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概述

班级管理模式概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关于班级管理模式概念本身的探讨非常少,通常是对于某一具体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介绍。班级管理模式是对班级管理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再现,从班级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各种要素的组合状况。班级管理模式总是和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内容相联系的,后者制约了前者的性质、功能、特点和范围。

第一节 班级管理模式概述

班级管理的每一个子系统都至关重要,关系、目标、制度和文化缺一不可,对它们的管理攸关全局。但是,班级管理的实施与运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要素之间不可能截然分开,只有它们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班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对班级管理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之后,我们有必要将所有的子系统整合到一起,对班级管理作一个系统的、全局的围观。对班级管理的操作主要包括横向的内容之管理与纵向的过程之管理两个方面,我们相信在实践的过程中,它一定是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依的,对已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梳理能够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福音。本章便是在这个假设之上力图将班级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其进行模式上的探讨。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定义

(一)模式的界定

在介绍现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之前,我认为先对模式本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至关重要。所谓模式,是指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时,那就是模式[1]。另外一个关于模式的定义是:模式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框架和运行程序,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运行的路线[2]南师大齐学红教授则认为“模式”可通俗地理解为:建立在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基础上,进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操作系统[3]。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时,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因为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迅速完成任务,可以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4]。由以上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模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模式提供的是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因此每门学科和各个行业几乎都有对模式的需求。班级管理也不例外。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将其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起来,从不断变换着面孔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背后找出了其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式。而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们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势必需要借助于前人的经验和模式以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因此,对班级管理模式的介绍显得尤为必要。

(二)班级管理模式

国内关于班级管理模式概念本身的探讨非常少,通常是对于某一具体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介绍。在查阅文献的同时,笔者发现国内有众多关于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的概念介绍,却唯独漏掉了班级管理模式。在各种班级管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开始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之时,这样的遗漏的确是不应该的,因此我认为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进行论述是有必要的。

笔者对班级管理模式所下的定义主要借鉴了时伟、王贵海对于班级管理模式概念的界定以及李如密老师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分析还有齐学红老师对德育模式的概念分析。时、王两位认为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有关班级组织设计及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典型的框架和程序[5]。李如密老师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6]。在认可这个定义的基础上,阎承利老师认为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效果评价等六个方面[7]。齐学红老师将德育模式作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的区分。广义的理解,就是系统化的德育理论。其代表性观点认为:“所谓德育模式,就是为解决一定的德育问题而形成的内含一定德育理论的结构性方法论体系。”德育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模式的主要理念;模式实施的基本规范。狭义的理解是指具体的操作系统[8]。以上定义,都认可了模式的框架和操作程序及其指导观念,故本文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取其广义,而不仅限于具体的操作环节。之所以借鉴这些定义,是因为笔者认为班级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德育模式的原理有相同之处,有时甚至是浑然一体的,如实践中的班级管理模式也需要一定思想的指导,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意识、更需要一套稳定的操作系统。而且在人文价值取向的影响下,班级管理已经越来越与德育融为一体,可以说某些班级管理的措施实际就是德育措施。

故班级管理模式,是指班级管理主体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结构性框架和方法论体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班级管理主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之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实施一定的管理内容,从而形成某种班级管理模式。

二、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定义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向班级管理结构的

实践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结构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向结构是指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结构则是指构成班级管理活动的各要素,即管理内容、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影响管理目标达成的各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环节中的组合方式。班级管理模式是对班级管理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再现,从班级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各种要素的组合状况。

(二)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揭示了班级管理模式的中介性

从静态看,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结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很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班级管理活动诸因素的组合状态,为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班级管理模式有重要作用。从动态看,班级管理模式是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依序运动的、因果相联的,很明确地规范了班级管理过程的展开序列,为人们从实践上操作运用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具体指导。

(三)特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和内容对班级管理模式有制约作用

班级管理模式总是和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内容相联系的,后者制约了前者的性质、功能、特点和范围。班级管理模式本身不是目的和内容,而只能是实现特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不过班级管理模式与班级管理目标和内容之间常有微妙的相应关系。

(四)班级管理模式接受班级管理思想的指导并具有班级管理经验的基础

班级管理思想的指导,可以保障班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班级管理经验的基础,可以保证班级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优效性。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容易盲目而低效,缺乏实践做基础,理论也无用武之地,班级管理模式一定是某些教师在特定的思想指导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所形成的。

(五)班级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实现条件、管理过程四个方面

其中管理理念是基础,它决定着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是否高效;管理目标则是管理模式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切管理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目标而创生的;实现条件和管理过程也是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管理模式都将是不完整的。

三、班级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如上所言,任何班级管理模式都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实现条件、管理过程。班级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时间序列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不论新旧而言,其基本的要素构成却是始终如一的。清楚地认识要素有助于更迅速地把握各个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质并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或甚构建自身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管理理念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思想正确则实践必定高效,而一旦思想出现偏差,实践也必定会走上弯路。实践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常常是在管理主体一定的管理理念下构建起来的,现实中主要存在两大管理理念,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强调结构、强调效率,一旦过度则容易遁入管理主义倾向,易从手段变为目的,背离教育的本质,忽视人本身的发展,是一种“无人的结构”;人本主义则是在“社会人”的发现下,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是人本主义又并不局限于纯人性的强调,它仍然承认科学主义某些观点的正确性,它是一种既关注组织,也关注个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体,是当今社会占主流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可否认,为了追赶潮流很多老师都打出了人本主义的旗号,然而真实地指导着他们行动的理念却不一定如之所言,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班级管理模式打着人本主义的旗号,实际上贯彻的却是管理主义的做法,而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却将人本主义错误地解读为“自然主义”,一切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操作,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放任自流,老师完全退出了班级管理的舞台,致使班级管理完全没有发挥出为育人服务的目标功能来,究其原因,可能也是因为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人本主义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

总结起来,几乎所有相对比较成功和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都是以人本主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为指导思想的:①对班级管理活动的认识。班级管理活动的实质是为保证班级育人活动顺利进行而开展的,包括建立班级组织机构、选拔班干部、落实人员分工及明确相应的职责、制定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这些活动的展开,对班级育人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既为班级教育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为班级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证。②管理育人观。在班级的管理实践中,管理和教育从不分家,管理最终是为教育服务的,而教育也渗透在管理的过程当中。管理育人观要求班级管理者充分认识班级管理在优化班级教育中的作用,摒弃教育与管理分离,为管理而管理的错误做法,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管理活动成为育人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寓教育于管理中,使管理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从而发挥班级教育管理的整体功能。[9]③关于发展的观念。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当然是指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交往频繁的时代,人们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善于调整自己,乐于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承受成功与失败带来的各种变化;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与他人友好协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实践中应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宽容能力及环保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0]。④学生主体观。时值当代,人们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学生观,开始认识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管是教育活动还是管理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参与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被动受管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个性和潜质的和谐发展。关于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言。⑤系统整体观。正如本章开篇所言,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需要整合班级管理中的一切要素,它还要求改变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优化班级内部的结构,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互相沟通和协调,形成班级管理的合力系统,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促使班级管理活动有序运行[11]

尽管具体模式的侧重点和落实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它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帮助,为班级的育人目标服务,让育人目标得以迅速、高效地达成却是毫无二致的。具体的案例本章第二节将有详细论述。

(二)管理目标

尽管所有班级管理模式都是为育人目标服务的,但每个模式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却是有区别的,如有的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而有的模式则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发展,强调个性的张扬;有的模式强调文化的聚合作用,有的模式则强调结构的制约作用;有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情感上的升华,有的模式则强调行动能力的提高。目标是应然的理想状态,功能是实然的现状呈现,一个模式的成立既应该有独特的目标,自身也应该有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总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大概这个模式也就不存在了。具体的管理目标还是要放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中来探讨才会有意义,故这里不再赘述。

(三)实现条件

模式的构建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两个方面。首先是班级的物质条件,包括班级的人数及人员构成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等,以班级人数为例,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则多采取科层式组织结构模式,形成以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班委干部和普通学生为结构的三级制管理模式,其显著的优势就是效率高,能顾及班级的整体发展,但这样的模式对个性的发展也许会有所忽略,因为老师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照顾到每个学生身上。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却采取情感教育模式,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无法顾及全局的情况,不仅会有学生游离在情感之外,而且班级的整体运作也会有混乱之虞。第二点,非物质条件。确立班级管理模式的第一步应该是对班级的背景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必定包括对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以及道德水平的考查,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本身的性格特点、人格特质也会对班级管理方式产生影响。学校理解或支持与否也是模式能否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管理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张济正教授对管理过程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管理活动的实施都是有周期性的。就某一具体方面而言,可能经历一个周期的管理过程之后,实现了某个具体目标,不需要再有后续管理周期。但是,从总体上说,以育人为宗旨的目的性绝不是一个管理周期的活动所能实现的,育人是长过程的活动,管理育人的活动自然也是长过程的。在有序的长过程中,按周期分段,一段一段地完成阶段目标和任务,最终实现育人总目标。这种分段推进,段段相连,成为班级管理过程的活动主线。

每一个管理周期内,管理过程的活动又是有序的,在这种程序中,可分为哪些阶段和环节呢?基本上有四个阶段或环节,即:计划—实行—检查—总结。[12]它们以目标为中心,构成下列图式。

img14

图8-1 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计划是对班级未来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是班级管理活动的起点。计划的制订,反映了班级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以及怎样抓住主要矛盾,谋求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实行是班级管理者按照计划的安排,指挥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才,积极主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达成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是整个运作程序的中心环节。检查是以计划为依据,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实行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控,保证管理活动围绕计划在确定的轨道上运行。总结是指对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或某段相对完整时间的班级管理活动进行总的分析评价,肯定成绩,吸取教训,处理遗留问题,寻找规律,确定继续前进的方向。

上图所表示的是管理程序的一般模式和各环节间的一般关系。其中,由计划始,到总结终,是一个周期。由总结进入计划,是第二周期的开端。总的说来,班级管理活动是按上述程序进行的,不容破坏和颠倒。但是,有效的实际管理工作过程要复杂得多,受到班级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完全都是按一种模式程序进行。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又涉及具体的操作内容,其中包括背景的分析、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比较和形式的选择。这些内容都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操作过程可以说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所在,因为任何一个模式其主要的存在理由就是为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以上是对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探讨,意在使读者对班级管理模式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便对第二节操作层面上的管理模式作深入地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