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的组织建设就是把一个由几十名学生随机组成的学生群体建设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机构健全、规范有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从静态方面班级的组织建设就是建立起班级组织框架,也就是作为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即组织的目标、组织的规范和组织的机构。班级的组织机构稳定了,班干部能够各司其职地开展工作。这对班级组织管理者来说,进行组织管理并不能满意于一个组织的产生和形成。因此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第一节 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一、班级组织建设的概念

班级的组织建设就是把一个由几十名学生随机组成的学生群体建设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机构健全、规范有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小学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学生群体,在它组建之初,只是一群儿童的随机组合。这个群体被赋予一个名称:某年级某班;又委派一个领导:班主任。于是这个群体就有了组织的形式。但要使这个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就需要从多方面对它进行全面的建设。

根据组织概念的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的组织结构,二是指动态的组织活动。班级的组织建设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静态方面班级的组织建设就是建立起班级组织框架,也就是作为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即组织的目标、组织的规范和组织的机构。从动态方面看,就是把一个松散的学生群体凝聚为一个组织,进而把这个组织建设成为一个集体的过程。

二、班级组织建设的过程

班级组织建设是一个过程,即班级组织的发展过程。一个班级发展成为一个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上升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班级到组织、形成稳定的组织和组织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班集体的形成。

1.从班级到组织

当一个班级数十位素不相识的学生聚到一起时,一个班级就产生了,但这时不能说一个班级组织就存在了,因为这个班级的几十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目中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没有认同的目标,没有认同的行为方式。在这一阶段,班级的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的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证明,这一个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就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的现象。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班的组织建设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再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2.从初建的组织到稳定的组织

班级组织初建时,尽管初步具有组织的特征,但各方面还不是稳定的。具体表现在:

班主任的领导地位是明确了,但全班同学还在熟悉自己的班主任,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也在领会阶段,也有执行不到位的地方。

班级组织机构是建立起来了,但班干部还在学习、适应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不够准确,这会影响其角色任务的完成。

班级规范是确立了,但班级成员还不能够以规范来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对规范的执行会有不到位的地方。

班级成员间彼此的角色明确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明确了,但他们还要熟悉自己的角色,熟悉自己的行动方式,以逐步达到在班级组织生活行为方式协调一致。

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把握时机,对班干部的工作精心地指导,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3.从稳定的组织到班集体

班级的组织机构稳定了,班干部能够各司其职地开展工作。班级的规范和目标被大家认同了,彼此之间的角色地位、任务和行为方式明确了,这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组织了,班级成员也就在一起过共同的组织生活了。

这对班级组织管理者来说,进行组织管理并不能满意于一个组织的产生和形成。班级组织还有它的高级状态,这就是班集体的形成。其主要标志是,班组织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已形成。

三、班级组织建设的意义

1.班级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班级管理就是对班组织的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组织管理的意义所在。因此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为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也是班主任和一般任课教师所扮演角色的不同之处。

2.班级组织建设的教育作用

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班集体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班集体是促进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人的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发展的。小学生的个体社会化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入学前,直接影响其个体社会化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入学以后,这个环境就是他所在的班级。班级是学生赖以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环境。班级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和社会行为训练;班集体还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角色学习提供机会。学生在班级里,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和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培养了良好的品德,还初步掌握了人们相互交往的准则,学会与其他同学、老师、领导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学习和训练,为学生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尽快地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第二,班级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只有在集体中才可以有个人自由。”这说明集体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离不开班级这块沃土。班级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能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智慧、爱好和特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和特长,因而班级还可以成为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场所。实践证明,学生在班级中相互学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每一个人个性全面发展。

第三,班集体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它一经形成,便又成为教育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力量,并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所以,良好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案例3-1-1】

马卡连柯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天,队员彼特连柯上学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后,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把学生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进行适当的惩罚,而是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学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学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在集体的影响下,逐渐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上面这个案例准确地诠释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一教育原则。显然马卡连柯对彼特连柯的教育是“在集体中”进行的,这时彼特连柯所在的分队成了教育的手段,体现了“通过集体”这一教育理念。彼特连柯迟到事件不仅教育了他本人,而且使整个分队都受到了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全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马卡连柯强调集体教育,但不否定必要的个别教育。

不少老师在学生迟到、打架等违规事件上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个别教育,结果学生还是屡教屡犯,而有些老师把班级分成小组,各个小组之间开展德、智、体全面竞赛,结果凭借小组的力量就解决了迟到之类老大难问题。这表明“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一集体教育原则在新形势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案例3-1-2】

54朵小白花

李楠,某中学“宏志班”的一名女生,在她刚15岁时,母亲病故了。事后,李楠这样写道:“我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精神上简直要崩溃了。我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我的妈妈。我仿佛丧失了做任何事情的勇气和信心。一个15岁的女孩,怎么能失去伟大的母爱呢?我彻夜难眠,平时与妈妈相处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怎么能不让我伤心呢?”

这个噩耗同样也震动着老师和“宏志班”的每一位同学的心。在老师的指导下,班长韩颖在征求意见以后,决定让每一个同学做一朵小白花,再让集体替李楠做一朵大白花,用中间一朵大白花和周围的53朵小白花扎成一个花圈,代表全班同学的心意,也代表李楠的心意,送给故去的李楠的妈妈。当李楠在丧礼的第二天怀着悲痛的心情走进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时,发现课桌里装满了慰问卡片,每张上面都有一位同学写的一句深情的话:“请不要伤心。”“请不要难过了,好吗?”“我来帮你补课。”“有什么事情要我做?”“大家都是你的兄弟姐妹。”“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高老师。”……

李楠读着一张张卡片,热泪夺眶而出。她暗暗下定决心:“振作起来,让大家看到一个坚强、快乐的我。”

[问题讨论]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讨论为什么不少父母想方设法把子女送进风气较好的学校和班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