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班级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管理客体模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个体绝对服从社会,儿童绝对服从成人。班级管理主体模式认为,班级管理本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该模式的基本管理策略为: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构基本上是以这两大要素为核心的。

三、班级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班级管理模式是现代班级管理理论研究和班级管理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建构得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班级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成熟程度,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校班级管理的效果及其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就影响较大的几种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一)班级管理客体模式

班级管理客体模式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教师社会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的活动。学生是接受管理的对象。班级管理过程就是在教师的监管下学生将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班级管理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权威作用。班级管理客体模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个体绝对服从社会,儿童绝对服从成人。班级管理客体模式的基本策略为:以班级社会舆论和行政命令来强制个体服从班级管理的要求。班级管理客体模式产生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等级森严的历史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及西欧中世纪的班级管理模式即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强调班级管理者的绝对权威性。当然,该模式对人的基本行为规范的训练及其行为习惯的培养有较好成效。但是,该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突出的问题在于班级管理要求难以内化,难以培养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现代公民。

(二)班级管理本体模式

班级管理本体模式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活动。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动方面,教师只是辅助者和提供咨询的外部条件。班级管理过程是学生尝试发现社会生活规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主观努力的程度。班级管理本体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主张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活动中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以达到个体行为的规范。班级管理本体模式在班级策略上强调个体的管理实践,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班级管理本体模式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生产力较为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重视个人的生活实践和主观努力,有利于激发个体行为的自觉性。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要求,班级管理的效果不佳。

(三)班级管理联体模式

班级管理联体模式在管理观念上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认为班级管理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要求个性化相结合的活动。学生既是管理客体,又是管理主体,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班级管理过程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促进、协同提高的过程。在班级管理策略上,班级管理联体模式主张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倡导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纪律约束与正面诱导相结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等。该模式试图解决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等多种管理矛盾,以实现班级管理的全面功能。不过,该模式忽视学生自主管理的需要,脱离了学生自主性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以致班级管理的整体功能不能高效地发挥。

(四)班级管理主体模式

班级管理主体模式认为,班级管理本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素质的有个性的主体。班级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它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该模式的基本管理策略为: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该模式已构成了一个系统,具体有师生层面的合作型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层面的参与型管理模式等。班级管理主体模式是为适应班级管理现代化而提出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来塑造,以促进人的现代化。

班级管理模式从客体模式向主体模式的转变,实质上反映了对人的历史地位及其社会价值认识的加深。这种认识上的加深促进了学校班级结构中两大构成要素——管理者、被管理者在班级中的地位及其关系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上下对立关系转向平等合作关系。学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构基本上是以这两大要素为核心的。当然,由于班级管理个性化理念的深入及其现实追求,个性化将是未来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建构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班级管理模式的建构应充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它独有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