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示例

班级管理模式示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言,班级管理模式是随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出现而呈现出不同样态的。不同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特别强调班级管理中的某一方面,因此不同模式之间还存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关系。科层制模式可说是班级管理模式中最常见的,因为它操作起来最为简便、最易见效。而这种科层制又不完全等同于过去那种刚性的、僵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于是,我们将这一系列穿上新衣的科层制管理冠以“人本主义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之名。

第二节 班级管理模式示例

如前所言,班级管理模式是随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出现而呈现出不同样态的。我们不追溯太远,只论及当代从科学主义到人本主义转向的这一过程。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可说是其核心理念,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题中之义自然也要将人本主义贯彻到底。近年来众多一线老师已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如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等。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已经经过了理论的文饰和修补的,已经被人为地过滤掉了一些不合理之处。它们总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形式,如成功经验的形式呈现出来,其特有的问题情境和存在样态往往不复存在。正如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一样,班级管理模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地从管理主义直接过渡到人本主义,真实的学校场域中客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能有纯管理主义的,也可能有真正人本主义的,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两者糅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管理模式。不同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特别强调班级管理中的某一方面,因此不同模式之间还存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关系。本章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些客观存在并具有典型性的“理想型”班级管理模式,它们并不一定是“完美”和“先进”的,只是各教师因地制宜将各种教育管理因素和理念重新组合和概括的结果而已,其中精华与糟粕恐怕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加工和筛选。

一、人本主义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

科层制模式可说是班级管理模式中最常见的,因为它操作起来最为简便、最易见效。科层制简单说来其实就是强调组织结构,强调结构中个人的地位、角色和权力。映射到班级管理上来,就是将班级组织划分成若干层次和部门,并赋予其中的学生以相应的地位、角色和权力。在我国最常见的组织结构是班长/大队长或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课代表或学习小组组长——普通学生,这样一个等级式的结构形态,这个结构实际上将班级成员划分成了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区分,并且干部阶层内部还存在着等级差异,即所谓的“官大官小”,这在学生同辈群体中形成了明显的权威—服从观念。在过去,这样的结构内部是不轻易流动的,担任干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能力强或成绩好的学生,普通学生很少有出头锻炼自己的机会,故班级中往往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另外,科层制还特别强调规章制度和量化评价。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运用,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校规、班规等,对学生的评价就依据于对这一系列准则的量化评价。这一举措在产生之时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但到了后来就逐渐在执行过程中走向了偏差,即越来越向管理主义靠近,“人”这一管理的最终目标隐匿不见了。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科层制这些弱点遭致了众多非议。但由于班级结构始终有其无可取代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完全回归人本取消结构一说还不太现实,故有心之人便在原有的科层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造,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本”管理模式,具体名称有“自主型班级管理模式”、“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多层次班级管理模式”、“四元化班级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等。尽管没有一个模式自称“科层制”,但我们仍可在各种各样的名号之下观察到其本质。而这种科层制又不完全等同于过去那种刚性的、僵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于是,我们将这一系列穿上新衣的科层制管理冠以“人本主义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之名。

(一)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

学生在管理诸多因素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他所有因素都是为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而存在、运转和发挥作用的。管理目标的确定、管理过程的实施、管理方法手段的使用、管理绩效的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运作。

2.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过程的最重要方面

应该把学生从痛苦乏味的被管理转换为积极主动参与的自我管理。从班主任对学生的单向管理,转换为师生共同参与、民主平等的交互性管理,班级各项事务绝大部分由学生及学生干部来完成。

3.班委干部实行流动制

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身能力,学生有了共同的干部经历会对干部的管理工作产生同情和理解,会自动维持班级秩序。

4.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分细则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认识和对纪律的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二)具体操作

1.班委干部流动制

实行班委干部流动制一方面是为避免某些同学因为长期担任干部养成“官派作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没有机会当干部的学生缺乏自信,对班级管理事务漠不关心,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1)操作程序

张晓红老师提出了实行班委干部流动制的具体操作细节。

①开学之初就向学生讲明干部任用的原则和目的,即实行竞选轮换制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当干部既是为班级服务、实现集体目标又是培养和锻炼自己、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要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没有当干部时注意向干部学习,配合好干部的工作,引导大家去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当了干部之后要尽心尽力,努力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做好工作。②干部任用和培养。刚开始,选择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常规班干部,并指导他们做好工作,为其他学生做干部当好榜样。以后,经过广泛动员、个人自荐、民主选举等程序,在竞选的基础上选用几个有经验的干部带领几个新手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对新手进行培养和锻炼。如此循环往复,使全体学生都有锻炼和受到培养的机会。③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在班干部选定之后,班主任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培训。通过讨论协商,对他们进行明确的分工,理清协作关系,让他们了解各自的权限和职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新手上任,必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班主任还要在一段时期内对他们的具体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但是,对班干部放手使用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班主任要负起督导作用,加强管理,班干部应当在各方面比一般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强化服务意识与协作精神。[13]

(2)班级组织结构的设置——班委会和团支部

以上的操作程序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班级组织结构的设置。即具体设置一些什么样的干部职位,其相应的职权和职责又是什么。最常见的设置法莫过于传统的三级制结构。班委会设常务班长1名,负责班级所有事务,开展工作时向班主任负责,另设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劳卫委员、安全保卫委员、文艺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由团支部宣传委员兼任)等职。这些班干部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学习、量化检评、文体卫生、公物管理、班费支出、评优树先、对外宣传等工作,并协助、督促、指导各相关负责班务的值周班干部开展工作,他们开展工作时向常务班长负责。常务班委的考核每月进行一次,由常务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划等,通常是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这一类干部的担任周期相对较长,但最短半学期最长两学期还是要通过民主选举进行换届以给其他同学提供机会。另外加设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和每日卫生小组组长,前者由班委干部轮任,后两者通常按学号或座次轮换。值周班长主要负责一周的学习、体育、卫生和纪律情况的总结,值日班长则负责记录每日班级情况并向值周班长汇报,另外还负责擦黑板及为老师当小助手等事宜,每日卫生小组组长则负责检查每天的清洁状况,监督负责卫生的同学将工作做到位,他也直接向值周班长负责,而值周班长则向常务班长负责。

这是日常班级管理中最为常见的干部设置情况。这样的设置虽然让学生都有了担任干部的机会,但换届总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比如有的学生能力很强,非常适合某一职位,那么硬把另一个不太适合的人换上来,就可能对两个同学都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具体的事务仅由一个干部负责,可能也会导致别的同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级最基础的人际组织——小组,其职能的最大发挥也可能只是轮流值日搞好卫生而已,最后班内事务不是忙坏了班主任,就是忙坏了班干部。

【案例8-1】

王立华、李红双老师在“班干部—小组长—普通学生”这个传统的设置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根据“易于操作、实效性强、突出学生”的原则和有关的管理理论,总结出了一种班级管理的结构形式——学生全员、全程、全域的自主管理,提出“纵横建制,职能并举”的想法。

纵横建制座次排列图示:

      一组 □□□□□□□■

      二组 □□□□□□□■

(横向)   三组 □□□□□□□■

      四组 □□□□□□□■

      五组 □□□□□□□■

      六组 ■■■■■■■■

         体学宣班团劳文其

         育习传委队卫艺他

         组组组组组组组组

            (纵向)

图注:1.“□”为编制组织员,“■”为编制组组长。

   2.纵、横方向的选定根据班级教室容量、学生数量的具体实际而定。

纵横建制充分利用现行教室内座次一般横竖成行的特点,赋予小组管理的新内涵,避免上述弊端。它既横向(也可以纵向)保留传统的值日组,又纵向(也可以横向)根据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特长列出“班委组”、“学习组”、“体育组”、“宣传组”、“劳卫组”、“团队组”、“文艺组”、“其他组”等八个专职管理组。这样,每轮到卫生值日或值周的一组八位同学,也就是一届人员齐备的“值日班委”或“值周班委”,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执政”一周参与班级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为实现“让学生步步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创设了极佳的人文管理环境。纵横建制组成后,全班形成了一个组织网络,任何一个学生都处于经纬纵横的交点上,他要双向负责——轮到值日,既要参与管理又要搞好服务。

另外,王、李两位老师在班级各个组之间民主选举出合适的人选组成常务班委会,此常务班委会和上述传统的班委会是一样的,但此处的值周班长制却不同于上述的值周班长制。值周班长制是指经民主推选,每6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所有事务,其中1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5位同学分工负责班级的学习、体育、卫生、纪律等班级日常事务。周一晨会发表施政演讲,然后开始管理班级;周六第四节课搞两届值周班委的交接仪式,周末写出详细工作总结;周一课间操评估上一周班委的管理开展情况,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值周班长负责一周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天当中大大小小的班级事务都由值周班长负责,并做好值周记录,写出心得体会。值周班长,也是当周的班主任助理,这不是摆设,而是“实权人物”。在值周班长考核小组的监督下,值周班长享有班主任应享有的班级管理权力,班主任不在,值周班长可代其参加学校召集的有关班级管理的会议(常务班长也可),值周班长(特别是常务班长)作为学生代表,进入班级管理的最高决策层,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便于使决策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能确保班级管理策略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常务班委会和值周班委会两套管理体制的同时运转,负责班级事务有主有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互相竞争,不但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得以各显神通地开展工作,而且使班级管理得以创造性地进行。两套管理体制的最终评估标准又不完全一样,也促使常务班委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和值周班委展开竞争,干好各自负责的工作。

班级组织结构中除班委会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那就是团支部(小学一般是少先队组织)。团支部(未建团支部的班级可建立少先队组织)是班级组织的核心之一,作为学校共青团的最基层组织,是由在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群众组织,有其无比的先进性,是培养和造就优秀学生的大学校。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团队青少年组织的先进作用,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带动全体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团干部是班级中的一支核心力量,对班级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团支部,取决于团干部的作用和能力的强弱。事实上,就现状来分析,各学校各班的团支部,其职能作用只是发挥了发展团员、收取团费、简单的上传下达校团委的一些要求等“小作用”,其先进性、楷模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王立华、李红双老师提出团支部要实现“团队带头、组织引导”的作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一、设立“团员之家”园地(也就是教室后面的壁报)。用来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先进理论、及时表扬优秀同学,由全体同学以手抄报(有周报和日报之分)的形式轮流来办,做好舆论导向。二、设立“班主任信箱”。同学有什么困惑或建议的问题,可以向“班主任信箱”反映,团支部组织同学予以解答,也可以让班主任解答,或面谈,或回信,以增进师生、生生的交流沟通。三、成立由团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每到节假日需走向社会搞社会服务时充当主力军,平时则搞好日常志愿活动。比如,每一节课前为老师准备一杯水,学生患病时由服务队负责送医院治疗,等等。

另外,王立华、李红双老师还对班委干部的责任范围作了明确的划分,提出“专项承包,责任具体”的原则。专项承包是指除常务班委管理班级和值周班委管理班级外,又分公物(黑板、投影仪、鱼缸等)、行为(化妆、说脏话、不良发式等)、思想(谁最近情绪不高、谁和谁闹矛盾等)三方面,让每位同学承包其中的一项来参与管理班级。画出公物承包管理图,形成行为承包管理规定,每人一份,明确负责人承包哪一处、哪一项,规定每位承包者的职责范围,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如:《日常行为专项检查承包分工》、《公共物品承包者及职责范围》、《规范坐姿的有关规定》、《专项承包者工作开展情况反馈操作规程》等,并完善检查监督体系,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角色分明的专项承包管理,使班集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了管理者,同时又都是检查监督者,每位学生在管理、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受到别人的管理、监督。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自己身上的不足显露出来,积极上进的学生便会想办法完善自己,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以主体的身份创新发展,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资料来源:王立华、李红双:《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第53页。

2.管理的依据和执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级的形成离不开班级制度的建立。班级制度是班级工作开展的准绳,是学生行动的指南。有了班级制度,学生才能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学生自主管理当然也要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涉及班规的制定。既然是自主管理,班规当然不能是老师说了算,而应该是在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的班规办法。班级制度的建立由学生民主讨论制定,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的制度一般比较切合学生实际,实施起来会比较顺利。又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制定班级制度的讨论,所以,当他们违纪受到处罚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上述案例中,王立华老师他们主要用等级评分制对班干部进行管理,下面笔者将要介绍的是陈乃铺老师用百分制对全班学生进行的管理。百分制奖惩措施是对班集体进行管理的最常规和直接对全体学生的行为起塑造和矫正作用的成文措施,它的所有内容都体现了具体操作性。具体是由值日班长负责当天的纪律、出勤、文明礼仪以及班级班容的整理,并与值周班长一起处理好当日的即时事件。值日班长需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并交给值周班长备案,一星期累计一次,根据百分制进行奖惩。这样做避免了个别值日班长的不公正,又能较准确地反映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纪律、文明状况,同时每星期的奖惩能及时地对全体学生的行为起奖励、消退、惩戒作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但是,百分制的内容又并没有细化到规定所有行为,而只是从对学生容易做到但没有认真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倡导。它里面最重要的约束部分是学生的作业、纪律问题,最重要的倡导的行为是任何基础上的进步和做好事等。对学生不存在学习基础、个性差异上的不公正。它以奖励、消退和适当的惩罚为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对他们尊严的直接损害,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它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14]

除了由班委来进行监督和管理,自主管理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

王立华、李红双老师关于学生“自我分析,追求卓越”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取得进步时、犯错或失误时、自己对自身或外界的某一问题、现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帮助时,要写自我分析书。逢周六、月末、学期末和学年末也要写自我分析书。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在分析书中写明进步的体现,如获奖记录或语言表述的进步体现、坚持这样做的收获、进步原因和存在的不足,并制订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犯错或失误时,要写明犯什么错、犯错原因、长期这样做的影响、改正措施,并制订今后的努力措施。自己对自身的和外界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帮助时,要分析出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及需要同学和班主任做点什么。每周六、月末、学期末和学年末学生要写阶段性自我总结,从思想、学习和特长发展等方面及时分析,既要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也要分析出现在的不足,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实施措施,以不断完善自己。每学期每人发一册《自我分析录》,每周六填写。自我分析书起草时以500字为基准,根据实际可长可短。分析书写好后,交班主任签署意见后填到相应的表格里自己存档,以便日后借鉴应用。通过学生阶段性、及时性的自我分析,“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以完善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分析,让学生在主体性发展的舞台上,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飞的就飞,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15]

(三)简要评价

前面已经说过每个模式主要侧重于某一方面,有的注重目标引导,有的注重文化建设,有的注重情感教育,而这里介绍的这个模式虽不如它们听起来新潮、动听,但它一定是应用范围最广,最受老师青睐的一个模式。因为在当今的教育大背景下,学习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而利用稳定的班级组织结构抓好纪律促进学习无疑是一个非常经济有效的方式。谢维和教授从根本上否认班级是一个组织的提法,因为只要是组织就会有分工,就会有地位上的差别,就会有规章制度,而这又是约束人性的,组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管理主义倾向。这一点完全有道理,我们从上述案例中也能窥见一二,干部轮换制听起来很民主,但频繁的更换实际上可能导致人浮于事,流于形式,有些胆子小的学生可能也根本就不适合当干部也不敢下手去管。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遇事可能更多地以规则和条例为主,不懂变通,如此按规矩办事总会付出一些情感的代价。但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无法达到全部的小班化教学,而班级人数一多想要完全抛弃组织一说也实在困难,故此模式能在传统的僵化形式上创新至此,也难说不是一大进步。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文化管理模式

注重学校素质与学校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发展的特点。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地的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教育结构上也逐渐完善,人们的注意力也就渐渐地转移到学校的素质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教育更关注于教育的产出,又碰上工商管理专注素质保证,于是人们把教育的素质与学校管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上所谓的“管理主义”浪潮。[16]

纵观西方管理思潮的发展历程,一直不外乎是人与事之不停的交替。在20世纪90年代,过于注重“事”,也就是认为规章制度是人们积极工作的保证。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对于管理的侧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各种发展计划、指标体系、评估测量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这样细化的规章制度中已经忘了教育的本来含义,“人”这一关键的要素也会被淹没在各式各类的规章制度中。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由与个性的年代,这样的一种刻板、过于细化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状态,老一辈的管理经验在如今的孩子身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自我、注重主体性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反思以往的管理倾向,教育者们发现以往的管理已不再是教育的手段,却成为唯一的目的,教育管理为了更好的教育这样一样的一种理念并没有体现,反而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很多老师都会抱怨说,只要是班上的安静,也就是他们口中的纪律好,就是最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处在压抑状态下的学生,没有自由可言,高强度的控制环境下,他们总会找到机会去破坏这种“安静”,而老师又在时时刻刻地提防着学生的捣乱,斗智斗勇的情况经常出现,教师丝毫没有自己职业的成就感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可言,而学生自然也没有了学习的乐趣。

但是我们在遇到很多的优秀班主任的时候,你不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厌倦”、“没意思”这样的词语去形容他的学生们,在他们眼神中闪烁的是为师的自豪与喜悦。

(一)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

提倡人本主义的教育者,他们的学生观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流派的。他们首先是将学生当做是生活中的人。老师的特殊性就在于跟人打交道,学生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深入学生的环境,体会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跟学生沟通,这在班级管理中是首要的原则,也是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的首要条件。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级民主管理的推行。班级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说应该把人性放在第一位。学生不是被改造与控制的对象,他应该是整个班级管理的主人,是其内在的动力。班级的民主管理就是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执行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

凝聚力对于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其实是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很难想象凝聚力极强的班级,一个将班级荣誉看的十分重要的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会很差。

(二)具体操作

无论是哪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最根本的是为了使正常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只是为了增强管理的实效,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人本主义的理念渗入管理之中。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根据班级情况的不同和班主任老师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来看一下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实际有效的做法。

1.打造班级名片,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案例8-2】

陈老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他一直都很重视班级活动在营造班级文化中的作用,系列化的班级活动将他的班级逐渐地从一个老师们谈此班色变的差班发展成了一个老师们争相夸赞的优秀班集体。陈老师主要就是运用班级活动的作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对于组织班级活动的目的理解,陈老师解释说,班主任通过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达到引导、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团结强大、幸福和谐、积极向上、训练有素的团队。

他认为一次成功的班级活动,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班主任可以扮演以下角色:①策划者:活动的成功策划来自于班主任和学生集体的智慧;②指导者:班主任对活动全程关注、指导,把握活动的进程和方向,保证活动高质量完成;③参与者:班主任全程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是班主任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体现;④总结者:班主任应当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寓教育于活动中,提炼活动的德育内涵,提升教育的层次,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其中是主体作用。通过活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使活动的影响由外向内转化,这样教育的作用就从说服、教育转化为自觉行动。在陈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还是发挥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在班主任这样一个强大的磁场的作用下,班级活动组织的成功经验对于提升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班级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班级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在学校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排后的,以至于对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活动,学生都会缺乏自信。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好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同样是差生,这样标签化的生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陈老师在提升班级的自信方面主要是通过打造班级名片的方式,他采取的是人弃我取、人无我有的这样迂回的解救班级措施。比如说:在学校的一些大的活动上,利用班级的特殊优势,在这方面做到最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运动会上,当别的班级都在按以往的模式拉彩旗拉彩花,走一字队形,横一竖一,英文一。后来轮到我带这个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商量,我决定不再做平面的六角星,而是做一个立体的魔方,长宽高一米八的巨型魔方。我跟同学们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的。”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陈老师一直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型活动比赛中,逐步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而且班级的活动要系列化,班主任前期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的班级活动的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班主任一定有自己提前的预想。除了学校常规的一些活动,还有班级墙报的比赛,学校组织的义卖活动,这些都能够成为打造班级名片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

怎样使得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班主任还要别出心裁地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在一次拓展训练的时候,班主任积极地利用毕业墙这一契机,让学生清楚地明白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部分。面对毕业墙,学生说:“……那面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团结协作,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勇敢。那么高的墙,就那样,一个一个,都过去了。那么高的‘坎’都可以过去,以后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在集体这个圆里,每个人都是那么重要。看着那些在下面垫底的男生们紧抿着嘴,脸涨得通红,还在坚持,坚持着为一个个同学提供阶梯,让我心中泛起了一层一层的敬服;看着每一位攀爬的同学,手磨出了口子,胳膊蹭出了血痕,依然努力跃上墙头,让我的心中一点一点弥漫着感动;看着同学们终于被拉上去并安全落地,更是让我忍不住拼命鼓掌欢呼。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同学,都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谁都不可或缺……”

资料来源:2009年11月26日,南京市6中陈宇老师在南京田家炳中学作《班级设计与组织》专题报告,笔者旁听并作整理。

2.班级队伍的自主化建设

在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方面,班级自主化建设就是好的例子。他们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案例8-3】

班级自主化建设的过程

第一,班干部自主组建班级管理团队。首先是在班干部的选拔上,考虑学生的自我推荐,班级学生的评比,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确定班级的班长,然后将管理的权限放手给班长,班长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组建一支自己的管理团队。当然组员要通过班级学生的一致通过才行。这并不是说班主任放手不管了,班级也会设立总监督长,这一职位的设立就是为了监督班干团队的管理。对于不称职或者是违纪的班干部提出弹劾,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是说明缘由。严重者经班委会,报由教育小组讨论,由班长撤换。监督委员会服从班委的管理,但是班委也要受到他们的监督。第二,在班级的常规管理方面,提倡学生自我管理。首先是在班规的制定上,让学生拟定班规,然后由班长整理,经过班委会的研讨,达成班级的班规。其次在班规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考核。在纪律、卫生等其他的日常班级活动中专门由学生负责监督检查,细化评分细则,使学生渐渐地形成良好的习惯,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每位同学的基础分都是100分,根据实际情况有加有减,每周或者是每月对学生的考评情况进行评比。第三,对于班级活动制定、实施也依靠班级成员自主制定。在学期初班委召开班委会,初步拟定班级活动计划,由全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决定班级活动。活动的组织也依靠学生的自行组织。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资料来源:陈建州:《南京仙林外校班改读本》,《新体制下班级自主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08年。

(三)简要评价

这两种管理方式其实都是利用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以此为基础来管理班级。陈宇老师的做法,对于一些班级相对较差的管理上或者说新接班的班主任老师来说是很帮助的。他的这样一套做法能很快地在班级管理中形成自己的风格。陈宇老师设计班级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的兴趣去填补自己兴趣的空白;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自己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让简单有趣的活动代替枯燥无味的说教。基于此来说,陈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班级系列的活动,以此来建设班级文化。当然班级文化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也很普遍,翻阅各种教育刊物,大家都在谈班级文化建设,可是一线的很多班主任老师并未真正地认识到班级文化的本质和特质,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流于形式。

但是陈老师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将班级活动系列化。班级文化的假设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班级文化更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是班主任老师教育观的体现,对班级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说陈老师利用系列化的班级活动来营造班级文化,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依据西方经典的组织文化理论,创建和改造组织文化的努力,可以分为实质行为和符号行为。其中,实质行为是指该行为是为取得班级优势和特色。如学习、考试、文体竞赛等;而符号行为指的是对班级取得的这种优势和特色进行的表达和传播。这两种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实质行为是符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符号行为又能促进实质行为的发展。[17]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如果只是单纯地借助符号行为来实施班级文化管理,而没有体现班级文化核心要素的实质行为,班级文化是没有底蕴的,这样的文化是空洞的,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同样是没有作用的。因此,理想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其实也就是实质行为和符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通俗地讲就是要处理好“做”与“说”的关系。由此,可以演变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先创造扎实的班级优势和特色然后提炼班级精神,既“先做后说”,是归纳模式;先提出班级精神然后依此创造班级优势和特色,即“先说后做”,是演绎模式。[18]

对于班级队伍的自主化建设这样的一种管理方式,仅限于一直跟班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班主任在熟悉掌握班内的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时候,才能使用的班级管理形式。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自我效能的满足感等。班级的自主化建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能够改变后进生的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这样一种状态,这是很好的途径。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那些新班主任是不适用的,在没有对学生有很熟悉的了解的时候,完全交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会使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再者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自主管理毕竟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指导,更多的也需要班主任的信任。如果不是建立在班主任老师的信任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管理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