这一课题,目前已有一些讨论[1]。笔者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在班级管理上遇到不少瓶颈,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也想到了这条“班级社团化管理”的路径。

虽然名称相同,但实质却有些差异。现有研究所倡导的“班级社团化管理”主要是从培养和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遵循的原则是在班级内部建立各类兴趣社团,以兴趣社团建设带动班级建设。然而笔者对班级社团化管理的理解与此不同,笔者所倡导的模式将重点放在评价体系上,主张将一个班级作为一个社团而非分解为多个社团,在此基础上将社团管理中所运用到的制度章程、层级体系嫁接到班级中来。

二、选择“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的原因

对班级管理进行创新的模式有很多种,为什么选择“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笔者拟从班级管理难的原因入手,结合高校内社团管理的特色进行分析。

第一,高校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高,对于“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高校学生不同于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成人,尤其是在经历了高考及长期的个性压抑之后,热切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生活的自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发布指令,学生被动接受执行的模式很难得到认同。

第二,班委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权威性未确立,定位的变化影响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大学阶段的班委不同于此前的班委,在高中毕业之前,班委更像是班主任的御用执行机构,但进入大学之后,班级成为单纯的自治组织,没有人赋予班委管理的“权力”。由此,班委的性质和职能亦发生变化,从“命令者”转变为“服务者”,这就意味着其他的班级成员可以不接受其所谓的“指令”,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可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班级内部的集体活动和成员间交流减少,成员的集体观念和班级荣誉感亦随之淡薄。进入大学之后,除了必修课上课之外,班级同学很难聚集到一起,班级没有一个固定的集会场所,这客观上导致了班级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自由。由此,也客观上决定了在学习之外,班级同学进行集体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班级成员对集体的感情相对淡漠。

第四,高校学生价值选择较功利,对个人可直接获益的活动较积极而对集体活动缺少兴趣。在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后,大家共同的感受是目前高校的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较为功利。对于“有分可加,有奖可拿”的活动趋之若鹜,而对于“无甚好处”的活动则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的存在,这种通行价值观的散播,使得集体活动变成了无人问津的“丑石”。

第五,学生社团特色鲜明、活动多样,学生愿意参与社团活动并接受社团组织统一管理。相较于班级,高校内的各个学生社团则是备受瞩目。学生参加社团的原因亦非常多样,因为兴趣,因为有加分,因为能交到朋友,因为可以得到锻炼,等等。更重要的是,社团是他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班级却不是,在选择了专业之后,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社团吸引学生的最大原因在于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组织大量的活动让大家集体参与,在社团中工作,更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像成人一样在工作思考,得到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对工作的满足感,上述种种是其在目前的班级中感受不到的。

三、社团管理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如上所述,在现行的体制之下,社团可以满足学生对自我价值和功利追求的多重要求,在这个功用上,班级体现的作用显然有些让人失望,这或许就是社团更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如果班级可以吸收社团管理中的某些精粹,那么实现“华丽变身”也并非不可能。对班级管理进行改造和重构,可以从社团管理中找寻灵感。

(一)提炼组织文化和核心特色

一个社团与其他社团相区别并得到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其独有的文化和核心特色,并经年积累和传承。如我院的法学会,以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等为核心特色,将学科特色、自我发展与社会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开展活动,连续多年蝉联校级“十佳社团”。

(二)制定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

在班级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班级成员不出席班会、不参加重要的集体活动等情况,却没有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所以情况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社团当中,却有法可治,比如实行例会的签到制度等,而这些平时情况,都与期末考评相挂钩,客观上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此外,有些社团还制定章程、公约,对社团中的大小事务加以规定,使得社团管理有法可依。

(三)组织特色活动并加强交流

社团总是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大量活动,使社团机构本身变得成熟,事实上这也是班级需要学习的。班级的存在也是为了成就每一个成员,使其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此外,通过日常活动和例会制度等,社员间加深了交流,对整个组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四)完善项目运作和资料管理

在社团中,学生干部是管理者和活动的统筹者,和班委在班级中的工作类似。但涉及具体的活动和项目时,更多地由社员来负责和操作,这一方面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其能力,为社团换届做好了准备。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都对图文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使得所有资料都能够被稳妥地流传下去。

(五)做好内部培训和外部宣传

社团的另一个特色展现在它的对外交流和内部文化建设上。每一个社团在活动的前后都会对活动进行宣传介绍,在适当的时期都会对外进行社团的推荐,提升社团的美誉度,也借此提升了社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及对社团荣誉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社团也会组织内部培训,请社团内的学生干部或者社团外的人对社员进行技能培训,使社员在技能上有所提升。

四、“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的初步构想

总结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点及其成因,借鉴社团管理中的一些特色和精华,综合考虑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下文中,笔者将以本学院为试点,对“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构想。

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班级和社团的某些矛盾和差异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去转化的。比如,班级是由同一年级的学生构成的,而社团的管理者则是高年级的学生;再如,社团中有淘汰晋升的制度,而对于班级来说,则是所有成员一个都不能少。以上种种,是我们在对班级进行制度重构时面临的重大难题。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班级与社团这三个层面进行制度的架构。在这一体制之下,我们可以从班委的“权力”来源问题、班级同学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问题、学生个人的素质评价问题、班级间竞争的考评机制及班级与社团的协作关系等方面进行处理。

(一)班级内部

学习社团管理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使班级每一项事务的处理都有制度可依,并遵循特定的程序。在班级内部事务的管理中,笔者强调各个班级成员都以成人的思维,共同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并给出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一旦表达赞同的观点,那么按照契约的精神,就不得质疑该制度的权威和公正性。此外,笔者还强调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以共同制定的公约或制度为准,遵循公约中约定的程序和要求,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

笔者对于班级内部制度建设的构想如下:

表1 班级内部制度建设构想

img3

(二)班级与班级之间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和社团一样,需要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围绕特色开展活动,同时,也需要在竞争中找到亮点和劣势,促使其进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笔者倡导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班级间的良性竞争。

对于班级间的竞争,如何进行评价和考察,笔者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

表2 班级间竞争评价和考察建议

img4

(三)班级与社团之间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之下,社团与班级的关系偏向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班级协助社团进行活动宣传,接受某类学生社团的考察等。但笔者认为,在“班级社团化管理”的模式之下,班级与社团的关系当是平等的。以下进行详细的论证说明:

表3 班级与社团平等关系论证

img5

五、结语

上文中,笔者从班级管理难的原因入手,结合社团管理的特色和优越性进行分析,将社团管理的理念植入班级管理的制度建设中,构想了一套兼顾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班级与社团这三个层面的完整体系。

笔者所主张构建的“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班级内部管理上,以社团管理的方式进行自治管理;二是在班级外部,辅导员、上一级的主管部门,以管理社团的方式对班级进行考评、管理。

笔者的构想主要是从平时工作的观察和思考中得来,以笔者所供职的浙江工商大学及所辖法学院现有的制度为依托。对于“班级社团化管理”模式的构想,主要是希望通过这套制度的应用,使每个学生班级都培育出自己的特色,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将管理的方法更加科学化,在减轻工作量的前提之下收获更好的管理成果。期待这份构想可以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真正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孙伟彦.“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李敬民,金本启.大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析——以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10级造价本科班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2(1).

[4]刘波,赵琴琴.成就需要理论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张廷广.浅议大学班级凝聚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班委与非班委同学的互动视角[J].科教文汇,2010(6).

【注释】

[1]关于班级社团化管理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但笔者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找到的相关论文十分有限。与本课题较有关联的文章是河南师范大学孙伟彦的《“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探析》(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但其观点与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有很大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